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物流的概念与内涵

第一章物流的概念与内涵


中国区域物流发展
长江中游地区
环渤海地区
长江三角洲 海峡西岸
珠江三角洲
➢ 沿海四大物流圈
以北京、天津、沈阳、大连和青岛为中心的环 渤海物流圈
以上海、南京、杭州和宁波为中心的长江三角 洲物流圈
以厦门和福州为中心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物流圈 以广州、和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物流圈
➢ 许多地方政府正在积极筹划和发展现代物 流产业
(1)物流是一个现代的概念,在二次大战后才 在各国兴起,而在我国储运是一个十分古老、 传统的概念。
(2)物流比储运所包含的内容更广泛,一般认 为物流包括:运输、保管、配送、包装、装卸、 流通加工及相关信息活动,而储运仅指储存和 运输两个环节,虽然其中也涉及到包装、装卸、 流通加工及信息活动,但这些活动并不包含在 储运概念之中;
(二)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
➢ 2011年中国物流运行情况
➢ 1.物流业规模快速增长。2011年,全国社会物流
总额达158.4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7.4倍;物流
业实现增加值3.2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3.0倍。 2011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 重为15.7%,占GDP的比重为6.8%。
4 .理学属性
➢ 物流的流体是商品,各种商品的物理、化学、生 物特征不完全相同。照顾好顾客就要照顾好将要 配送给顾客的商品,商品的检验、养护、鉴定、 流通加工等作业环节都需要诸如数学、物理、化 学等的指导。
➢ 物流学的研究对象
物流学所研究的对象是处于持续不断运动的物 资以及影响物资流转的各有关因素。它涉及到 社会经济环境,物质资料空间位移过程中的各 种技术问题和经济问题,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物 流的技术和经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三是物流成本偏高,占的比重达20%以上,较港台地区 的13%—14%,发达国家的10%明显偏高;
四是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程度不高,物流技术和物流服务规范 标准不统一,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率较低;
五是物流发展的支撑环境较差,缺乏相关政策、人才、资金的 支持。
第一章 物流的概念与内涵
引言: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从日本直接 引入“物流”这一概念之前,实际上一直 存在着物流活动,即运输、保管、包装、 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其中主要是 存储运输即储运活动,但两者并不完全相 同,主要差别在于:
3. 工学属性
➢ 现代物流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产业。国外许多 大型配送中心,都需要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
➢ 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 分析和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 和管理。
➢ 物流系统的分析、设计、和管理都涉及大量的工 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学涉及到工学类的许多专业。 比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等。
125
10.1
(三)发展现代物流的机遇与挑战
• 现代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进步带动现代物流发展 • 网络经济要求建立完善的现代物流配送系统 • 城市化机动化时代的城市建设需要发展现代物流 • 加入WTO使我国面临国外物流企业的挑战
三、海峡西岸经济区物流的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在厦门、福州、泉州、 温州、汕头等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和港口,规划 建设一批现代物流园区、综合性现代物流中心。 加快保税区、保税港区、保税物流园区建设和整 合发展,完善保税物流监管体系,积极推进两岸 港区发展保税仓储、贸易采购、配送中转等国际 物流。引导传统运输、仓储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 业转型。加强沿海主要港口、交通枢纽和国际机 场等物流节点多式联运物流设施建设,加快发展 公铁海空联运,完善海峡两岸及跨境物流网络, 加快形成东南沿海大型国际物流通道口。 (海峡 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 )
个目的地。而最具优势的是,香港是一个自由港
,这里高效、快捷和完善的服务赢得世界称誉
(一)中国物流发展历史沿革
1、计划经济下的物流(建国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初)
尚未引入“物流”的概念,更没有现代物流的理念,物流活动仅 限于对商品的储存和运输,物流环节相互割裂,系统性差,整体经 济效益低下。
2、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下的物流(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
➢ 物流学研究的根本任务
物流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为实现在物流活动中 适时地、合理地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使物流 投入与物流期望目标达到平衡,使物流经济效 益得到最大的体现,使物流为生产建设、人民 生活和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
二、现代物流的发展
➢ 物流的活动构成了新的物流产业 ➢ 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我国方兴未艾
➢ 物流涉及到许多经济学类专业,比如经济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等。
2 .管理学属性
➢ 物流活动是由特定的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 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 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 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属于管理范畴,需要管理学 理论的指导。
➢ 物流与许多管理学类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 业工程、信息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 学、财务管理等。
(3)物流强调诸活动的系统化,从而达到整个 物流活动的整体最优化,而储运概念则不涉及 整体的系统化和最优化问题;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古典物流的经典
古代物流方面的成就: 丝绸之路 京杭大运河 木牛流马
原始的物流
➢ 自从有了商品交换,物流就在无形中形成了。 ➢ 各个交换实体联接在一起,形成最原始的物流。
(二)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
➢ 但是,我国物流业的总体水平仍然偏低,还存在 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全社会物流运行效率偏低, 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高出发达国家1倍 左右;二是社会化物流需求不足和专业化物流供 给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存在,“大而全”、“小 而全”的企业物流运作模式还相当普遍;三是物 流基础设施能力不足,尚未建立布局合理、衔接 顺畅、能力充分、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物流园区、物流技术装备等能力有待加强;四是 地方封锁和行业垄断对资源整合和一体化运作形 成障碍,物流市场还不够规范;五是物流技术、 人才培养和物流标准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物流 服务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
(二)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 ➢ 4.物流业发展环境明显好转。国家“十一五”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 业”,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建立了推进现 代物流业发展的综合协调机制,出台了支 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物流统 计核算和标准化工作,以及人才培养和技 术创新等行业基础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仓储 保管
物流的六个基本活动(功能、元素)
运输 配送
装卸 搬运
现代 包装
流通 加工
物流 信息
二、Logistics概念的物流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Logistics”作为美国军队使 用的军事术语,指军队的后勤保障系统包括物资、人员 和设备的获得、维护和运输,如同汉语中的“兵站”之 意。战争开始前,军事后勤部门要为参战人员提供弹药 及装备,战争开始后,军事物资和装备必须保持可以供 应的状态,美国少校琼西•贝克称“那个与军备的移动与 供应相关的战争艺术的分支就叫‘物流’” 。
(二)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
➢ 2.物流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一些制造企业、商 贸企业开始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 实施流程再造和服务外包;传统运输、仓储、货 代企业实行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 流企业转型;一批新型的物流企业迅速成长,形 成了多种所有制、多种服务模式、多层次的物流 企业群体。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 2000年的19.4%下降到2011年的17.8%,物流费 用成本呈下降趋势,促进了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
(二)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
➢ 3.物流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完善。交通设施规模迅 速扩大,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设施条件。 截至2008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8.0万公里,高 速公路通车里程6.03万公里,港口泊位3.64万个, 其中沿海万吨级以上泊位1167个,拥有民用机场 160个。物流园区建设开始起步,仓储、配送设施 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批区域性物流中心正在 形成。物流技术设备加快更新换代,物流信息化 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
福建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相当多的物流企业仍然处于落后的经营状态,现代物流理 念尚未真正树立,许多中小民营物流企业都是从车队、运输队 或仓库摇身一变就成了“物流公司”,“散、小、弱、差”现 象较普遍存在;
二是物流管理体制滞后,缺乏统筹规划和协调,没有形成完整 的物流供应链,只能提供各段的物流服务,物流产业中商业、 外贸、仓储、运输(铁路、公路、河运、港口、民航)各管一 摊的部门分割现象严重阻碍了物流业的发展;
中国引入了“物流”的概念,物流活动已不仅仅局限于被动的仓 储和运输,而开始注重系统运作,即考虑包括运输、仓储、包装、 装卸、流通加工在内的物流系统的整体效益。但还没有真正意义上 的现代物流运作和现代物流企业。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物流(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我国经济界开始把物流发展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目前全国已经 在交通运输、仓储设施、信息通讯、货物包装与搬运等物流基础设 施和装备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现代物流发展奠定了必要的 物质基础。物流园区、配送中心、商品代理配送制、第三方物流的 发展使得物流产业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现代物流管理
绪论
➢ 物流是怎样一门学科 ➢ 现代物流的发展 ➢ 海峡西岸经济区物流的发展
一、物流是怎样一门学科
➢ 物流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它以物的动态流 转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揭示了物流活动 的内在联系,现已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和 学科范围,而物流的活动构成了新的物流 产业。
➢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 科学的交叉,它的理论与方法是在综合多学科的 基本理论上形成的,是经济学、管理学、工学、 理学的集成。
➢ 1915年,阿奇•萧(Arch W.Shaw)在《市场流通中的若 干问题》中认为“Distribution”是“与创造需要不同 的一个物资经过时间和空间的转移,会产生附加价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