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去蔽,还是遮蔽——海德格尔对技术的追问(精)

去蔽,还是遮蔽——海德格尔对技术的追问(精)

去蔽,还是遮蔽——海德格尔对技术的追问
为何如此呢?这在于,作为真理展现的一种方式,技术的去蔽是一种挑战性的,其前提与基础就是“设定”(stellen)。

所谓设定就是从某一方面去看待某物,取用某物。

现代技术设定自然,挑战自然,将事物变成为持存物(bestand)。

事物作为存在者在表象中成为对象,世界则被把握为图象。

因此,技术的去蔽不是本真的。

海德格尔把技术的这种挑战性的要求称为座架(gestell),并把它与技术本质相关联,他说:“现代技术之本质居于座架之中。

”[5]座架构成了技术的本质,技术由此关联世界。

座架将人与自然纳入到一个刻板性的结构中,“座架是这样一种设定的集合,它设定人,亦即挑战人,使他以命令的形式将自然去蔽为持存物,这些持存物从属于人并为人所用。

座架就是这样一种去蔽方式,它支配着现代技术的本质,而它本身却不是技术的东西。

”[6]这表明了技术的本质与技术之间的异化。

作为一种去蔽方式,技术之所以不再作为poiesis而去蔽,这是因为形而上学使技术成为座架,把自然物设定为技术的持存物。

技术的本质关联于存在的去蔽与遮蔽。

在技术的去蔽中,存在受制于技术,而以存在者的方式显现。

因此,技术的去蔽同时也是对存在的遮蔽。

在古希腊,自然(physis)指从自身涌现,也即去蔽。

这里的自然相关于存在、真理,而技术却干预了自然之本性。

近代以来,自然却常以自然物的形式成为技术的对象物。

技术的本质对存在的遮蔽,也是对真理的遮蔽,因为这里的真理只是存在的真理。

而且,这种遮蔽不同于真理自身的遮蔽(林中空地)。

问题还在于,技术的这种遮蔽本身仍未彰显,“现代技术的本质还长期遮蔽着自身;即使电动机已被发明,电子技术已经步入正轨,以及原子技术业已运行。

”[7]由此可以看到,技术的遮蔽是双重的:一方面,技术遮蔽着存在、真理;另一方面,技术还遮蔽着自身的本质。

技术的遮蔽及其双重性,极难为已成为技术的持存物的常人发现,似乎从未得到过深思。

三、把技术作为技术作为有效的手段与工具,技术在改造自然、刺激人的需要和满足无穷尽的欲望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这里的问题是,在技术时代,技术被无端泛化与外推到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

海德格尔揭示了技术本质的非技术性,技术在此表明为座架,技术不是可随手拿来,又可任意抛弃的东西,它不会由人左右。

技术强迫事物按照技术设定的框架去展现,事物成为了被技术统治的,只具有单纯的、齐一性的功能的物质。

同时,人被技术奴役,存在遭受危险,而这危险源出于技术之本质,“所以,说到底,座架占统治地位之处,便有最高意义上的危险。

”[8]与把科学看成是技术的基础,现代技术是现代科学的产物,技术只是科学的一般应用的观点不同,海德格尔却看到了这种一般看法所遮蔽的真相,即技术规定着科学。

在海德格尔看来,现代技术在本质上先于科学并要求使用科学,现代科学是现代技术的产儿,“无论如何,我们似乎害怕面对这个令人不安的事实,即今日的科学归属于现代技术的本质的领域,而不是其它。

”[9]支配现代技术的本质的座架,也支配着现代科学,现代科技的一体化正在改变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同时,技术本质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技术语言及其向语言的全面的入侵与扩张,并导致了语言的技术化。

技术与科学的语言所用的命题或陈述都只是关涉存在者,而忽略了这一事实,即语言存在却是比任何命题或陈述更为本源性的,技术的语言违反与偏离了语言之原初本性。

语言的发展中渗入了技术的深刻影响,形成了对语言的逻辑—语法的内容展开探讨的语言科学。

在海德格尔看来,现代语言科学所追求的元
语言就是语言技术化的形而上学。

受技术的规定,与技术一样,元语言学在这里也具有了技术的本质即座架,技术的本质也同样设定与规定了语言科学。

技术对语言的危害是巨大的,“语言到处迅速地被荒芜,不仅在一切语言的应用中损害了美学的和道德的责任,而且还是出自人的本性被危害。

”[10]在技术时代,语言由此沦落为技术统治的工具。

并且,语言不仅作为普通的工具,而是成更高级的信息工具。

由于人的本性基于语言本性,“因此语言的技术化最终是人的存在的技术化,它排除了对于开端性语言的倾听。

”[11]技术语言和语言的技术化,远离了语言本身,危及到人的生存。

克服技术语言和语言的技术化,是克服技术主义的重要方面。

这是在存在层面上对形而上学的克服,因为语言不仅是存在的家园,更是存在与思想的根据。

希腊人把技艺称为
tec hnē,技艺关联于一种美的艺术的创造,它介于技术与艺术之间。

现代技术的根源与技艺相关,也是一种创造,但技术比技艺走得更远。

因此,克服技术只能通过技艺而回到艺术。

在其本性上,技术的克服乃是技术语言向诗意语言的回归,这里的诗意不再是持存的创建,而是接受尺度,即倾听存在和语言的道说。

对技术语言和语言的技术化的克服,并不是要放弃技术语言和技术,而是要让技术语言限制在技术之领域,不要越出技术领域而滥用,让语言永葆诗意之本性。

本篇文章共3页,此页为第二页上一页后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