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尼克松时期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浅析尼克松时期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浅析尼克松时期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摘要:中国台湾地区曾被日本强占,抗日战争结束后回归中国,內战后由国民党军队占领。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插手台湾问题,鼓吹“两个申国”,以中国台湾地区来制约大陆。

尼克松上台后,开始着手改善中关关系,先通过第三国家通气,到基辛格两次秘密访华,最后1972年尼克松正式访华,签署了《联合公报》,中美关系迅速发展,走上了正常化道路。

但与此同时,在中关关系申最核心的台湾问题上,美、中各自小心谨慎,步步为营,竭力保护各自的利益。

美国在与中方取得突破后,与中国台湾地区却依然保持密切的联盟关系。

关键词:中国台湾地区;中美关系;共同防御条约;联合公报;尼克松;基辛格一、中国台湾地区的历史问题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是毋庸置疑的。

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将台湾岛和澎湖列岛割让给了日本。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后,中国政府根据1943年12月中美英签署的《开罗宣言》和1945年以中美英三国首脑名义发表的《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于1945年9月4曰宣告:中国政府将根据有关协议,接受治理台湾地区全境及澎湖列岛。

10月25日,中国政府派军政人员到台湾接受曰军投降。

以此为标志,日本对中国台湾地区的占领彻底结束,从1943年的开罗会议到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府收复中国台湾地区的整个过程中,美国政府不仅从未提出过异议,而且积极主张将台湾归还中国。

1946年,中国爆发全面内战。

辽沈战役结束后,美国看到国民党的彻底失败已无可挽回,便开始认真考虑未来中国台湾地区与中国大陆的关系。

为此美国政府曾作出各种设想,并尝试可能实施的办法,以达到将中国台湾地区与大陆分离的目的,但终未得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政府内部经过再三权衡,决定设法从中国内战中“脱身”,于是宣布美国无意插手中国台湾地区问题。

但到了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情势发生了逆转。

两天后美国政府宣布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从此形成了美国以武力介入中国内部事务,阻止中国大陆与台湾统一的局势。

杜鲁门公开抛出了“台湾地位未定论”。

这是美国在中国台湾地区问题上从准备不介入到重新干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此时美国支持和援助台湾当局可达到如下几个目的:第一是使台湾当局占据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以阻止中国进入联合国,在国际上继续孤立中国:第二,使台湾成为包围中国的军事基地;第三,在未来大陆政府一旦“垮台”时,台湾当局可以成为取而代之的力量。

朝鲜战争一结束,美国立即开始与台湾当局针对台湾问题展开谈判,1954年12月正式签定了《共同防御条约》。

这--项条约的签订对美国有两重含义。

一方面,该条约的签订奠定了美国与中国台湾地区军事安全关系的基础。

另一方面,该条约包含着美国使中国台湾地区与中国大陆永久分离的企图,与此同时,美国努力使台湾问题国际化,鼓吹“两个中国”,要求联大讨论台湾问题。

二、美中正常化步伐及美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关系的变化20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面临着苏联在全球范围和各个领域的巨大挑战,需要借助中国来平衡力量格局。

中苏关系的恶化也使美国相信走近中国成为可能。

同时美国深陷越战的泥潭,由于中国是越南反美斗争的主要支持者,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有利于结束战争。

最本质的是中国力量的曰益强大,使尼克松认识到不可能将一个七亿人口的大国如此孤立在世界体系之外,这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是潜在的危害。

因此尼克松执政时期,美国放弃了孤立和遏制中国的政策,开始试图与中国缓和关系。

作为一个核心问题,美国先调整了其对台政策。

此时的蒋介石政权雄心勃勃地准备反攻回大陆,但这是与美国整体的远东政策相违背的。

台湾当局于1969年7月2日对中国大陆进行突袭。

美国并不支持蒋介石擅自动武。

为服务于它的全球战略,此时美国并不希望远东发生战氧之后,美国又主动向中国大陆抛出了橄榄枝,提出减少海军及其开支,但是未对细节提出太多。

但同时承诺《共同防御条约》不变,继续向台湾当局提供海军装备,第七舰队仍集结在台湾港上,同时强调巡逻只是舰队在中国台湾地区存在的一个方面。

”这表明,虽然美国有意与中国改善关系,但并不想以中国台湾地区作为代价,他们一直坚持对台政策不变这一点。

美国在尝试与中国大陆通过第三国家进行接触的过程中,从未停止对台湾当局的安抚。

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加大其对中国台湾地区的军备投入。

“增加五艘驱逐舰和护航驱逐舰”,还增加了空中力量的援助,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F-104S。

1969年12月7日,蒋介石与美国大使在台北召开一个会议,美国明确表示台湾当局是美国最为亲密的盟友,与中国大陆的缓和不会稀释美国和台湾当局的交往,双方不仅在军事上,而且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产生更为密切的关系。

1970年尼克松提出新亚洲政策,即在亚洲不撤军,增加军事援助,坚守与台湾当局盟约以及反对中国大陆加入联合国等。

在1970年4月21日的会议记录中蒋介石表示支持尼克松的新亚洲政策,不和中国大陆发生武装冲突,并指出台湾问题是亚洲问题的核心,中国台湾地区的安全与美国的安全休戚相关。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只是美国在积极调整政策平衡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地区,台湾当局也在努力调整配合美国,可以说蒋介石在被逼到这个小岛上后,为了早曰反攻大陆,几乎把全部的希望都押在了美国身上。

我们在解密文件中可以看到很多都是关于尼克松或基辛格对台湾当局的安抚,他们一再强调虽然与中国大陆的关系逐步缓和,但与台湾当局的《共同防御条约》依然有效,不会改变。

不过蒋介石的这个想法显然无法实现了,因为美国一直鼓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而蒋基于上面的想法同中国大陆一样表示强烈的反对,由于受到国际社会、中国政府和台湾当局等各方面反对,美国“一中一台”的企图始终未得逞。

转而在文件中声称,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但主权上未界定。

中国应该由哪个政府管辖,美国的立场与关于中国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上的立场一致,坚持“两个政府,一中一台”。

这可以看成是“一中一台”说法的一个“变种”,当然,是一个进化了的变种,对于中美关系正常化有一定的意义。

虽然台湾方面做了种种的努力,也依然改变不了中美缓和的大潮,1971年7月,基辛格准备秘密访华。

在访华前,尼克松分析了三种可能性:越战陷入僵局、重建好战的日本、来自苏联的威胁。

强调在谈话中不要主动提起台湾问题,如果对方提到了,对于中国台湾地区的未来一定要采用模糊的说法(这一点是美国后来在台湾问题上的惯用伎俩)。

其目的就是不愿放弃中国台湾地区,不想用台湾问题作为缓和的条件。

”1971年7月、10月基辛格两次秘密访华,与周恩来进行了详谈。

中方提出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最主要一点就是美国要断绝与中国台湾地区的关系。

但基辛格表示不能接受立即放弃“老朋友”中国台湾地区,这也是按尼克松的策略,将台湾问题拖到未来,最显著的突破是美国明确表示不支持台独,并酝酿着一个联合公报的产生,这个公报不仅关系着本国政治,也关乎公众的反应。

”中方也有自己的战略考虑。

中方之所以不急于让美军从台撤出是出于防范日本的目的。

日本一直对中国台湾地区虎视眈眈,美在台驻军,可以防止日本以解放中国台湾地区为借口在台驻军,因为这样的事无论如何由中方去做是不太方便的。

而由美国来做就比较有效果,可以缓解远东紧张局面,维护和平。

因而中方的原则是同意美方缓慢撤离中国台湾地区,但是不可以不行动。

而美国在对待台湾问题上与中国一向采取模糊原则,像中国的太极拳一样,似是而非,退两步再进一步,可以说步步为营,尽力保留任何可以不放弃的利益。

而此时蒋介石的心情。

似乎也只能用无奈来形容,一方面他做了种种努力希望阻止美国改善同中国大陆的关系(像他当年阻止美国援助蒙古一样),但难以扭转中美缓和的大势,此时要美国支持他攻回大陆几乎变成了不可能;而另一方面,即使有着种种不满,他又必须一如既往地保持同美国的友好关系,甚至要更主动,因为美国对其军事和经济的援助,是他稳定中国台湾地区进而攻回大陆的唯一希望所在。

在与台湾当局关系中,美国不是要“收养”中国台湾地区,只是不想把中国台湾地区“饿弱”,使它无法作为同大陆抗衡的有力筹码。

台湾当局在这种关系中,不具有任何主动权,完全处于被动。

基辛格的访华为尼克松1972年2月的中国之行铺平了道路。

这是自冷战以来中美最高领导入第一次单独正式的会谈,在会谈中,双方着重讨论了台湾问题。

两国在大方向上都没有异议,但对美国从中国台湾地区撤军的时间问题上依然存在分歧。

基辛格解释说现在美国国内面临很大压力,极右势力很猖獗,他们又联合了亲苏、亲日、亲印势力,带来很坏的影响。

中国外交副部长乔冠华对此表示理解,但同时指出,我们中国也有很大的困难,但中国人民凭坚强的意志来克服。

并强调,对于我们的分歧,必须要有明确的说法,因为没有明确的最终目的就不会有正确的方向。

所以,中方坚持撤军的问题必须确定,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不能把中国台湾地区作为谈判的筹码。

”乔冠华总结了中美在台湾问题上的观点。

中方认为,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正常化道路中一个重要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唯一合法政府。

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外人无权千涉其内政,因而美国的军事设备和军队必须从中国台湾地区撤出。

反对“一中一台”、“一个中国两个政府”、“台独”等言论,而美方承认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不会干涉。

但强调要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并企图将此作为从台湾地区撒军的先决条件。

”美国的这一立场反映到2月28日双方发表的联合公报中。

美国政府在公报中表示:“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对于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它重申了它对由中国人民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到这一前景,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

在此期间,它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美国政府就是以这种模棱两可的方式,第一次公开表示接受一个中国原则。

《上海公报》的签署和随后中美关系的显著改善,严重动摇了美国和台湾当局关系的基础。

尼克松在逐步拉开与台湾当局的距离,并于尼克松的第二任期中进一步密切与中国的关系,使中美各在对方的首都设立了联络处。

但是从种种解密档案中显示,美国其实从未真正想过与台湾当局断绝。

基辛格的上海新闻发布会和总统在安德鲁空军基地的演说中都重申了美国和台湾当局订立的《共同防御条约》,他们认为《联合公报》不是正式条约,不具有那么强的有效性。

只计划了FY73的一支空军的两个中队可能会撤走,但总体上撒军计划不到台湾问题和平解决时是不会着手去做的。

这也反映美方对社会主义中国仍然存在不信任感,他们预测中国大陆在未来三四年内会发动对中国台湾地区的武力攻击。

总之,在尼克松在任时期,中美关系一直正常陕速地向前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