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肿病“肺肾同治”

水肿病“肺肾同治”

浅谈水肿病的“肺肾同治”
谈到水肿病的治疗,现代临床医学主要关注的是肾病,并主要针
对肾病排泄功能而进行利尿。祖国医学则认为水肿及水液停聚等病
证,在针对肾脏、利尿治疗的同时,还应结合肺脏的调理与治疗,
即进行“肺肾同治”。
一、祖国医学的认识
(一)中医关于肺“通调水道”的理论
中医理论认为,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需多脏腑综合调节,主
要通过肺、脾、肾三脏相互作用共同完成。其中肺的宣发、肃降运
动对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的疏通和调节作用,被称为通调水道。
“肺为水之上源”、“肺主行水”、肺脏实为水液代谢过程的“中转
站”,人体的水液来源于脾,通过脾将津液上输于肺,肺具有通调
水道的作用,宣发将水液向上、向外输布;肃降将水液向内、向下
输布。如《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
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
并行。”肺的宣发、肃降一方面保持水道的通畅,另一方面调节水
液的代谢。
如若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津液的输布、运
行和排泄,产生各种病理改变。肺失宣散,则水液不能透达皮毛或
腠理闭塞,出现无汗甚至皮肤水肿等证侯。肺失清肃,水液不行、
停聚,会出现水肿,如《医门法律·水肿》所说:“经又以肾本肺
标,相输俱受为言,然则水病,以肺、脾、肾为三纲矣。”肺失清
肃又能聚而生痰,或留于肺、或停留在身体其他部分,出现多种痰
饮之证。如《济生方·痰饮论治》中说:“人之气道,贵乎顺,顺
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调摄失宣,气道闭塞,水饮停膈。”
同时肺的清肃功能失调,痰湿等阻滞,肺和呼吸道不能保持清洁、
通畅也会影响疏通水道的作用。
(二)临床具体治疗
中医药在临床“肺肾同治”表现在,常常应用肺以利水的方法治
疗水肿、水液停聚等病证,并将这种方法称为“提壶揭盖”法。
1. 水肿
水肿的发生是由于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
利,如《素问·水热穴论》所说:“勇而劳甚,则肾汗出……传为
跗肿”,“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水肿患者根据其病理属性分为
阳水和阴水,其阳水之风水证的表实证和溢饮基本相同。水肿的治
疗原则是发汗、利尿、泻下逐水,在临床中我们遵循原则治疗,同
时配以宣肺、降肺的药物辅助治疗。如阳水的风水相搏证,患者可
出现咳喘等证侯,常用麻黄、杏仁等药物疏风宣肺;湿毒侵淫证,
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和五味消毒饮共同宣肺利水、清热解毒,也常
配合杏仁、桑白皮等宣肺利水;如阴水中的瘀水互结证,患者出现
肺气上逆等证侯时常用葶苈子、泽兰等泻肺逐瘀。
2.痰饮
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聚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在临床溢饮可常见当汗出不汗出,出现肢体浮肿等临床特征;支饮
咳逆喘息、不能平卧,出现肢体沉重等证侯。痰饮以温化为治疗原
则,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所云:“病痰饮者,
当以温药和之”,在临床治疗中遵循这一原则,同时宣肺降肺等药
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如在痰饮病的治疗过程中常用葶苈子、桑
白皮等泻肺气之雍闭而通调水道。葶苈子其力较峻,重在泻肺中之
水气、痰涎,邪盛喘满不得卧者尤宜;桑白皮药性较缓,多用于肺
热咳喘,痰黄及皮肤水肿,两者常相须为用,同时还常配伍苏子、
杏仁等共同泻肺逐饮,平喘利水消肿。
二、现代医学研究
(一)水肿其形成过程
1.链球菌感染
肾小球肾炎是由于上呼吸道感染链球菌所引起,风湿性炎症累及
肾脏,引起肾小球一系列的病理改变,出现水肿等症状。风心病患
者同样是由于链球菌感染,心脏瓣膜发生病变,导致肺部循环阻力
增加,最终出现水肿的症状。
2.肺组织结构、功能异常
多种肺部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尘肺等疾病,反复
发作导致肺功能和结构不可逆的改变,使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
血管重构,产生肺动脉高压,肺脏的循环阻力增加,到达晚期会出
现水肿等症状。如肺源性心脏病,是由肺组织、肺血管压力增加,
使右心室扩张或(和)肥厚,伴或不伴右心功能衰竭的心脏病,其
失代偿期会出现右心衰竭,虽为肺脏疾病引发心功能失常,但由于
肺的循环阻力增加,同样导致下肢水肿等症状。同时多种心脏疾病
同样可以导致肺部循环阻力增加,从而引发起喘息和水肿等症状。
(二)临床治疗过程观察
在现代临床医学治疗观察过程中,我们也常常发现,由于肺循环
阻力增加(如喘息型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气肿及心源
性哮喘等)引起水肿的患者。患者出现水肿、咳喘等症状。这种水
肿情况在临床中常应用氨茶碱配合治疗,氨茶碱通常用于解除气管
痉挛、平喘。而我们发现多数患者在喘息症状缓解后,水肿症状也
明显减轻。同时,由肺部感染日久引发肺循环阻力增加而出现的水
肿,针对其感染进行一段时间治疗,患者肺部感染吸收或消失后,
水肿症状也明显减轻。风心病治疗上关键在于预防呼吸道感染,一
旦发病,治疗肺部等呼吸道感染也可减轻全心衰的水肿症状。肾炎
的治疗过程中,同样发现呼吸系统炎症控制后,水肿等其他症状相
继逐渐减轻。
观察发现,在其肺部等呼吸道系统疾病治疗痊愈后,水肿症状也
逐渐减轻,这正是祖国传统医学认为的“提壶揭盖”治疗原则的具
体体现,同时充分说明水肿病应“肺肾同治”。但由于只是临床观
察总结,并无大样本临床研究支撑,故水肿病“肺肾同治”这一治
疗原则应该被广泛重视,制定研究方法,并吸纳足够样本,多角度
研究,最终得到统一结论,从而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