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比赛中心理素质的培养
摘要:心理素质是决定一个人成才和成功的必要条件。
我国著名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说得好:“平时练的是战术,比赛比的是心理”。
在双方技、战术水平不分上下的情况下,比赛的胜负往往取决于心理。
比赛中普遍存在着诸多的不良心理素质,这些越来越引起教练的重视。
那么,如何在乒乓球比赛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体育教学中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乒乓球比赛培养心理健康
学生的健康成长日益成为学校、家庭与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在高校乒乓球的教学与训练中运用多种手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乒乓球的同时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1 问题的提出
乒乓球运动是高校学生非常喜爱的球类项目之一。
其场地小、节奏快、打法类型多、旋转变化不易预测、等现象,使多数学生在赛前和比赛期间发生较复杂的心理活动。
其一,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形成良好的赛前心理状态,在比赛中发挥较高的水平,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
其二,则向着消极的一面发展,形成不良的赛前心理状态,导致比赛效果不理想,由于无法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心理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
2 研究方法与对象
2.1 研究方法
采取理论与教育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具体为文献调研、心理测量、教学试验、比赛检验、数理统计等。
2.2 实验对象
加格达奇第六中学02、03、04级特长学生;齐齐哈尔大学02、03、04级特长学生;大庆师范大学04、05级体育俱乐部学生。
3 实验的理论依据与目的
3.1 理论依据是实验研究的基础
通过文献资料调研,整理出与促进高中生在乒乓球比赛紧密联系的三种心理机制:其一,中枢神经最佳唤醒水平理论。
其二,社会交往理论促进心理健康学说。
其三,分散注意理论促进心理健康学说。
通过梳理与分析,以上几种通过体育活动和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心理学说有着充分的科学道理。
3.2 教学实验的目的
根据具体的心理活动设计心理目标,是这一研究的基本目的:一是培养身心全面健康的大学生。
二是整体的研究要从“以增强体质为中
心”的单一学科实践,转向“为了每一个中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生态型的实验研究。
三是大学生的心理是生物、社会、环境三者的和谐统一。
因此,此项研究的结构应是德、智、美与比赛的有机结合;还要把推动高校乒乓球运动的开展和通过比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寻找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探索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紧密联系在一起。
4 在试验中具体采用的方法
4.1 心理训练融入在身体和技、战术训练中
为了使受测者在身体、技、战术练习时能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以符合比赛的需要,在实验中采取以下方法:其一,放松技能训练。
利用语言暗示、意念和想像引导,有意识、系统地训练肌肉动作逐步达到松弛、配合均匀的呼吸,从而使身体、情绪、心理处于平静状态。
其二,表象技能训练。
这种方法是使运动员想像他通常感到放松与舒适的环境,让学生在头脑中将自身置于这个环境之中,使身心得到放松。
通过反复多次的练习强化建立起对技能的正确概念,顺利实现量与质的转化。
其三,注意技能训练。
在教学与训练中适时发出控制信息,吸引学生注意;设置嘈杂环境养成排干扰、专心致志学习的习惯;利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转换进行训练。
4.2 良好的赛前战斗准备
指导学生在赛前养成做好充分的赛前心理计划和对策库:心理计划是指比赛前和比赛期间使参赛者充分做好心理准备的计划,它包括赛前的比赛形势分析;准备活动时间、强度、内容等。
对策库则是指对可能出现的每个问题要采取的方法,包括怎样做?如果这样做无效怎么办等?对对方的了解,例如,今天面对的是进攻型选手还是防守型选手;对手使用的是直拍或横拍;用的是反胶、正胶、生胶、半长胶;是左手还是右手;是近台快攻打法还是削攻打法等。
尽量把所有情况分析到位,做到知已知彼。
比赛中自己如何防守、怎样进攻、针对对手设计战术,如果条件允许,最好通过热身、交谈等了解对方的特长,了解对方擅长的发球、击球、落点规律和球路,自己在比赛中如何应对以及在比赛期间出现异常情况应当如何应对等。
4.3 对赛前和比赛期间所产生的不良心理现象要及时进行调控
在赛前和比赛中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帮助学生,把对方与己方的实力进行详实的比较:分析本方特长,寻找对手的弱点,鼓励学生树立坚定信念,坚信自己若能较好发挥、保持心理稳定、注意力集中在比赛的细节上则完全能够取胜,用自己的特长有效的遏制对手的弱点,把对方的弱点找准,分析透彻,特别是通过对对方个人技术特点和战术路线的分析,制定出有效的防守和进攻措施,增强自信心。
4.4 在赛中出现情绪波动时的调节方法
其一,运用呼吸调节法。
有意识地进行舒缓的腹式呼吸,使心理得到安静。
其二,自我语言暗示。
当场上出现情绪不稳定时,可运用语言暗示如“放松”、“现在情况很正常”、“和赛前预计的相同”等使心理得到放松以稳定情绪。
其三,教师行为暗示。
在学生发生慌乱时,教师的言谈举止应格外沉着,教师应表现得有信心,有激情,用自己镇定的情绪感染学生,使不良情绪得到有效的控制。
5 结语
大学生在进行乒乓球比赛时的心理训练和技、战术训练共同构成乒乓球运动训练的完整体系。
乒乓球比赛是谋略、体力、技术、战术、心理的综合较量,所以要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技能并通过比赛实践加以运用;乒乓球心理训练是针对乒乓球比赛时的心理现象,有意识、有目的的施加积极的影响,形成良性心理状态、提高心理能力、发展心理品质,即全面开发人脑,提高其反应能力的过程。
因此,只有把心理、技战术、身体训练有机结合,形成相辅相成的整体,才能形成具有明显功能放大效益的整体训练控制系统,才能全面挖掘学生的身心潜能,以适应乒乓球比赛及日趋激烈竞争人才的时代的需求,实现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姚家新.竞赛心理咨询与心理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2] 祝蓓里.体育心理学新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 季浏.当代运动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