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砂土地震液化小结
1 砂土液化概述
1.1 定义
饱和砂土在地震、动力荷载或其他外力作用下,受到强烈震动而丧失抗剪强
度,使砂砾处于悬浮状态,致使地基失效的作用或现象称为沙土液化。
1.2 危害
涌沙
地面沉降及地面塌陷 砂土液化 地基失效
滑塌
(1)涌沙:涌出的砂掩盖农田,压死作物,使沃土盐碱化、砂质化,同时造成
河床、渠道、径井筒等淤塞,使农业灌溉设施受到严重损害。
(2)地面沉降及地面塌陷:饱水疏松砂因振动而变密,地面也随之而下沉,低
平的滨海湖平原可因下沉而受到海湖及洪水的浸淹,使之不适于作为建筑物地
基。
(3)地基失效:随粒间有效正应力的降低,地基土层的承裁能力也迅速下降,
甚至砂体呈悬浮状态时地基的承栽能力完全丧失。
(4)滑塌:由于下伏砂层或敏感粘土层震动液化和流动,可引起大规模滑坡。
2 砂土地震液化机理
砂土是一种松散的物质,它主要依靠颗粒间的摩擦力承受外力和自身的稳
定,而这种摩擦力取决于粒间法向压力:
ctan
式中σ为正应力,φ为内摩擦角,c为黏聚强度,σtanφ为摩擦强度
饱和沙土是由水和砂复合体系,水的突出力学特性是体积难以压缩,能承受
2
极大的法向压力,但不能承受剪力。砂粒间可以承受剪力,但当水体饱和时,孔
隙水压力增大,砂粒间的有效应力减小,在地震过程中反复振动,最终导致有效
应力减为零,砂粒悬浮,发生沙土液化。
饱和砂土在强震作用下颗粒有移动和变密的趋势,应力的承受由砂土土体骨
架转向水,由于砂土渗透性不良,孔隙水压力逐渐积累,有效应力下降,当孔隙
水压力积累至总应力时,有效应力为零,土颗粒在水中处于悬浮状态。
3 影响砂土地震液化因素
3.1 影响因素
砂 土体类型和性质
土 饱和砂土(内因
)
地 饱和砂层的埋藏条
件
震 地震强度
液 地震作用(外因)
化 地震持续时间
3.2 土体类型和性质
以砂土的性对密实度Dr以及砂土粒径和级配表征砂土液化条件
表1 影响砂土地震液化的因素之土性条件
因素 指标 对液化的影响
颗粒
特征
粒径 平均粒径d50
细颗粒较容易液化,平均粒径在0.1mm
左右的细砂抗液化性最差
级配
不均匀系数Cu 不均匀系数越小,抗液化性愈差,粘性
土含量愈高,愈不容易液化
形状 — 圆粒形砂比棱角形砂易液化
密度 相对密实度Dr 密度愈高,液化可能性愈小
渗透性 渗透系数K 渗透性低的砂土容易液化
结构性 颗粒排列胶结程度均性 —
原状土比结构破坏土不易液化,老砂层
比新砂层不易液化
3
压密状态 超固结比OCR 超压密土比正常压密砂土不易液化
3.3 饱和砂层埋藏条件
(1)地下水埋深
(2)砂土层上的非液化粘土层厚度
表2 影响砂土地震液化的因素之埋藏条件
因素 指标 对液化的影响
上覆土层
上覆土层有效压力,静止土压力系数K 上覆土层越厚,土的上覆有效压
力越大,越不易液化
排水条件
边界土层渗透性
排水条件良好,有利于孔隙水的排出,减小液化可能性 孔隙水向外排出的渗透路径长
度
液化砂层厚度
地震历史 —
遭受过历史地震的沙土比未遭
受地震的沙土不易液化,但曾经
发生过液化的沙土重新压密后
易重新液化。
3.4 地震强度
实测地震时最大地面加速度,计算在地下某一深度处由于地震而产生的实际
剪应力,再用以判定该深处的砂土层能否液化。
3.5 地震持续时间
地震持续时间越长,其产生的等效剪应力循环次数N越多,而地震持续时
间与地震有关。
表3 影响砂土地震液化的因素之动荷载条件
因素 指标 对液化的影响
地震
烈度
震动强度 地面加速度a
max
地震烈度高,地面加速度
大,愈容易液化
持续时间 等效循环次数N
震动时间愈长,或震动次
数愈多,愈容易液化
4
4 砂土地震液化的判别
4.1 判别步骤
范围 后果
是
可能性 砂土是否液化 预防或减轻砂土地震液化措施
否
工程抗震设计
4.2 砂土地震液化的初步判断
(1)场地所在的烈度区≤6度时,饱和砂土不进行液化判断
(2)饱和砂土其地质年代为第四纪晚更新世(Q3)及以前时,7、8度时可
判为不液化。
(3)浅埋天然地基的建筑,当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和地下水位深度符合下
列条件之一时,不考虑液化的影响。
du>d0+db-2
dw>d0+db-3
dw+du>1.5d0+2db-4.5
其中:dw为地下水位深度(m);du为上覆盖非液化土层厚度(m);db为基
础埋置深度(m),不超过2m采用2m;d0为液化土特征深度(m),对应地震烈
度为7度、8度和9度时分别取7m、8m和9m;计算时宜将淤泥和淤泥质土扣
除。
4.3 砂土地震液化进一步判断(复判)
当饱和砂土认为需进一步进行液化判断时,应采用标准贯入实验判别法判断
地面下20m范围内土的液化,当饱和土标准贯入锤击数(未经杆长修正),小于
或等于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的临界值,应判断为液化。
在地面下20m深度范围内,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临界值,计算如下:
c
wscrddNN31.05.16.0ln0
5
其中:Nc为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N0为液化判别标准贯入击数
基准数,7、10、12、16和19分别对应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g)0.10、0.15、
0.20、0.30和0.40;ds为饱和土标准贯入深度(m);dw为地下水位(m);ρc为
粘粒含量百分率,当小于3或为砂土时,应采用3;β为调整系数,设计地震为
第一组、第二组和第三组分别取0.80、0.95和1.08。
4.4 液化指数和液化等级
对存在液化砂土层地基,探明各液化土层的深度和厚度,并计算各钻孔的液
化指数,综合划分地基的液化等级。
其中:ILE为液化指数;N为判别深度范围内每一个钻孔标准贯入试验点的
总数;Ni、Ncri分别为i点标准贯入锤击数的实测值和临界值,当实测值大于临
界值时取临界值;di为i点所代表的土层厚度(m);Wi为i土层单位土层厚度的
层位影响权函数值(m-1),该层中点深度不大于5m时应采用10m,等于20m时
应采用零值,5—20m时应按线性内插法取值,即
表4 液化指数对应的液化等级
液化等级 轻微 中等 严重
液化指数ILE 0
3.1 选择建筑场地
强震区建筑场地应尽量避开液化土层分布地段,一般应依地形平坦,液化层
及地下水埋深大,上覆非液化层较厚的地段作为建筑场地。
3.2 地基处理
(1)采用加密法(如振冲、振动加密、挤密碎石桩、强夯等)加固,处理
至液化深度下界,且对基础边缘以外地处理宽度按规范要求实施;
(2)采用非液化土替换全部液化土层,或增加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
3.3 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
iinicriLE
wdNNI11
中点)20(32iW
6
(1)选择合适的基础埋深(由基础形式而定);
(2)调整基础底面积减小基础偏心;
(3)增强基础刚度和整体性,如箱基、筏基,加设基础圈梁;
(4)减轻荷载,增强上部结构的整体刚度和均匀对称性,合理设置沉降缝,
避免采用对不均匀沉降敏感的结构形式等。
表5 抗液化措施(GB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防
类别
地基液化等级
轻微 中等 严重
乙类 部分消除液化沉陷,或对基础和上
部结构处理
全部消除液化沉陷
或部分消除液化沉陷且对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 全部消除液化沉
陷
丙类 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亦可不采取措施 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或更高要求的
措施
全部消除液化沉
陷或部分消除液
化沉陷且对基础
和上部结构处理
丁类 可不采取措施 可不采取措施 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或其他经济
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