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舆论对司法裁判的影响

网络舆论对司法裁判的影响

网络舆论对司法裁判的影响 [论文摘要]网络舆论已成为重要的民意表达形式。它对司法的影响在国内已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典型案件。正确认识、应对网络舆论对司法的影响,可以使网络舆论推动司法民主化、维护司法公正、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网络舆论 司法裁判 Network effects of public opinion on the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Abstract:Internet public opin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expression of public opinion. The impact of its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in the country has been an influential group of typical cases. Correct understanding and response network impact of public opinion on the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can make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to promote the democratization of the judiciary, safeguard judicial justice, to better protect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parties.Keywords:Public Opinion;Justice;Independence of the judiciary Keywords:Public Opinion;The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一、 网络舆论和司法裁判的概念分析 (一)网络舆论的概念 为了给网络舆论下个定义,首先要了解舆论的定义。所谓舆论就是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由此可见。络舆论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 (二)网络舆论的特点 舆论是公众对于现实的一种集体性反应,是生产民意的前提,所以说民意是舆论之本质。网络是人类行为的表现,网络行为主体也是广泛真实的社会群体和具体的社会阶层,网络民意的表达也客观表现了这些主体的社会态度和利益表达。与传统舆论形态相比。网络舆论具有以下特点: 1.是直接性,通过BBS、新闻点评和博客,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 2.是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 3.是偏差性,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网络容易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片面认识等等,都会利用网络得以渲泄。因此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 4.对敏感话题采取迂回评论方式。对于网上一些敏感的话题,一些网民开始采取迂回路线,通过一些相关的事件来发表他们的看法。《物权法》在经过8次审议后,终于在2007年的“两会”上被审议通过。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发生后,一些网民通过“最牛钉子户”来表达对《物权法》的看法,他们认为,重庆最牛钉子户考验《物权法》。虽然议论的对象改变了,但实际上讨论主旨仍然是《物权法》。 5.主导性话题网民关注程度高。以人民网“强国论坛”为例,2007年十七大召开前后,“强国论坛”专门开设多个专题讨论帖,主帖内容分类清晰、观点鲜明、图文并茂,吸引了众多网民关注和响应。其中《喜迎十七大:我心中的党代表,我托代表捎句话》,点击16万,跟帖600多;《学习十七大报告,您还有哪些感想、体会和疑惑、不解》,点击28万,跟帖1400多条。这些主导性话题能有如此数量的跟帖,说明话题抓住了网民的兴奋点,取得了很好的引导效果。 (三)司法裁判的概念 所谓司法裁判,是指法官严格依照宪法及其法律的规定,公平、公正、合理的处理司法案件的行为。司法裁判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办法,因此,公正的合理的司法审判才更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 (四)司法裁判的特点 1.独立性是司法裁判的基本特点 司法裁判的独立性是司法权区别于行政权、立法权的基本属性,在三权分立的国家,司法权的独立性内涵是:司法机关及其司法官员在行使司法权时只服从法律,不受任何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虽然,我国的司法权独立性原则并没有排除立法权及政党的干涉,但作为司法权的独立性原则还是从宪法中确立下来。因此司法裁判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2.统一性是司法权一致性的特点 司法裁判的统一性是指一国之内司法权对相同性质的案件纠纷之处理是一致的,其法律评价是一样的。因为,它在审理相同性质案件时所依据的程序是相同的,所适用的法律除地方性法规外也是相同的,故,对全国各地的同一性质的纠纷应当有相同或相似的裁判结果。 3.公正性是司法裁判的价值特点 司法裁判简而讲之,就是对法律的适用权,司法权的公正性自然是源于法律的平等、公平、公正的价值内涵,如果没有法律的公正价值,则司法裁判的公正性就难于体现。 4.程序性是司法权权威性的特点 司法裁判的程序性是指司法权的运作是依据程序法律所规定的顺序、步骤、程式所开展的表现形态。司法裁判的程序性是非常明显的,我国三大诉讼法即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均是程序性法律,其所系统地规定的各种诉讼程序,如一审程序、二审程序、执行程序、特别程序、审判监督程序等等,无不体现出司法权行使的程序性及规范性的特点。 二、 网络舆论对司法裁判影响的具体体现

(一)网络舆论对司法裁判的正面影响 1.“躲猫猫事件”。近些日,“躲猫猫”一词迅速在网络窜红,起因是云南省晋宁县看守所发生的一起死亡事件。据当地公安部门通报,24岁男青年李乔明在看守所中与狱友玩“躲猫猫”游戏时头部受伤,后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这一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在网络上迅速发酵,众多网民纷纷质疑,一群成年男人在看守所中玩小孩子玩的“躲猫猫”游戏听起来非常离奇,而这种“低烈度”游戏竟能致人死亡就更加令人难以置信。于是,一场以“躲猫猫”为标志的舆论抨击热潮迅速掀起。 一个还有4天就要结婚的青年离奇在看守所中死亡,令人痛心。查清事件真相,既是对家属负责,也是任何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政府的本分,这既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也体现了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在事件成为网络热点后,云南省委宣传部迅速组织事件真相调查委员会,并公开面向社会邀请网友和社会人士参与调查。根据最新消息,在15人组成的委员会中,有8人是网民和社会人士,其中主任和副主任均由网民担任。 正是由于网络舆论的监督,目前张涛、普华永等人涉嫌构成故意伤害罪,昆明公安机关正在侦查,他们必将受到法律的惩罚;看守所有关警察的渎职行为也将受到法律的追究。 2.“正龙拍虎”。2007年10月12日,陕西省林业厅宣布陕西发现华南虎,并公布据称为陕西省安康市镇平县城关镇文采村村民周正龙于2007年10月3日拍摄到的华南虎照片。但这一轰动性的消息随即引来广大网友质疑,指可能是他(们)用纸老虎造假 2008年6月29日,陕西省政府新闻发言人、省政府办公厅、省公安厅、省监察厅的负责人出席新闻发布会,向公众通报“华南虎照片事件”调查处理情况。公布由周正龙拍摄的华南虎照片为伪照。 从正龙拍虎的案件我们再次鉴证了舆论的监督作用,最终陕西周老虎二审判决村民周正龙造假拍摄老虎和隐藏军火 2年6个月,缓刑3年执行。 (二)网络舆论对司法的负面影响 1.刘勇案。1999年10月,刘涌因“云雾山”烟销售情况不好,指使一个叫程健的人去市场查看并“收拾”经销同类香烟的业户。10月15日,宋健飞、程健、吴静明、董铁岩、李凯等人先后“窜”至沈阳市和平区南市农贸大厅,程健派一个叫做徐景岩的领董铁岩上楼指认了经营“云雾山”烟的业主王永学。嗣后,在农贸大厅二楼,李凯、宋健飞等人对王永学进行殴打,致王永学因遭受钝性外力作用,造成右肺门破裂,右心房破裂,急性失血性休克合并心包堵塞而死亡。 在此案件中一审判决中被判处死刑的刘涌被改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第二被告宋健飞被判处死刑。判决一下,立刻引起了网上舆论的哗然,各大网站争相报道,并展开专题性的讨论。判决书无可非议的引起了广大网名的不满,大家纷纷表示对这样一个十恶不赦的大恶人应当判决死刑,才能熄灭网友心中的不满。迫于网路舆论和社会舆论的压力,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对刘涌一案进行重新审理,作出终审判决:再审被告人刘涌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维持原二审对刘涌以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故意毁坏财物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非法经营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500万元;行贿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妨害公务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非法持有枪支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的判决部分。对刘涌上列被判处的刑罚并罚,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人民币1500万元。至此,纷杂的网络舆论和社会舆论才得以平息。 但是从此案件来看,法院虽然判决了死刑,也平息了广大舆论的不满,但是由于受到舆论压力的影响,此案件明显有重判的倾向。 在刘涌案的整个审判过程中判决的依据主要是口供,而口供的来源应当是合法的,使用的证据应具备三点:关联性,合法性,客观性。只有具备了这三点,才能作为证据使用。口供的来源是刑讯逼供的产物,一旦口供来源的合法性被推翻了,就失去了定案的客观性。而且在最终的调查中确实存在有刑讯逼供的情况,基于这样的事实,刘涌一案肯定是判重了。 2.邓玉娇案。2009年5月10日晚,邓贵大、黄德智等人酒后到该县野三关镇雄风宾馆梦幻娱乐城玩乐。黄德智强迫要求宾馆女服务员邓玉娇陪其洗浴,遭到拒绝。邓贵大、黄德智极为不满,对邓玉娇进行纠缠、辱骂,在服务员罗某等人的劝解下,邓玉娇两次欲离开房间,均被邓贵大拦住并被推坐在身后的单人沙发上。当邓贵大再次逼近邓玉娇时,被推坐在单人沙发上的邓玉娇从随身携带的包内掏出一把水果刀,起身朝邓贵大刺击,致邓贵大左颈、左小臂、右胸、右肩受伤。一直在现场的黄德智上前对邓玉娇进行阻拦,被刺伤右肘关节内侧。邓贵大因伤势严重,经抢救无效死亡;黄德智所受伤情经鉴定为轻伤。 案发后一周内,全国各大网站都相继开始跟踪报道。在搜狐网、新浪网上,每条消息的点击量至少数十万计,后面还跟有成千上万条留言。有的网民对案件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探讨,有的网民言辞偏激,一味辱骂。但是众多的舆论都是显示了对邓玉娇的同情。在舆论压力下,巴东县人民法院认为,邓玉娇在遭受邓贵大、黄德智无理纠缠、拉扯推搡、言词侮辱等不法侵害的情况下,实施的反击行为具有防卫性质,但超过了必要限度,属于防卫过当。被告人邓玉娇故意伤害致人死亡,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案发后,邓玉娇主动向公安机关投案,如实供述罪行,构成自首。经法医鉴定,邓玉娇为心境障碍(双相),属部分(限定)刑事责任能力。据此,依法判决对邓玉娇免予刑事处罚。 但是我国刑法第20条第2款规定了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第3款规定了“无过当防卫”的几种类型。从巴东县公安局的案情通报中,无法证实邓贵大在限制邓玉娇人身自由的同时有进一步暴力攻击和伤害的行为。因此,邓玉娇所采取的防卫行动必须与其受到的限制人身自由的行为相当,即邓玉娇所采取的防卫手段,应以摆脱邓贵大对其人身自由的限制为限度。但是,邓玉娇的防卫行为最终导致邓贵大的死亡,这在事实上超出了正当防卫的限度。应当受到刑事处罚。 三、如何应对网络舆论对司法裁判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