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_赵华

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_赵华

收稿日期:2015-01-10基金项目:2014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4252);2014年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作者简介:赵华(1978—),女,山西大同人,山西大同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发展与管理;于静(1963—),女,山西大同人,山西大同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管理。

新赵华,于静(山西大同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山西大同037009)摘要:经济新常态是对经济转型升级的规律性认识,这对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出了新认识和新思路。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对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强国家软实力的作用日益增强,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成为旅游业的一种创新发展形式,为旅游业注入了活力和生机。

对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剖析与述评,分析其国内发展的现状,从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视角出发,探寻中国目前的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新常态;产业融合;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中图分类号:F590.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72X (2015)04-0050-06一、引言新常态是对经济转型升级的一种规律性认识,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高度概括。

新常态是一种新认识和新思路,更是新动力和新作为。

文化旅游是创意、创新、创造的产业。

虽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发展顺序,但就经济发展规律来说,三、二、一产业的顺序是产业发展的客观趋势,而乡村文化旅游是互联网催生的一种新业态。

2013年,全国旅游人数为32亿人次;2020年预计将达到60亿人次。

据统计,70%是人们自发组织和单独旅游,只有30%是团队旅游,这说明中国即将进入国民的、大众的自助旅游时代。

所以,经济新常态下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既面临着挑战,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一定要抓住新机遇,发挥新优势。

而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既是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的优先选择方向,也是促进旅游消费升级的关键环节。

从经济新常态来看,产业结构的转型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使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居民收入所占比例逐年上升,给文化旅游产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新一轮的挑战和机遇。

同时中国乡村旅游在经历了数量急剧扩张之后,出现发展瓶颈,急需创新的乡村旅游发展思路,以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品质。

在产业融合研究的诸多领域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丰富和扩展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空间势在必行。

本文立足于旅游文化产业的融合视角,积极探寻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的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与模式,并为两种产业的融合战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二、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国内外研究综述(一)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策略研究国内目前在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策略方面的研究还不够系统,但关于文化创意产业与农业旅游的研究较多。

如:卢云亭等(2011)探究的旅游创意农业发展的模式有:市场导向的旅游创意农业模式、旅游资源导向的创意农业模式、引领创新理念的农业旅游模式、传承原真性文化的旅游创意农业模式等;于莉在2010年探究了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原因,对乡村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运作价值链的模式提出指导性建议;在城镇化农业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领域,钱静(2009)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指出当地政府应通过良性的社会政策和市场运作环境为农业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创造条件;在创意农业价值内涵方面诸丹(2009)提出了新DOI:10.16011/ki.jjwt.2015.04.011的融合方式,即为乡村旅游可特续发展提供文化、艺术、经济等领域的新兴思路,为推动旅游与农业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有效融合提供保障。

而国外专家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研究则主要从遗产保护和跨文化交流角度进行的。

例如,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对一些具有艺术文化特色并可满足外来旅游者文化需求的旅游文化产品进行了研究。

理查德(Richards ,1996)从旅游文化产品的供需角度,探讨欧洲旅游文化的产品和消费,得出结论:尽管文化遗产旅游的需求随着旅游者的收入增加和教育程度的提高呈上升趋势,但需求的变化受供给的影响更大。

(二)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案例实证研究在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实证研究方面,学者对东部地区和一线城市的研究较多。

刘雪、武义青等(2010)以环京津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生态农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和谐发展,分析了从管理营销融合、产品设计融合、业务经营融合和技术创新融合4种融合途径来落实融合的发展策略;在发展动力支撑体系和创意农业发展的初始条件分析方面张俊(2007)提出构建创意农业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并提出创意农业发展模式的相关建议;苗润莲(2011)以密云县为实证对象,剖析密云县发展创意旅游农业的优势和劣势,界定出创意农业是农业、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形成的新业态,并对密云创意旅游农业融合发展提出多方面的针对性建议;在研究浙江省的旅游农业发展现状时,韩远彬(2010)提出旅游农业与本土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在创意开发凉山乡土文化核心资源方面,刘军萍(2007)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推动凉山乡村旅游飞跃发展,为创新凉山文化产业提供理论参考;对创意旅游农业的内涵界定,刘军(2009)结合创意旅游农业的特征和属性,归纳了创意旅游农业未来发展的7大趋势模块。

国外学者主要针对文化旅游开发的模式进行研究。

MacDonald (2003)研究加拿大乡村旅游文化,分析了加拿大的乡村区域发展的旅游文化和社区参与的因素,突出强调乡村旅游中文化的重要性,推论出乡村的文化旅游发展模式。

Ondimu (2002)论述古斯社区文化遗产对其产生的重要影响,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当地居民进行探访,研究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并指出当地应该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进行渐进式的旅游规划和开发。

此研究主要基于衡量旅游文化的价值,从旅游合理开发的角度,探寻旅游和文化的结合,出发点是如何对文化遗产进行科学的保护。

这是对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模式的一种探索。

总的来说,国内外对文化创意产业和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的系统研究还没有全面展开。

首先,对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没有统一的概念和界定。

正规文献的数据显示,很多研究者不能明确展示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现状和规模。

其次,对乡村文化创意旅游的研究不够系统完整,只是对文化创意产业和乡村旅游融合的现象进行了探讨,大部分研究集中在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理论总结归纳上。

对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策略、融合的模式和产业路径分析还不透彻。

最后,对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机理和动力系统还需深入研究,并需把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向和实操性建议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互动关系(一)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当前,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已初具规模,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新态势。

乡村旅游具有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如河流湖泊、奇峰异岭和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大量的当地土特产品和民间手工艺品,这些都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要素。

孕育在大自然中的人居环境、农耕生态环境、生活习俗等都是极具吸引力的景观资源。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中国已建成4万多个旅游景区,有半数以上分布在农村地区。

全国乡村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游客超过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2000亿元;而2013年的两个旅游黄金周“国庆”和“春节”,国内城市居民出游有70%是选择乡村旅游,平均每个黄金周约有1亿人次数是在乡村旅游市场。

在这种发展态势下,中国常见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如下:1.“农家乐”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乡村借助周边成熟景区的吸引力开拓本土区域旅游的新市场,并依托景区发展战略来开发配套的乡村旅游项目,同时将其自身发展纳入景区的旅游规划体系中,科学合理寻求乡村旅游发展的契机。

根据客源市场和本土特色深入开发乡村旅游体验类产品,调动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充分展现乡土民俗风情,使乡村体验和景区观光形成鲜明的互补和对比。

2.古村镇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当前国内旅游开发的一个热点就是古村镇旅游,它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朴实的民风和乡土气息浓郁的建筑遗迹特点受到游客的青睐。

但是,在旅游规划开发过程中出现了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这给乡村旅游发展带来很多的限制。

所以旅游规划开发必须要传承和弘扬历史传统文化。

古村镇旅游发展在实现经济价值的同时,也肩负着传承历史文化的重任。

目前,古村镇旅游中文化传承项目活动主要有:工艺传承、民俗体验、遗迹保护、节事活动、纪念品开发等。

3.传统民间手工艺术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民间手工艺术主要有剪纸、皮影、蜡艺、微雕、陶瓷、刺绣、泥塑、漆器、铜艺、布艺、木艺、书画、装饰品等,它们是本土民间生活的体现和特色,代表着整个民族和地方文化区域的独特性。

这些传统的民间手工艺术对提升乡村旅游的特色发展、研发创新的旅游产品以及优化产业结构都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如:富有北京地方特色的顺义中国结、门头沟麦秸画、大兴黑陶工艺等,这些传统艺术通过不断创新,不仅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体验,而且强化了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形象。

经过多年探索的中国乡村旅游虽然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由于乡村旅游发展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和旅游规划,没有重视当地乡土文化的内涵挖掘和体现,发展模式陈旧,而使大多数的乡村旅游产品处于低层次和重复性的开发中。

所以只有通过大力发展以旅游休闲为主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并不断创新,才能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可持续性发展。

(二)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和未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现在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下的新兴产业。

它是作为推崇创新和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撑作用的一种产业的标志,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据统计,2006年以来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且发展较为平稳。

国家统计局将2011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由原来的13479亿元修订为15516亿元。

2012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8071亿元,同比增长16.47%。

2013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约达到21000亿元,同比增长16.21%(见图1、图2)。

图12006 2013年中国文化产业市场规模(单位:亿元)图22006 2013年中国文化产业市场增长率(单位:%)在一系列政府政策推动下,文化创意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文化产业各领域都面临着良好的发展环境,现已初步显现出发展的趋势,如下:1.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些经济发展快速和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或地区,因为有较多的庙会、节庆、展览、体育赛事、会议、培训、商务交流等经济活动而氛围活跃,而且这种氛围带动了文化旅游产业和城市经济的各种消费的提升,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