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稻高光效栽培技术

水稻高光效栽培技术

水稻高光效栽培技术 一、栽培模式 水稻高光效栽培技术是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新型水稻栽培模 式。主要是改传统水稻栽培行向为西南一东北向,角度为磁南偏 西20度;水稻栽培行为通风透光超大行与栽植水稻小行组成的组 合行,通风透光超大行行距60cm,栽植水稻小行行距20cm。在 栽植水稻小行上种植2行水稻,株距为12--15cm,栽插水稻秧苗 时采用拐子苗插法。 二、主要技术 重、培育壮秧:是指要采用简塑钵盘育苗。选无污染,背风, 向阳,水电源方便,地势高,排水良好,无盐碱,土壤肥沃,地 势平坦的地方建育秧大棚。旱田表层土、腐殖土及腐熟农家肥按 5:2:2比例混合过5目筛后做苗床土,选择当地主推优良品种, 于4月上旬播种,播前晒种2--3天;用1:1.13的盐水选种;用 脒酰胺等在15℃水温下浸种5—6天;将浸泡好的种子捞出放在 保温处催芽两天,然后摊开晾晒,用配套播种器播种,保证每钵 2--3粒芽种,苗期管理中播种一出苗阶段保证水分;出苗一1叶1 心阶段棚内温度控制在25--28qC,晴天进行适当通风炼苗,保持 床土湿润;1.5叶--3.0叶阶段棚内温度控制在22qC左右,床面 要略呈干燥,高温天气要及时通风,控制秧苗徒长,在两叶一心 期追一次离乳肥,每平方米苗床追施硫酸铵30克兑水100倍喷浇, 施后用清水冲洗一次,以免化肥烧叶,3.0叶一移栽阶段每天浇一 次透水,要大通风炼苗,插秧前4--5天晚间不盖膜炼苗,追施送 嫁肥,每平方米施硫酸铵60s,兑水100倍喷施,施后用清水冲洗 一次,以免化肥烧叶; 2、精细整地、配方施肥:是指5月上、中旬对稻田进行耕翻, 耕翻深度15--18cm,做到深浅一致,犁底平,不留生格子,每公 顷施农家肥10吨、纯N75kg、P20s100kg、K2050kg后耙平, 要做到田面平整,耕层深厚,上软下松,为水稻高产创造良好的 土壤环境; 3、适时移栽:5月中下旬当秧龄30--35天,叶龄3.5--4.0 叶,苗高12--14cm,根数重2一重4条,百株地上千重2.5g以上时, 即可移栽,播种前,用罗盘定向,将播种行向定为磁南偏西20度, 做出标线,在标线一侧插2行秧苗,行距20cm,株距15cm,插 秧时采用拐子苗插法,插完这2行后,留出60cm作为大行距, 再按上述方法插2行,依此类推,做到不漏插、保证穴苗数3--4 棵、深浅一致; 4、灌溉:移栽时保持ltm水层,移栽后至返青采用深水护苗, 水深一般在5--7cm,返青后至有效分蘖末期采用浅水灌溉,水深 保持3—5cm为宜;有效分蘖末期至幼穗分化期(6月下旬一7月上 旬)采用深水灌溉或间断湿润灌溉控制无效分蘖;幼穗分化至乳熟 期(7月上旬一8月下旬)采用1--2cm浅水灌溉,若孕穗期遇17~C 以下低温深灌(10--20em)护胎;乳熟至收获前一周(8月下旬一9 月中旬)稻田应保持土壤湿润,在收获前7天断水;灌溉要采用昼 停夜灌方式进行; 5、施肥:公顷施用N150kS,P205100kg,K20100kg。插秧10 天后(6月5日)每公顷施纯N45kg促分蘖肥;出穗前30天(7月15日) 每公顷施纯N30kS、K2050kg攻穗肥,其余肥料全部用作底肥和口肥。 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一、水稻的需肥特性 在水稻所吸收的矿质营养元素中,吸收量多而土壤供给量又 常常不足的主要是氮、磷、钾三要素。水稻养分吸收量,因产: 量水平不同、生长环境不同而有所差异,每667平方米稻谷和稻 草(谷草比例为1:1)从土壤中吸收纯氮5.8--12.5千克,磷4--6.5 千克,钾10.5--16.5千克。水稻形成,100千克籽粒,吸收纯氮在 1.50 1.90千克,高产田略低些,低产田高些;吸收纯磷0.82—1.02 千克,吸收纯钾1.83 3.82千克。但随产量升高100千克籽粒, 氮、磷、钾纯养分吸收量分别为2千克、0.9千克、3千克,氮、 磷吸收量与常规稻基本一致,而钾吸收量较常规稻高0.9千克。 上述吸肥比例也因品种类型、栽培地区、栽培季节、土壤性质、 施肥水平以及产量高低而异,故只能作为计算施肥量的参考。 二、水稻对养分需求的特点、 1、氮 水稻是喜铵态氮作物。氮素供应充足时,水稻新根才 能发生,分蘖才能正常进行,叶片才能伸长。大量施用氮肥常导 致叶片过于繁茂,下层叶光照不足,有利于病虫滋生,引起后期 倒伏;过量施用铵态氮时易引起氨中毒。尤其是在低光照和低温 度条件下,氮肥能提高根系活力。氮肥表施能提高上位根的氧化 力而促进分蘖,深施则能提高下位根的活力而增加每穗颖花数。 2、磷 磷能促进植株体内糖的运输和淀粉合成,加速灌浆结 实,有利于提高千粒重和籽粒结实率。水稻幼苗期和分蘖期磷的 供应非常重要,此时缺磷会对以后的生长和产量产生明显的不良 影响。因此,磷肥必须早施。在水稻开花以后追施磷肥会抑制体 内淀粉的合成而阻碍籽粒灌浆。 3、钾 钾能提高水稻对恶劣环境条件的抵抗力并减少病虫害 发生,所以有人称钾肥为“农药”。 钾通过促进碳、氮代谢,可减少病原菌所需的碳源和氮源、 提高植株三磷酸腺苷酶的活力,促进酚类物质的合成,从而提高 作物的抗病能力。钾能增加植株根、茎、叶中硅的含量,提高单 位面积叶片上硅质化细胞的数量,茎秆硬度、厚度和木质素含量 均随施钾量增加而增加,并最终增加水稻对病原菌侵染的抵抗力。 4、硅 水稻是代表性的喜硅作物,吸硅量在各种作物中最多, 有“硅酸植物”之称。硅是水稻的必需营养元素。 5、锌 锌对水稻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锌能促进生长素的合 成。水稻锌含量是营养器官大于繁殖器官。苗期和穗期尤其是苗 期是水稻的吸锌高峰,吸收的锌占整个生育期锌吸收量的84.6% 一96.1%。缺锌是水稻生产上较为普遍的问题。缺锌最明显的症 状是植株矮小,叶片中脉变白,分蘖受阻,出叶速度慢,严重影 响产量。因此,有人将锌列入仅次于氮、磷、钾的水稻“第四要素”。 三、稻株缺素症状 1、缺氮,水稻缺氮时,其叶片体积减少,植株叶自下而上变 黄,稻株矮、分蘖少,叶片直立。 2、缺磷 稻株缺磷时,植株高度基本正常,但叶片呈深绿色 或紫绿色,株型直立,分蘖少。 3、缺钾 植株叶片由下而上在叶脉上出现红褐色斑点,下部 叶片边缘变黄。稻株分蘖较少,植株矮。叶片暗绿,顶部有赤褐 斑。缺钾症状一般在移栽后开始,到移栽后20--30天最明显。 4、缺钙 植株主茎中部叶片的叶绿素间断或消失,叶片卷曲, 最后死亡。新叶顶部卷曲、发白、不久变褐。但下部叶片一般表 现正常,原因是钙在植株体内的流动性较差。 5、缺镁 镁在植株体内流动性较好。缺镁时主茎中、下部叶 片褪色,并沿叶脉变黄,叶片卷曲死亡。植株分蘖少,稻株矮。 但上部叶片看不出症状。 6、缺铁 植株叶片叶脉之间缺绿,随后变黄。但老叶仍呈绿 色,惟新叶变黄。对出现缺铁症状的稻田,可喷施铁盐补充铁质。 四、水稻各生育期需肥规律 1、水稻不同时期对养分的吸收。水稻自返青至孕穗期,各种 元素吸收总量增加较快。自孕穗期以后,各种元素增加的幅度有 所不同。对氮素来说,至孕穗期已吸收生长全过程总量的80%, 其中磷为60%,钾为82%。 2、植株吸收氮量有分蘖期和孕穗期两个高峰。吸收磷量在分 蘖至拔节期是高峰(约占总量的50%),抽穗期吸收量也较高。钾 的吸收量集中在分蘖至孕穗期。自抽穗期以后,氮、磷、钾的吸 收量都已微弱,所以在灌浆期所需养分,大部分是抽穗期以前植 株体内所贮藏的。 五、水稻施肥技术 1、施肥数量 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对262个水稻试验结果统 计,水稻最高纯收益时的氮肥用量为每667平方米12千克,氮、 磷、钾1:0.88:0.32。但此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国化肥试验 网的试验结果也说明,在水稻氮、磷、钾的配比中,从经济效益 来看,以1:0.5:0.5为好。一般中等肥力地块每667平方米施纯 氮10--12千克、纯磷4--7千克、纯钾4--8千克。 2、施肥原则 (1)基肥 插秧前结合整地施入的肥料称为基肥。一般以有机 肥为主,配合适量化肥,其中磷、钾肥可一次施入。因为水稻一 生中吸收养分最多的时期在出穗以前,故基肥应占总施肥量的80 %以上,以满足水稻前期营养器官迅速增大对养分的需要。另一 方面,结合耕作整地施基肥,能使土肥充分融合,为水稻生长发 育创造一个深厚、松软、肥沃的土壤环境。 (2)追肥 分蘖肥 移栽水稻返青后至分蘖期间追施的肥料称为分蘖 肥。其目的在于弥补稻田前期土壤速效养分的不足,促进分蘖早 生快发,为水稻后期生长发育奠定基础。 穗肥 水稻幼穗开始分化至穗粒形成期迫施的肥料称为穗 肥。此时水稻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在幼穗分化初期追肥, 有巩固有效分蘖和增加颖花数的作用,但应注意避免最后3片叶 基部3个伸长节间过分伸长,否则群体冠层结构郁闭,结实率降 低。孕穗期追肥,可减少颖花的退化,对提高结实率和籽粒灌浆 有一定作用。 粒肥 在水稻齐穗前后追施的肥料称为粒肥。此期施肥可防 上根系早衰,减缓水稻群体后期绿色叶面积衰减速度,延长叶片 功能期,提高光合生产能力,从而增加结实粒数并提高粒重。此 时,水稻根部吸收能力减弱,根外追肥不失为一种经济有效的追 肥方式。 3、施肥方法 高产水稻栽培在肥料运筹上,应根据土壤肥力状况、种植密 度、生产水平和品种特性进行配方施月巴。注重有机肥、无机肥的 配合和氮、磷、钾及其它元素的配合施用。而氮肥的施用时期有 较大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种: (1)基肥“一道清”施肥法 是将全部肥料于整田时1次施下, 使土肥充分混合的全层施肥法。适用于黏土、重壤土等保肥力强 的稻田。 (2)“前促”施肥法 是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早施、重施分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