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虹桥交通枢纽考察

上海虹桥交通枢纽考察

上海虹桥交通枢纽考察
众所周知,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交通运输周转量最大的地区之一。

我们选择了上海虹桥枢纽作为我们这次考察的重点,研究此类建筑的设计手法和特点,以及它与城市的关系
等。

虹桥枢纽位于上海市西边。


右图可以看住,沪宁、沪杭两个交
通主轴在虹桥枢纽地区是一个交
汇点,这里是上海建立面向长江三
角门户的最佳位置。

从对外交通条件来看,虹桥地
区是比较重要的。

公路、高速公路、
铁路、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基本上
紧靠在一起(如下图),形成两条典型的交通廊道。

而且虹桥机场也在这个地区,所以再这个地方会自然形成一个比较大的、综合的对外交通枢纽地区,一个上海
市对长三角乃至
对内地的重大门
户,即一个很重
要的内外交通枢
纽。

当时研究整
个长三角地区磁
浮规划和沪杭磁
浮建设,提出了
“磁浮863计
划”,同时还提出了“机场线”这一非常重要的概念,即把磁浮的机场线和沪宁航线分开,形成“机场快线”的概念。

其实“机场快线”最主要的功能是把到达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
长三角旅客运到浦东机场。

上海两大交通枢纽——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和浦东机场一体化交通中心的差异在于:浦东机场是一个投资主体,是上海机场(集团)把它全部建成后无偿提供给大家使用。

而虹桥的投资主体众多,实
施起来比浦东机场困难。

但技术上老看,浦
东机场一体化交通中心为虹桥枢纽的实施作
了很多重要的准备。

为什么要将高铁车站,机场,磁浮车站集
中建设呢?有几个重要好处:
(1)资源的集约化使用。

讲高速铁路、
城市航站楼、高速磁浮结合,实现了土地资
源的集约化、综合配套设施的集约化、城市
环境资源的集约化,从而达到了节约土地资
源、节约市政设施投入和减小环境影响的目
的。

(2)交通设施的集中形成了很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换乘中心。

由于铁路、磁浮和机场的集中建设,必然带来了配套其他交通设施和相关服务设施的集中,这样就为旅客提供了一个非常便捷的、24小时全天候的大型换乘中心。

这种便捷性本身将为公共交通的优先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从而可以减小市内道路交通量,改善城市环境。

(3)由于交通设施和换乘中心的存在,使该地区能够发展成为新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成为上海服务长三角的交通和经济纽带,一个很重要的城市节点。

枢纽交通设施
枢纽主要有以下这些交通功能设施:
(1)虹桥机场按照战略规划定的规模是每年处理3000万人次和100万吨货物,同时考虑到建设人性化机场的需求,规划全部客机位都是近机位。

(2)铁路车站是30股道,其中有10股道城际线用,20股道为高速铁路使用。

(3)磁浮车站是10股道,含机场快线和城际线。

(4)轨道交通5条线,在枢纽设两个站,东站主要为机场和磁浮服务,西站主要为铁路和地区开发服务。

(5)各类巴士线路有40~60条。

(6)社会车辆、出租车、巴士等各种停车位要求在10000个以上。

这些设施每天的处理能力为110万人次。

根据以上功能做出的设施策划如上图所示。

在枢纽里,除了机场、磁浮车站、高铁车站和地铁车站外,主要有旅馆、东西两边的停车楼、与停车楼结合的公共交通换乘中心,以及一些配套设施、开发设施。

在地下三层、二层和地下一层有不同规模的旅客步行通道;在地面和地上高架有多组供旅客进出枢纽设施的车道和车道边。

这些功能设施有些是可经营的,有些是不可经营的;有些是可拆分开的,有些是不可拆分开的。

具体来说,如酒店,它是一个经营性的项目,而且能够从枢纽功能设施中拆分开来,可以拆开、相对独立地建设,一些办公、商务设施都有
类似的性质。

所以,基本的功能设施:
磁浮车站、地铁车站、高铁车
站,包括候机楼的功能部分,
这些设施基本上是功能性的,
不具备经营性,同时又是可以
相对拆开的。

还有一些不及被
经营性的设施,如捷运通道,
公共通道、高架道路、共同沟,
且不能从功能设施中拆出来。

枢纽内部的一些零售商业是具有可经营性的,但是不能从功能设施中拆分出来。

枢纽基本功能与规划布局
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核心设施是三大块:机场、铁路和磁浮,其他设施——轨道交通、线路巴士、停车场等都是为这三大功能设施配套的,这些交通设施是本地区的特征,也是本地区规划的主要矛盾所在。

因此,要遵循四个原则:(1)高标准,高要求,建成一流的交通枢纽。

(2)以人为本,方便旅客,便捷换乘。

(3)最大限度满足功能,强化服务,安全高效。

(4)可持续发展,集约利用资源,环保节能。

设施太大,太复杂了,安全和高效就变成了主要问题。

旅客在里面走的路太
多会抱怨,不以人为本,就达不到便捷这
个要求。

经过考察,发现在航站楼和磁浮车站
之间形成一个公共交通的换乘中心,与车
库融为一体。

西边同样也有一个公共交通
的车站,并有一个比较大的长途车站,两
边也是车库,公交车就在门口换乘,如左
图所示。

虹桥内规划了5条轨道交通,这样,在整个区域的疏散将是以轨道交通为主,5条轨道的疏散能力远远超出枢纽每天处理110万人次旅客的需求能力。

如果进出都用小汽车,那交通肯定是要瘫痪的。

根据交通估测,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旅客集散将主要依靠公共交通,而公共交通中又以地铁为主,地铁运量占到70%。

在5条地铁中,实际上2号线和10号线是最主要的,因为是东西向把旅客往城里送的,根据粗略的估计,这两路地铁承担的运输量占到总量的70%。

经过走访调查,可以看出,铁路与地铁间得换乘量最大,其次是机场与地铁间,第三是磁浮与地铁间。

根据上述换乘量的分析进行设施的布局规划:
由于高铁与地铁间的换乘量最大,所以专门安排一个车站为高铁服务,地铁车站有一半在高铁车站下面,另一半在外边的交通中心下面。

这个车站有两个出入口,一个是高铁车站内部的出入口,还有一个是与交通广场换乘的出入口。

第二大的是机场与地铁间,所以把地铁车站放在机场楼下,这样机场到达旅客就可以直接下到地铁车站。

第三大的是磁浮与地铁间的换乘,车站位
置合理,换乘也很方便。

实际上,这个车站放
在机场和磁浮之间,有两个出入口,一个是磁
浮的出入口,另一个是机场的出入口。

同时,在东交通中心的上面把机场地办票
功能,特别是自动办票功能延伸过来。

在磁浮车站里边就设置有浦东机场的办票功能。

交通枢纽中设置有三大换乘通道(如下图)。

一个在出发层(12m),就是在机场的出发层做了两条换乘通道,旅客能在出发层便捷地换乘,把这些建筑全部串起来了。

在夹层(6m)也留了一个通道,主要是机场、东交通中心、磁浮间的换乘。

最后,在地下一层(-9.5m)也设了一个大通道,把所有的建筑连起来,这一层是高铁到达层,也是地铁的站厅层。

这样就形成了三大换乘平面,旅客量最多的是出发层,该层两边各是一个通道,两条通道中间夹着的是一条商业街。

如图所示为各
交通换乘的信息提
示牌
枢纽外围道路交通规划
道路交通是规划中的难点,目的使交通更加顺畅,交通量不在这里积压,不让枢纽变成一个新的交通问题点。

在枢纽规划的这个地
区有四个非常重要的节点,
通过这四个节点可以进入
枢纽。

因此,希望枢纽本身
的客流都通过这四个节点
进入,所以把通过这四个节
点进入枢纽的路都做成了
封闭式的高架和快速路(如
图)。

地区开发所产生的交
通量走地面道路,不再走高
架。

同时地区的开发也随着虹桥综
合交通枢纽的投入使用,而逐渐发
展起来,为此,地面还将产生比较
大的交通量。

枢纽地区的地面交通
对外出口一共设立了40多条对外
车道。

总结起来,枢纽核心设施——
机场、磁浮和高铁三大设施的客流
是通过高架进来的,是封闭的;的
确开发新增的交通量和现有的这些
交通量依然还在地面,相互之间少
有干扰,能够保证枢纽设施的正常
运营。

虹桥综合交通枢
纽可以说是长三角地
区向世界打开的一扇
门。

每天要承担110
万人次的人流量。

如果
管理能力和运行效益能够提高,这个量还将提高。

对比国外的一些实例,国内这些设施的使用效率如果能够逐步提高,虹桥枢纽的处理能力还将提高。

今后如果联运做得好,很多换乘的旅客根本不用出枢纽,那么这个能力还会大大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