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搏击会馆与散打运动的发展刍议
张越
【摘要】各类搏击会馆的成立对推广中国武术散打运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培养了
大量较高水平的专业武术人才,弘扬了武术文化,与影视公司间的合作又令一批优秀的影视
动作演员脱颖而出,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对散打运动起到了积极的传播作用。
【关键词】搏击会馆 俱乐部 武术散打 发展
前言
现今各类搏击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遍布中国及世界各地,它们为促进武术搏击技术的发
展、弘扬中华武术精神、传播中华文化提供了宽广的平台。加之个别俱乐部和武馆又与各影
视公司建立了在动作设计与表演领域的合作,这不仅使得愿意投身于武术事业的年轻人有了
新的发展途径,更进一步提高了影视武打的真实性,推出了一批较为出色的动作新秀。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武术搏击类俱乐部及会馆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通过网络和书籍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武术会馆的起源、发展以及现
在环境下的存在形式,并对文献进行统计和整理,总结出现其对散打运动的推广发展的作用
和意义。
1.2.2 录像观察法:观看近期武术会馆的比赛以及武术散打运动员参演的影视作品,分析其
发展状况与影响力。
1.2.3 访谈法:通过与部分散打教练、学员、管理者的交流,了解会馆的经营状况
1.2.4 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了解群众对散打运动员创办搏击会馆的态度的第一手资料。
1.2.5 逻辑推理法:运用归纳、类比、演绎、综合等逻辑分析法,对各种信息进行全面分析
与探讨,论证有关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使论文的内容层次更加清晰,有条理。
2.研究分析与讨论
2.1 武术会馆起源
近代影响较大的武术会馆当属“精武体育会”。其创建于1910年,前身是霍元甲创办的
精武体操学校。因为 “学校”二字限制了招生范围,所以为了更加广泛的传播武术,后改
名为精武体育会。它是我国较早的以研究武术、提倡强身为宗旨的群众性体育组织,总部设
在上海。迄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精武会创立后,从民国至今各类武术搏击会馆与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多个城市设
立。有的甚至在东南亚各地设立分会,尤其是香港、新加坡、吉隆坡等地一度武馆林立。它
们的建立对于弘扬中华武术精神,传播中华武术技击方法起到了奠基作用。
2.2当代武术会馆的特点及发展现状
2.2.1对武术精神的传承。首先, 习武先习德是武术的宗旨,虽是武术搏击但不以肆意搏杀
为前提。所谓“武道”是体,“武术”是用,道与术互为表里,缺一不可。就体育而言,这
个“道”,就是体育的时代精神。其次,注重武术搏击技术的传播。对武术搏击技术的研究
与教学是各个俱乐部的基本工作内容。随着研究与相互交流的不断深入,一批新颖的搏击技
法与训练手段应运而生,如剪腿摔、腾空冲拳、飞膝等。
2.2.2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早期的武馆多以沿袭师傅带徒弟、耳提面授的传授形式为主,其
内容较为封闭和单一,教学效率不高。而时下的各类散打俱乐部引进了大批专业武术院校毕
业生加盟,在训练手段、技术方法上有了质的飞跃。另外新型传播媒介如网络、影视等,让
更多的人了解散打。同时也在此过程中吸取了很多其他国家搏击技法的精髓。
2.2.3 影视媒介对散打运动的推广与传播。当前多家搏击会馆为了开辟市场与影视公司进行
合作,培养动作表演人才。如2008年奥运会的武术表演的集体部分就是由塔沟武校的学员担
当。在世界范围内树立了武术的形象。散打会馆与影业公司的合作为推出具有武术功底和表
演天份比提供了广阔的展示自己和武术搏击技巧的广阔舞台。
2.3 武术搏击会馆的发展方向
研究过程中有400人参与网络问卷调查,其中对其感兴趣的有200人之多;持不关心或不
了解态度的调查者约150人,而对术搏击运动及搏击会馆持排斥态度的约有50人,仅占八分
之一。由此可见,各类武术会馆还是有很大的市场潜力有待进一步开发。
虽然跆拳道、空手道发展一度迅猛。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华武术散打也以俱乐部
及馆校的形式迅速遍布世界各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欧洲拥有武术搏击会馆近千家,而北
美地区也有几百家风格不同的会馆。这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其发展空间的开放性,武术搏击
的国际化趋势日臻显现。
但调查也发现,武术会馆之间缺乏系统正规的比赛是限制其发展的一大瓶颈。很多在俱
乐部或武馆练习搏击的学员难以找到合适的武术比赛参加去证明并检验自己的技术水平。而
目前较为正式的散打比赛往往被体育局等官方部门把持。这与科学的市场化体育赛事推广方
式正好相反。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武术搏击会馆甚至是武术搏击运动本身的发展。因此,
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武术散打搏击的市场化模式必将成为散打在技术、训练、
管理领域的重点,在赛事组织、市场推广、运动员训练方面体育局等部门应该只担任服务的
较色,退出具体的管理与定向职能。
3 结论与建议
3.1当前各类武术搏击俱乐部的兴起对于武术散打运动在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及武术文化的传
播方面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同时,它们作为专业运动队的有益补充培养了大批后备力量。
3.2多家俱乐部及会馆与影视媒介机构的合作又在一个新的层次上传播了武术搏击运动,同
时造就了大量的动作影视表演人才。从而使得武术运动的发展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3.3缺乏相应的会馆之间的搏击赛事是限制其发展的一大瓶颈。逐步形成以市场为主导的武
术比赛模式和商业运营方式是今后武术会馆乃至武术搏击运动本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黄瑾. “精武会”的推介艺术及其对体育社团的启示[G],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3
月.
[2]郭玉成,许杰. 精武体育会与中央国术馆的武术传播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5年2
月.
[3] 卢元镇. 论中国体育社团[J]. 体育科研, 1996年1月.
[4] 易剑东. 精武主义和奥林匹克主义的比较研究[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97年4月 .
[5] 韩起.“精武会”的两大谜团[J]. 精武, 2007年4月.
(济南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