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省级《化工分离工程》精品课程综合说明材料一、课程建设规划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分离工程产业化的发展需要,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建立面向21世纪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开展分离工程、生物分离工程下游技术、原理及设备的教学工作,精选分离工程的教学内容,精心编排讲授体系,引入现代化的先进教学手段,将分离工程建设成具有工科特色的、基础理论与高新技术紧密联系的高水平课程。
该课程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及课外活动等均按照精品课程的要求,最终建成全省以工科为特色的化工分离工程精品课程。
本课程由青岛科技大学教学名师、硕士生导师叶庆国教授主讲并负责建设,计划在2007~2009年内建设成国家一流的教学研究型的精品课程,逐渐实现全部课程资源上网讲授,以进一步扩大该门课程在省以至国内的影响,完善和改进化工分离工程教学远程网络资源的建设。
为了继续拓展《化工分离工程》相关课程的现代化教学工作,计划将工科化工分离工程课程在已经实现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实现英汉双语及网络化教学。
计划引进国外化工分离工程教授和出国回校的化工分离工程教师从事双语教学,并加强对国内青年教师双语教学能力的培养,争取创建国内外一流的《化工分离工程》示范性教学课程。
目前该课程网站已有部分内容实现网上共享。
包括:1.1.《化工分离工程》课程的备课资源库;2.2.化工分离工程部分电子教案;3.3.化工分离工程部分英汉双语电子教案;4.4.化工分离工程CAI多媒体课件;5.5.化工分离工程学习指导及习题集;6.6.化工分离工程试题库;7.7.化工分离工程部分历年试题及参考答案8.8.开辟了化工分离工程教学研究专栏;9.9.化工分离工程教学学生反馈意见留言板;10.10.部分主讲教师课堂教学录像。
网址:在首页点击“《化工分离工程》精品课”图标即可进入。
二、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一)课程负责人教学情况1.课程负责人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①①指导本科生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200余人次。
②②指导硕士研究生11人,已毕业5人并获硕士学位。
4.主要教学研究论文、主编教材:5.主要教学表彰与奖励:(二)课程负责人学术情况1.科研简况主要研究方向:化工传质与分离2.近五年来承担的主要学术研究课题(二)教学队伍情况教师队伍知识结构合理,课程负责人及主讲教师教风良好、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经验丰富、特色鲜明、教学效果好,其中课程负责人是青岛科技大学教学名师,对课程把握准确、教改合理。
3名主讲教师中有2名具有博士学位。
教师队伍学历层次高,博士和在读博士所占比例为89%。
本教学队伍中,从天津大学、海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等获得博士等学历,故学缘结构合理。
40岁以上教师所占比例为11.1%,30~39岁55.6%,20~29岁33.3%。
教学人员10人,教学实验人员2人,相对于全校化工分离工程教学的师生比为:1:60。
我系注重对青年教师培养,青年教师必须经过严格的助课、试讲等各项教学环节方可任课。
为充实教学、教改力量和加强对研究生的培养,每年有4-5名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参加助课、助研活动,每年年终被评为优秀教师者占10%以上。
教师队伍知识结构合理,教师全部毕业于化工及相近专业,他们有着丰富的专业实践背景,年龄结构合理,完全适应了《化工分离工程》课程建设的需要,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化工分离工程课程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与效果近五年来,课程组积极进行了深入的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教学内容更新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新道路。
承担了青岛科技大学化工分离工程课程教改项目和青岛科技大学化工分离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等项目。
对于《化工分离工程》,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更新和体系的改革。
分离工程课程的教材选用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在教学中不断引入化工学科的最新科技成果和研究论文。
并根据我校制订教学计划,调整教学内容,修订教学大纲,同时为加强实验教学,使学生能巩固和加深对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得到化工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工程观念,将化工分离工程实验从该专业的专业实验中独立设课,制定了相应的教学大纲。
以上几点改革,有效地提高了教材的适应性。
编著出版了适用于教学和教学研究型普通高校的参考国内外的相关教材,我们编写了一本比较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分离工程例题与习题集。
在双语教学环节拟采用国际知名院校现用教材:Seader J D著的Seperation Process Principles,同时拟将其译作中文教材,作为学生的主要教学参考书,现已完成初步翻译工作。
编写《常用分离工程软件入门》,对化工行业中经常用到的软件如aspen、proII等作介绍,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编写分离工程实验教材,为学生实验提供指导,使用效果良好。
同时重视个性化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拓宽教学方法,课程组全体教师积极参加教育教学改革,发表教育、教学论文多篇。
1建立合理的教学梯队化工分离工程课程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的教师主讲,但该课程前几年未能形成合理的教学梯队,受化工学院的大力支持,2006年初从天津大学引入二名博士参加“分离工程”的课程教学和课程建设工作,为突出课程特色和专业交叉,学院将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程江峰博士,参加到分离工程的课程建设,通过项目建设已经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并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董殿权、张青瑞和尹进华等,使该课程形成了较好的教学梯队。
2重组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修订教学大纲化工分离工程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分离工程课程建设与全校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密不可分的。
因此,分离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材要先进,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体现新时期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分离工程课程的教材选用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在教学中不断引入化工学科的最新科技成果和研究论文。
并根据我校制订教学计划,调整教学内容,修订教学大纲,同时为加强实验教学,使学生能巩固和加深对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得到化工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工程观念,将化工分离工程实验从该专业的专业实验中独立设课,制定了相应的教学大纲。
3教学手段的更新⑴开发多媒体课件开发的多媒体课件,课程内容讲授部分设置主页面(目录),各章节形成独立文件,采用链接方式将各章节与主页面链接,在主页面即可方便地进入各章节的演示,同时在各章节中也分别设置按钮,方便切换回主界面。
根据教学内容对每一演示页预先进行规划,合理安排文本、图表、按钮、动画及视频在各演示页中的位置。
设置了以Flash动画开始进入主页面,构建了课程内容、重点难点和参考文献三个平台。
进入课程内容讲授嵌入与化工密切相关的工厂录象和图片动画进入各章节目录。
各章节形成独立文件,并能与主页面和章节目录链接,在主页面和章节目录均可方便地进入各章节的演示,同时在各章节中也分别设置按钮,方便切换回主界面。
该课件获得青岛科技大学首届多媒体教学课件竞赛一等奖和第六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优秀奖。
⑵开发分离工程辅助计算模拟系统软件在分离工程中有着复杂而且繁琐的计算,如大型MESH方程的求解,且伴随着繁琐的迭代试差。
但目前工程类的CAI课件,大多仅限于应用文字、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信息功能来表现教学内容,不能解决工程类所涉及的大量而繁琐的计算工作。
同样在分离工程计算中,由于涉及物质种类及物性参数较多,难以解决CAI课件中的计算模块和各个语言模块的统一及调用问题,也是目前使用工程类多媒体课件包括分离工程,在课堂教学中仍沿袭传统模式,只讲授基本原理及处理方法,将非理想物系的计算,往往简化为理想情况或只简述其计算思路的原因,难以提高CAI课件在分离工程课堂教学的作用。
我们利用VB、FORTRAN、FLASH 语言相互结合,开发了分离工程辅助计算模拟软件,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在线计算,和便于学生课后自学或自我检验习题,达到提高学生工程意识、理论知识、运用计算机等各项能力的目的,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⑶建立分离工程网站在化工分离工程开设以来,除了正常的教学以外,在辅助教学资料中,配合理论与实验课教学,我们制作做了大量投影片、幻灯片、教学挂图等。
1998年开始实施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同时查阅大量先进的教材内容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始实施CAI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并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齐鲁石化分公司、青岛石油化工厂等企业拍摄了大量的石化装置录像。
CAI教学内容和工厂录像等,适用于网络,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并能经常保持更新;具备运行机制良好的硬件环境;选编、制作了系列软件资源。
能满足本课程的教学需要,在教学中确实发挥了作用。
4教材及辅助教材建设(1)编写分离工程学习指导和习题集编写了分离工程学习指导和习题集,将国内目前出版的十余部教材中的例题整理成word文档,其学习指导内容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有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学习方法,习题贯穿目前已出版的相关教材,例题有解题过程和答案。
在04级分离工程教学试用后,结合分离工程精品课程的建设,争取出版。
(2)编写分离工程英文教材将国外高校采用的英文原版教材《Separation Process Principles》翻译为中文,配合双语教学。
在04级分离工程教学试用后,结合分离工程精品课程的建设,争取出版。
(3)编写扩展性教材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拟编写《常用化工分离工程软件入门》,对化工行业中经常用到的软件如aspen、proII等作介绍,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4)编写实验教材由于化工分离工程实验单独设课,正编写化工分离工程实验教材,为学生实验提供指导。
5教学效果和评价化工分离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从2005年开始至今逐年完善,并获得了国内、外专家、同行教师及学生的高度评价。
(1) 校内外同行专家及同事举证评价《化工分离工程》课程建设,涉及到教材建设、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学体系整合和教学方法创新等各个环节。
青岛科技大学于2006年6月,对本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了整体评估。
该委员会认为,该课程教学内容具有基础性和先进性,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充分地运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优良。
《化工分离工程》的教学效果得到领导、教务处同行专家和学生们的一致好评。
学生对《化工分离工程》任课教师教学质量历年反应良好。
主讲教师两次获学校教学效果优秀奖,2005年评为学校首届教学名师,主讲教师钟立梅副教授,被评为先进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