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旅游景区严重商业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
摘要: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精神上的享受要求也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就是,第三产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然而旅游业的快速的发展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带了不少问题。
关键字:旅游景点商业化生态文明建设
正文:
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继新世纪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决策以来党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是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
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在工业化,现在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日前,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
当今世界,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
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结果,是比工业文明更进步、更高级的人类文
明形态。
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般而言,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从狭义的角度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一方面,生态文明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所创造的生态环境,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提供必不可少的生态基础,是以其他三个文明为前提,又反过来有利于促进三个文明的建设;而三个文明则是在生态基础上创造出来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成果;四种文明共同构成文明建设的体系。
另一反面,作为人类文明的最高形态,生态文明体现了三种文明建设的升华,是后者的落脚点,物质文明建设主要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精神文明是指改造人的主观世界,提高人的自身素质,而生态文明不仅改造人与自然的关系,消除社会不公,使人与人的关系协调发展,而且还把许多新观念、新内容引进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全面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生态文明这一崭新的文明形态完全可以与三个文明相提并论,形成新的“四位一体”建设。
二、旅游景点严重商业化具体现象
为了追求较快的经济效应,近年来,我们可以看到到处的旅游景点都在整修,开山成路,掘地为湖的现象屡见不鲜。
为了迎合旅游者的需求,吸引更多的旅游者,一些开发商造价景观,伪生态,严重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的生态坏境,割断了原有的生态脉搏,遮蔽了原有的自然景观河资源,丢失了原有的生态。
其具体表现如下:
1.过多过滥的旅游设施———宾馆、索道、电梯、宽马路、购物一条街等等,把亿万年形成的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我们一代人手里搞得面目全非。
不少景区所在的城市、村镇建设与风景区的人文自然景观十分不协调。
名山应该与名城名镇珠联璧合、交相辉映,但是现在如张家界风景区所在地的张家界市、都江堰景区的都江堰市等,这些城市的建设与当地景区风貌特色都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城市都是现代化的建筑,是水泥的森林,与真山真水、悠久的历史风貌毫无关系。
2.利用大瀑布,用混凝土筑坝发电,或者在上游修个水库把水堵起来。
一个景区的形成,至少需要几千年甚至是经过几亿年的地形地貌演变才能形成,一旦人为地加以改变,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景观价值大大下降;生态的平衡受到永久性破坏,生物的种类大大减少;原有的人文景观被大量毁灭。
3.随着人数的增多,旅游区内生活污水、垃圾及燃煤污染日益加重
旅游人数逐年增加,景区内的饭店、宾馆等生活设施也随之剧增,随即带来了生活废水、垃圾粪便和燃煤等污染,使旅游区的环境质量下降。
三、旅游景点严重商业化对生态文明的严重影响
旅游业快速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点我们无可厚非,但是为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把旅游景点严重的商业化,吸引更到的游客。
最终导致游客超载,环境破坏资源污染。
具体危害如下:
1.过多的商业街铺,商人频繁的进入景点,使得景点的原有的生态环境被破坏。
再有就是大量的人流量,大量的车辆的进出,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和视觉污染。
使得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动物的生存环境改变,导致一些稀有品种的动物甚至濒临灭绝。
2.旅游设施过多过滥,破坏了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
3.开山采石,截流发电,将景区变成能源和原材料基地,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4.旅游区内资源和景观破坏与日俱增
许多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度假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随意砍树、采石、偷盗国家保护的野生生物、修建违章建筑、设置过多的旅馆饭店、辟地摆摊设点、任意开辟索道、随地抛弃垃圾和果皮等现象。
例如峨眉山风景区内开荒种植黄连木,青岛即墨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和辽宁千山风景区开山采石……由于开发者不合理的开发,管理者不当的管理,旅游者不文明的行为,破坏了自然和人文景观的自然美,破坏了人与自然的伙伴关系。
三、治理旅游业商业化,缓解旅游业带给生态环境的压力的措施
1、国家应该主动介入,颁布相关于旅游开发的各项法律。
防止开发商为了谋取个人的利益,无限制的对自然环境进行破坏,以至于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
让他们意识到,不应该只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应该更注重成长的长期化。
尊重环境,保护环境,爱护坏境。
2、核定科学的商业化比率
严格的说,旅游景点是一个休闲的娱乐观光地区,任何影响和破坏这种性质的行为都是应该被禁止的。
但是为了方便游客的旅游及各项生活,适当的设一些购物点,商业点也是听该的。
但是我们一定要把握住“适当”的度。
应该坚持少而精的原则,注意商业点的位置及数量。
同时注意商业点的设计风格,设计符合自然景观的建筑,让它和自然相似相容。
从而达到协调统一。
开发商们应该明白,减少商业化对景区造成的破坏和污染,让景观区回归自然,才能达到游客来游玩的目的,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期。
合理的运用旅游业这张王牌,让它在给我国经济带来持久效应的同时,对起生态也能建设性的作用。
保护生态文明,关系到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中国民族的长远发展。
必须充分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更加科学地利用自然为人们的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坚决禁止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加快推经节能排减,加快污染防止,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加快实施生态文明工程,把祖国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好家园,既是亿万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
要在全社会营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良好氛围,形成爱护生态资源,保护生态资源环境的良好风尚。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新型的资源节约型,社会友好型社会,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相信我们的“美丽中国”目标将会在不远的未来成真。
参考文献:王宁《论风景名胜区过度商业化和旅游化的危害》2004.6 胡锦涛《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2012.11.8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0年修订)
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