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第20课《三国鼎立》说课教案松溪县郑墩中学陈丽球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及所处的地位。

《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第二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课包含三个方面:(l)、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2)、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3),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该课的历史内容,处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

联系前面东汉时期和后面西晋统一的历史,显然,本课在全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掌握宫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2。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能力。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辩能力。

3、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

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三)、教材的重点、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二、教法。

我国的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里提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

所以在教学中要以挖掘历史的教育功能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为指导,以启迪学生的思维为核心。

根据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主要采取多媒体演示、小组讨论,指导学生观看课本图视资料等启发式教学方法。

具体为;1、播放音乐《滚滚长江东近水》及幻灯片,引起学生对《三国演义》电视剧的有关情节以及曹操,诸葛亮、刘备等人物的回忆。

调动学生己有的知识,加以深化。

导入新课。

2、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官渡之战中曹操能够以少胜多原因和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充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再进行引导、归纳。

3、运用幻灯片的放映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生动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和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记忆。

4、指导学生阅读历史地图或图片,从史料中获得信息。

三、学法。

1,整合教材,教师以“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一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为知识体系,让学生对《三国鼎立》~课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梳理知识,驾驭知识。

2、以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中所取得的二种载然不同的战是’为切入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制作三国鼎立示意图,增强动手实践能力。

4。

阅读历史地图或图片,从史料中获得信息。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电视剧个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近水》,同时放映曹操、诸葛亮。

刘备等三位.人物的人物介绍幻灯片。

以《三国演义》主题歌为切入点,引起学生《三国演义》中人物、事件的回忆;.;进而提出三国时期有哪些收争7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钱争?战争结果又是怎样的?曹操、诸葛亮等人物是深样一个人?等等。

由此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1、官渡之战放映幻灯片((操》,对曹操进行详细介绍。

“放映幻灯片《宫渡之战》。

讲解宫渡之战的起因、战争双方的情况、经过、结果等。

放映幻灯片《曹操广纳有贤之士》。

介绍许攸降曹,献偷袭乌巢计策。

分组讨论:为什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能够以少胜多?学生讨论后,进行归纳,抓住重点。

放映幻灯片:《宫渡之战曹操获胜的原因}):(1)挟天子以令诸侯。

(2)招贤纳士。

(3)许攸献计献策,袁绍不善于用人。

2、赤壁之战。

放映幻灯片《三顾茅庐》,讲解“三顾茅庐”典故。

放映幻灯片《赤壁古战场》、《火烧连创。

讲解赤壁之战的起因。

战争双方的情况。

经过、结果等。

小组讨论:,为什么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学生讨论后,进行归纳,抓住重点。

放映幻灯片《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

一。

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

二、曹操骄傲自满情绪。

三、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根据曹操宫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一胜一败,进一步说明:——一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

——一“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而形成的关键。

3、三国鼎立。

放映幻灯片《三国鼎立形势图》;同时,指导学生观看课本《三国鼎立形势图》,讲解三国名称。

时间、建立者、都城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魏。

蜀、吴三国形成后,各国都在努力发展经济,强盛国力,同时把农业放在首要的位置上。

魏国,重视农耕,大兴屯田。

兴修水口保护农桑。

蜀国,减轻赋税,奖励农耕,重视水利,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西南地区的开发。

吴国,重视农耕,造船业发达,讲到妇0年孙权派卫派到夷州时。

提出问题:夷州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学生回答台湾后,进一步强调这一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全课讲完后,组织小组讨论;你喜欢曹操还是诸葛亮?为什么?引导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历史人物进行正确评价。

学生讨论后,强调指出: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三〕、课堂小结。

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战乱不止,人民渴望统一,公元200年,宫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统一北方,208年赤壁之战,曹操发动了对刘备孙权联军的进攻,结果失败,形成三国鼎立格局。

220年曹丕建魏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魏、蜀、吴三国都在努力发展经济,强盛国力,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可见三国时期是一个即分裂又富有生机的时代,但它的分裂只是暂时的,统一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统一的局面,我们将在下节课学习。

(四)、巩固练习。

制作《三国鼎立示意图》。

加深对三国名称、时间、建立者、都城等的记忆。

《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战》说课案建阳二中杨秋妹第一部分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特点《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战》一课主要是介绍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共产党以极大的毅力领导根据地军民坚持敌后抗战,打击日本侵略者。

本课在讲授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既延续了前课时抗战发展的进程,又体现了抗战胜利的曙光,承接了下一课时的内容。

它不仅是知识结构的一个重要落脚点,同时,也是思想爱国教育的重要落脚点。

二、教学目标及其确立依据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及初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以下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点。

(二)能力目标:l、引导学生理解百团大战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帮助学生较全面地认识抗日根据地建设所采取各项措施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内容,让学生认识到日本法西斯凶残本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是争取抗战胜利的中流批柱。

教育学生追求真理必须不怕困难,本屈不挠。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其确立依据1、本课的重点是:百四大战和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其依据是:百团大战打破了敌人对抗日根据地封锁包围,进而消灭的企图,为抗日斗争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则为抗战后期作了主战场的准备,因而也是抗战的重要内容。

2、本课的难点是:整风运动其依据是:“整风运动”的这部分内容的理论性较强,并且,它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复杂初二的学生不易理解、把握。

第二部分说教法一、启发式教学法:结合历史事件,通过层层设接,循序渐进,启发学生深人探讨事件的前因后果。

二、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歌曲、故事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三、自由讨论法:通过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三部分说学法一、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教师适当地提问,注意指导学生将具体问题放到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思考,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二、学生适时、适度的阅读课文,进行自主探究,并充分利用学生讨论、发言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学习与思考的能力。

三、学生进行知识梳理,构建知识网络。

第四部分说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2分钟)据放歌曲《保卫黄河》,并提问:抗日战争进人相持阶段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方针有何变化?意图:感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提问,使学生明白历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有前因后果的联系。

二、讲授新课(40分钟)本课主要有三部分的内容,即百团大战,艰苦的反“扫荡”和抗日根据地的巩固。

(一)百团大战(16 分钟)这部分的内容是本课的重点,要求学生掌握战役的目标、规模、战绩和意义这三个知识点,为了突出重点,更好地讲好它,让学生学得更容易,我采取了多种教学方式,具体做法如下:首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战役目标。

先让学生阅读教材,思考日军对抗日根据地采取何种政策?再让学生上台根据形势图指出“囚笼政策”的特点是一铁路和公路为链、碉堡为锁,分割包围、步步压缩,企图一举消灭根据地,进而分析出百四大战的目标是,破坏敌人交通,摧毁日为据点。

接着,教师进行补充讲解。

意图:依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式,通过层层引导,启发学生分析出百团大战的目标。

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其次,播放《百团大战》影片片断,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寻找落实知识点(包括时间、地点、指挥者、兵力等),意图:增强教学的直观效果,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习兴趣;简化战役过程,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最后,组织学生根据百团大战的目标、规模、战绩来分析讨论百四大战的历史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帮助分类归纳。

意图: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参与教学,最终要使学生明确——百团大战取得的辉煌战绩,极大地增强了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

在接下来的反“扫荡”斗争中,根据地军民仍然顽强战斗,又取得了反“扫荡”斗争的伟大胜利。

从而水到渠成地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

(二)艰苦的反“扫荡”(1O 分钟)这一部分内容相当直观,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很好落脚点,我充分运用多媒体的影音效果来进行教学:首先,播放有关日军在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的行为资料.意图:让学生认识到日本法西斯凶残本性,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其次,通过学生阅读课本,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了解日军对抗日根据地开展扫荡”的目的、政策,以及共产党采取的相应政策。

教师再打出幻灯片。

意图: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接着,让一些学生简要介绍其所熟知的有关反“扫荡”的故事,然后选远播放《地道战》《鸡毛信》等影片具有代表性的镜头。

意图:用情境教学法,可以使学生直观的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人民不屈的反抗精神,培养学生再现历史形象的能力,从而实现本课的情感教育目标。

最后,说明在反“扫荡”斗争进行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还采取了一系列巩固根据地的措施,为抗战的最后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