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论文浅谈网络与家庭教育之我见平昌县高升小学何静张方内容摘要:论文探讨的是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问题。
文章论述了网络时代互联网对儿童青少年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提出了面对这一时代家庭教育的走向如何以及家长们该怎么办和分析网络时代家庭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家庭教育如何进行变革与创新,才能满足网络信息时代未成年人成长的新需求。
这几个严肃的问题,文章在分析这几个问题的同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网络时代家庭教育影响青少年变革与创新教育思路一、网络时代对青少年的影响。
1、网络对孩子的正面效应。
(1)、对孩子们观念系统的积极影响。
网络传播的主要特点是:快捷、方便、双向、开放。
网络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开放程度高,是现代科技的结晶,也是网络时代的精神之集中体现。
它的这些特点有利于培养上网的青少年的现代观念,如学习观念,全球意识,效率观念,平权意识等。
在网络时代,人们的学习已经不可能是一种一劳永逸的事情了,要想使自己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自己须得不断接触新事物,接受新观念和学习新的技术。
(2)、网络的平等性为孩子们创造出自我实现的新空间平等性是互联网的一大特点,虚拟条件下青少年网民的交往角色是虚拟的。
首先不存在上下级,长晚辈那样的垂直型关系,交往变得更加平面化,属典型的横式交往。
它淡化了现实生活中的同学、同事等种种横式的交往圈子的局限,使大家变得更加自由、平等,网上认识的朋友都称为“网友”。
其次,网上的等级、性别、职业等差别都尽可能小地隐去或弱化了。
不管是谁,大家都以符号形式出现。
这里没有天然的权威,没有凌驾于他人之上的特权人物,大家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因在父辈眼里都属于“年幼无知”或“乳臭未干”,常被看作是受教育的对象。
而网络世界是青少年自己开辟的无中生有的世界,在这里,青少年拥有自己平等的权利和更我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2、网络对孩子们的负面效应。
科学技术象一把双刃剑,既有益于人类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便利的一面,也有给人类带来伦理道德上的困惑,危害人类利益的一面。
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新生儿也毫无例外,也具有双面性特征。
如果正确利用网络,互联网会对孩子们的成长、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然而,互联网并不是一个纯洁、健康的虚拟天地,它所传输的不良信息和一些网络主题的不良行为都会对孩子们产生负面的影响。
(1)、恋网上瘾或过度沉溺于网上交往危害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电脑空间到处都是新鲜事物,而且在不断增加。
因此,对易于接受新事物的儿童、青少年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往往会导致青少年对网络的极度迷恋。
有关专家分析,儿童是电脑的天生爱好者,最适于在电脑的空间里发挥他们的智慧。
在现实中,类似的患上“网络迷恋症”的青少年正变得越来越多,这样一来,很容易使他们出现网络性心理障碍问题。
这种心理障碍是指患者无节制地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互联网上持续聊天,以致于损害身体健康,而且在生活中出现各种行为异常、心理障碍、人格障碍以及交感神经功能部分失调。
4对于这个方面,武汉大学的陶宏开教授有较深入的研究。
(2)、网络信息垃圾会弱化孩子们的道德意识。
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
学术信息、求购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以及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信息混在一起,使网络成了信息的万花筒。
一些自控力较弱的儿童、青少年往往出于好奇心理或冲动去寻找色情、暴力信息。
在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色情杂志对中国的青少年来说可以说是无法接触到的,但当该杂志以合法的形式在美国进入网络后,由于计算机网络消除了传统媒体的“把关人”,青少年只要找到网址,鼠标一点就可以看到那些低级庸俗的东西,来满足他们“好奇“的、“窥淫”的心理。
更危险的是,网络的隐蔽性常使孩子们成为被侵害的对象。
(3)、互联网的隐蔽性将导致儿童青少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的增多。
在互联网上,儿童、青少年不必与其他人面对面地打交道,因而没有传统社会的熟人圈子去对个人的行为进行约束,同时,网络技术使人们的身份可以变成电脑上的一串字符,任何人都可用不同的名字、性别、年龄与人交流而不会被察觉。
行为主体的隐蔽性,使网上不道德的行为日益增多。
由于数字技术的发展为犯罪提供了方便,利用互联网从事高科技犯罪是网络时代的一大社会问题。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潜在的也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另外,也是最为关键的是网络本身具有脆弱性,一组按一定逻辑关系排列的字符就可以使其瘫痪。
以上这一切对于一个有破坏欲望的人来说,显然是极大的诱惑和鼓励。
可以为所欲为,而不被发现,这对于许多破坏欲望并不强烈但充满好奇和叛逆心理的儿童、青少年来说也是神往的。
二、网络对传统家庭教育的主要冲击。
网络时代是未成年学生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呈现出了新特点,他们具有年轻人求新求异的特点,对网络技术,他们没有成年人那样怀疑、观望甚至排斥的态度,年轻人永远是网络技术的拥护者、推动者、受益者。
由于年轻人和父母在对网络技术的接纳上存在态度和行为上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传统家庭教育出现了发展中的断裂,表现为家庭教育陷于茫然、被动、无力、苍白的状态。
具体的讲,网络对传统教育的冲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家长的知识权威性受到了网络的空前挑战。
在传统的家庭教育格局中,家长作为家庭的长者,他的知识、经验本身就是一本沉甸甸的教科书,家长是孩子的百科全书,在纸质媒体时代,孩子有什么知识方面的问题,基本可以从父母或长辈那里得到答案。
但在网络媒体时代,这一切都被颠覆了,孩子通过互联网可以很方便地寻求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他们完全可以自主学习,选择学习。
“问父母不如上网”,这已成为子女获取知识的主要通道,学生们把电脑称为“放在家里的图书馆”。
一般来说,家长教育子女的权威性由三部分构成:即人格权威性;源于血缘亲情的权威性;拥有知识的权威性。
传统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子女的知识传承性被互联网无情地切断了。
家长知识权威性的丧失削弱了父母人格的魅力,加大了家庭教育的困难。
2、家长向子女传递信息的过滤性与网络复杂性的矛盾。
一般来说,家长给孩子传递的信息或知识是经过过滤的,尤其是对孩子身心发展有副作用或危害的信息,家长是不会给子女传播的,父母在家庭起着一道“防火墙”或“隔离墙”的作用。
尤其是我们国家近十多年来,通过举办各种类型家长学校,向家长系统介绍教育子女的新观念、科学知识和正确方法,家长的教育素质有明显的提高,他们很注意不良信息对子女的影响,在家庭倡导健康文化氛围。
但在网络时代,家长的“防火墙、隔离墙”已形同虚设,孩子上网,各种信息扑面而来,网络技术尚不能完全做到对黄色网站或色情信息的屏蔽,另外,网上一些对未成年学生有诱导误导的不良信息,也容易扭曲未成年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改变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
网上信息的杂博,鱼龙混杂和家长给子女传递知识的过滤性、单纯性产生了矛盾,直接侵蚀和抵消家长的教育效果。
3、家长和子女的亲和力受到了网络的冲击。
家庭教育中,亲子沟通是家庭教育的基本途径,良好的有效的亲子沟通有助于家庭建立和睦的教育关系。
在网络时代,未成年子女把相当多的时间用在上网上,他们和父母交谈沟通的时间相对减少。
网络作为“第三者”介入家庭生活,使得家长明显有了被淡漠被边缘的感觉,上网—看电视—睡觉是网络少年家庭的生活轨迹。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网未成年学生中,他们喜欢使用网络语言,这些网络语言如“菜鸟”、““大虾”之类使得听不懂网络语言的父母一头雾水,破译不了网络语言的语义信息,谈何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
4、网络对家长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家庭教育是家长对子女进行的家庭教育指导,未成年学生上网对家长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具体的讲,家长面临下列挑战:(1)对网络的接纳程度;(2)对网络技术的应用程度及水平;(3)家长网络道德水平和网络社会的法治意识;(4)对未成年子女上网科学指导和管理能力。
比如说,家长不掌握上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犹如不会开车的人教导别人如何驾驶车辆一样可笑。
三、网络时代与家庭教育的变革与创新。
家庭教育是具体的过程性的概念,不同时代的家庭教育有不同时代的社会内涵。
家庭教育要不断地吸收社会先进的文化科技成果,才能彰显它的生命力。
网络时代,家庭教育需要做出那些变革与创新呢?1、改变对互联网的偏见。
科学技术是推进社会变革包括观念变革的巨大推进力量,从科学技术发展史来看,尤其是直接影响到人们社会生活的科学技术在其推广的初始时期,人们都有一个适应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当前,家长对网络的偏见主要为:“上网对孩子有害”。
“上网弊大于利”。
产生这种原因主要来源于对网吧的扩散联想。
媒体过多报道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网吧或黑网吧产生的一系列恶果,使得家长“谈网变色”。
其实,上网聊天、玩游戏只是网上娱乐活动,并不是上网的全部内容。
在陕西省家庭教育网络总校举行的“网络与家庭文化建设征文”活动中,很多中小学生写来的稿件很有说服力,他们在网络世界汲取精神营养,寻找资料,学习知识,开阔视野,网络给他们带来了很高的精神享受。
相信家长看了这些征文,会对孩子上网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
不消除对网络的偏见,就可能被网络这种新科技成果拒之门外,落后于科技的发展。
2、要消除两代人在网络时代的“代沟”。
从我们的调查来看,家长和子女在对网络的认识上存在明显代沟,绝大多数孩子认为上网“利大于弊”,而家长认为“弊大于利”的人数较孩子为多。
究其原因,除了前面说过的原因外,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家长和孩子在网络知识掌握上总体存在差距,孩子的网络知识多于家长,他们上网从中获益多多,用一位中学生的话来说,网络是家里的“微型图书馆”,他们认为上网好处多,是有切身的体验,是经验之谈。
而家长这个群体不像在校孩子系统地经过网络基础知识的培训,他们有不少是“网盲”,或者说是现代高科技文盲,还固守着“上网有害”的成见,这种成见,大多是道听途说,或从其他渠道得到的二手资料。
而那些经常上网的家长,一般对网络抱有亲近感觉,接纳的意识较强。
消除两代人对网络态度的代沟,是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消除的有效办法是家长要敢于上网,善于上网,并能遵守网络道德,这样,他们就会和子女在网络问题上有共同的语言,沟通和交流就顺畅得多。
四、网络时代与家庭教育的新思路。
1、网络时代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指导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网络时代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促使我们必须对传统的儿童、青少年的教育方法进行改革,对传统的家庭教育进行改革。
社会多元化趋势使孩子们成长的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
面对网络带给孩子们的正负效应,我们必须提高孩子们对社会环境的积极适应力和自我强化的成长力。
对社会环境的积极适应力可以使他们吸纳其成长环境中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基本规范,养成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完成个体的社会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