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凝药物与抗血小板药物须区别使用

抗凝药物与抗血小板药物须区别使用

龙源期刊网
抗凝药物与抗血小板药物须区别使用
作者:刘祖春
来源:《家庭医学》2017年第10期
年初,老张突发脑梗死。

治疗期间,医生发现他存在“心房颤动”,推测这可能是引起老张脑梗死的元凶。

经过神经内科医生和心脏科医生共同会诊后,建议老张使用抗凝剂治疗。

老张很疑惑地问医生:“我已经在使用抗凝剂,为什么还要用?”原来老张一直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

实际上,尽管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剂的最终目的都是防止血栓形成,但两者并不一样。

临床上常用的抗血栓药主要包括抗凝血药、抗血小板药和溶栓药(纤维蛋白溶解药)三类。

血栓形成有两种,一种是由于疾病病理、生理变化,造成血流缓慢或停滞,引起纤维蛋白形成、血栓形成,这类血栓多发生于静脉系统;另一种则因血管内皮受损,血小板发生粘附、聚集和形成血小板栓子,这类血栓多发生动脉系统(有内皮受损)。

对于前者可用抗凝血药防治;而对于后者可用抗血小板药。

也就是说,抗凝血药与抗血小板虽然都是抗栓药,但抗栓机制不同。

而溶栓药则主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后,溶解已形成的血栓。

抗凝血药:阻止血液凝固
代表药物:华法林
抗凝治疗是针对血液凝固过程进行的治疗。

血液凝固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蛋白质水解活化连锁反应,有12个凝血因子及多种酶的参与,最终使血液变成血凝块。

抗凝治疗是通过影响血液凝固过程中某些凝血因子,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血液凝固的过程,达到防治血栓性疾病的目的。

华法林为香豆素类药物,其结构与维生素K相似,能对抗维生素K参与四种凝血因子的合成作用,使具有活性的凝血因子Ⅱ、Ⅶ、Ⅸ和Ⅹ不能合成,而起到抗凝作用。

血栓形成,如靜脉血栓或者心房颤动的血栓,除了手术和损伤原因以外,还多与血流缓慢、局部血液形成涡流等有关。

这类血栓会随血液移动到其他部位,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如下肢深静脉血栓会导致肺栓塞、猝死,而心房颤动的血栓脱落则可发生严重的脑梗死。

对于这类患者需要用抗凝药物,防止血栓形成。

目前,临床上抗凝药物主要用于心脏相关手术、心导管介入治疗、心脏导管检查、脑血管导管造影检查、血液透析、人工肾的预防性抗凝治疗,以及心房颤动预防血栓发生等。

华法林是一个经典的抗凝药物,可以有效降低房颤患者的脑梗死。

但用药过量易引起自发性出血。

服药期间,患者必须监测凝血机制中P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和INR值(国际标准化比值),根据INR来调整药物剂量,以免剂量过高导致出血,或剂量过低没有效果。

现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