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问题与前景
摘要:违宪审查制度对促进宪法的实施,建立保证宪法地位和权威、保证统一宪法秩序的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依法治国得以实施的重要条件,从而更好地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不受其他法规的规定而任意予以剥夺。
然而我国违宪的现象广泛存在,究其原因是我国违宪审查制度存在缺陷,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
关键词:宪法;违宪;公民基本权利
一、违宪现象
宪法是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集中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
保障公民权利的国家根本法。
①宪法是每个国家最为重要的法律。
其地位在整个法律系统中处于最高的地位,但是由于立法者所代表的利益的不同,不同的立法主体不可避免地制定一些违反宪法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在我困的立法实践中,大量存在违法宪法的现象。
诸如国务院公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孙志刚事件等。
我困的立法体制是中央统一领导和一定程度分权的,多级并存,多类结合的立法权限划分体制。
②在这样一个立法体制中,出现违反宪法的现象必然是不可避免。
二、违宪审查制度的缺陷
在立法过程中由于立法者的主观因素和认识上的不足,出现违反宪法的法律规范性文件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些违反宪法的法律规范性文件却能生效并得以实施。
究其原因是违宪审查制度存在缺陷。
违宪审查制度是指由特定的因家机关依据特定的程序和方式对宪法行为是否符合宪法进行审查并做出处理的制度。
③我们应该深刻省度下我国所规定的违宪审查制度是否真的是完美无暇,切合实际的。
诚然不是,事实已经说明了一切。
我国的违宪现象是极为普遍的。
我国数十年来从未启动过违宪审查制度,并不能说明其制度是完美的,即使是完美的也是一种太为理想的完美而不切实际。
我国违宪审查制度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
第一,违宪审查主体设置的不科学。
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违宪审查的主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违宪审查的权利由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行
使是不可行的。
这也是几十来从未启动违宪审查制度的主要原因。
其不可行的原因主要有:(一)违宪审查主体在时间上的局限。
审查主体没有设置专门审查机构,因此在时间上没足够的保障。
(二)违宪审查主体在身份上的双重性。
全因人大常委会既是审查主体又要对全国人大负责,因此不能对其立法进行有效审查。
(三)违宪审查主体在主观思想上的不够重视。
由于我国全国人代表还没树立宪法意识。
宪法意思是在宪法的实施过程中确立起来的.而在我国实践中宪法从未得到真正施行,同时我因公民的宪法意识极为薄弱。
第二,违宪审查启动主体设立的不科学。
首先。
在我国的立法权限的划分中,国务院和中央军事委员会都是享有一定提立法的主体,因而他们不可能对自己所立的法规提出违宪审查的议案。
因其在实际国家生活中的地位,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不可能对上述立法主体所立的法规提出违宪审查的议案。
其次,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是人量叫法解释的主体,其也不可能就自己的司法解释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提出违宪审查的议案。
因此才会导致几十年来从未有违宪审查主体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委员会提出关于违宪审查的议案的结果。
最后,违宪审查主体的范围过窄。
按宪法规定,除了全困人大主席团、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大的一个代表团或者30人以上代表联名等主体享有提案权外,普通公民和其他社会组织是不享有提起议案的资格,而只有向上述主体提出违宪审查建议的权利。
第三,没有赋予法官进行违宪审查的权利。
例如李慧娟事件。
河南省洛阳市中院的女法官李慧娟在一起民事案件的判决书上用了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法某一条款与上位法冲突而自然无效的表述。
洛阳中院要免去赵广云和李慧娟的职务,此事件最终由于某些程序问题,李慧娟未被免职。
同样在美国,违宪法官在司法过程中有对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审查的权利。
违宪审查由专业的法官处理,因其具备司法的中立性等特点,符合违宪审查的司法性质。
同时法官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具有较高的社会公信力,判决能够得到遵守。
三、违宪审查制度的前景
任何事物都是不十全十美的,都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应该针对我国现存
违宪审查制度的不足予以改善。
而不是对我国的违宪审查制度予以否认,甚至摒弃违宪审查制度。
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第一,应该设立独立于任何国家机关的审查主体。
应当通过全民公选的方式选举一定人数的代表组成宪法委员会行使违宪审查权。
首先,宪法委员会的任期三年或四年不同于每届全国人民表大会的任期,在时间上的叉开,以求独立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其它国家机关。
其次,宪法委员会组成人员应当通过全面公选方式产生。
通过全民选举产生宪法委员会既可以最广泛地真正地代表公民的意志.又是对我国实行广泛民主制度的一种进一步尝试。
再次,要在财政上保持独立性。
对宪法委员会的财政预决算,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审议通过,在闭会期间财政预决算的部分调整方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
只有在财政上的独立才能实现宪法委员会的真正独立。
再次,宪法委员会的职责在于对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和其他法律行为是否违反宪法进行审查。
依法行使独立审查权不受任何困家机关干涉,对违反宪法的法律行为在做出说明理由后,公告全国进行全面表决。
立宪的主体是公民,因而也只有公民才有权决定其是否违宪。
这也是最为重要的。
宪法委员会只是一个办事机构,最终决定权在于全国公民。
最后,应当对当选的宪法委员会的委员进行专门的培训,重点在培养其宪法意识。
树立宪法最高权威性的法律意识。
各委员实行专职制,宪法委员会机关实行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
只有建立真正独立而义能广泛代表人民意志的机关才能更好地行使其违宪审查的权力,才能使违宪审查制度得以正常的运行。
第二,应当设立更为科学合理的违宪审查制度启动主体。
宪法主要是调整网家机关和公民之间的关系,限制国家权力的滥用以保障公民的权利不受国家机关的肆意剥夺和侵犯。
首先,根据人民主权的立宪基本原则,应当赋予公民具有启动违宪审查的权力,而不是仅有对违反宪法的法律提出审查建议的权利。
这与立宪的基本原则相背道而驰。
其次,国家机关只能是被审查的主体,应该撤销其启动违宪审查制度的主体资格。
理由如下:(一)国家机关和公民是宪法调整的主体之一,二者处于矛盾的对立面。
立宪的目的主要在于限制国家权力。
因此国家机关在立法过程中,必然会有意思或者无意识地侵犯公民的权利,以保障自己的权力得到更好的实现。
在其二者的矛盾关系中,因国家机关行使国家权利使其成为主要矛盾。
这与立宪的目的相悖。
因而必须将违宪审查启动权交还于民。
以使
国家权力不被滥用,并通过公民启动违宪审查并行使违宪审查权对其实行有效的规制。
这是保障立宪目的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国家机关是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制定者和实施者。
因此赋予其启动违宪审查的权利是缺乏积极性的。
没有人会自己查自己的。
几十年的我国宪法实践说明了这一点。
(三)只有公民才不会违宪。
根据立宪的基本原理,制定宪法的主体应当是公民。
宪法是根据多数公民意志制定的,立宪的目的在于保障公民的权利,因此公民是不会存在违宪的问题。
第三,应当同时赋予法官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有审查规范性法律行为是否违宪的权力。
首先,赋予的是法官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具有进违宪审查权而不是法院具有违宪审查权。
法院在本质上属于国家机关,不宜行使违宪审查权。
其次,法官也只有在具体审理案件过程才具有违宪审查权。
以保证案件的及时处理,同时不至于被滥用。
再次,审理案件的法官具有很高的法律意识、法律专业知识及丰富的法律经验,赋予其一定的违宪审查权是适宜的。
注释:
①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93
②朱力宇.法理学原理与案例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15
⑨胡锦光.宪法学原理与案例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