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同济大学2003-2005 教育与研究改革项目报告《 德语专业基础阶段主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同济大学2003-2005 教育与研究改革项目报告《 德语专业基础阶段主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同济大学2003-2005教育与研究改革项目报告《德语专业基础阶段主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项目负责人:黄克琴项目组成员:赵劲邓白桦张克芸项目参与者:德语2002、2003级全体学生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中期小结2000年9月-2002年年底,本人曾担任同济大学教务处教改项目《德语项目教学探索》的负责人,该项目以专业德语本科、德语职教班、大学德语强化班为研究者,结题后在学校组织的本科教学评估中受到专家组的普遍好评,专家组同时还希望象类似这种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的项目能继续开展。

基于这个前提,本人于2003年申请了教务处教改项目《专业德语基础阶段主干课教学改革实践》项目获得批准,该项目于2003年立项,2003年10月开始实施。

指导教师均为一、二年级主干课任课教师。

在上一学年度中,项目研究的重点主要放在学生实践和学生成果方面,即在本科一年级学生中成立了多个学习小组,首先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然后分小组进行两个子项目。

其中一个班的学生把《从英德语言对比的角度探索德语学习方法》作为他们研究的对象,分三个小组从德语和英语的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比较研究,学生们非常认真地写出了研究结果并在班上开展讨论,经过教师的修改后,该研究成果已整理成册。

另一个班的学生主要从事《德国文化一览》的研究。

由学生自行拟定小专题,围绕德国国情展开研究,该子项目也基本完成,成果正在汇总中。

本科二年级31位学生分两个班每人在班上做了一个论文小报告,过程是:自行选题-收集资料-论文撰写-公开报告-学生评价-教师讲评-师生评分,经过这几个环节后,最后将论文成绩计入学期考试成绩总分。

同时由学生自己修改和编辑的论文报告集已完成。

这种教学方法受到学生的欢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得到很好的调动,主动学习的意识明显增强,承担编辑任务的学生积极性也很高。

值得一提的是:在11月20日“全国专业德语指导委员会年会即基础阶段的教与学研讨会”上,本人就这一专题作了报告并展示了我校学生的成果,受到与会者的好评,不少学校还主动取经,索要我校学生的成果,该项目成果在国内同行中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影响,也为同济大学的教学改革争得了荣誉。

针对二年级学生所作的论文报告,赵劲老师已完成1篇论文,尚未正式发表,本人在国内学术会议上作了一个专题报告,另3篇论文正在积极撰写之中。

预计明年上半年交出论文稿,明年下半年争取4篇论文全部发表,以期按时完成项目任务。

项目负责人:黄克琴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结题报告项目负责人:黄克琴项目组成员:赵劲张克芸邓白桦德语专业03级、04级全体学生2000年9月-2002年年底,本人曾担任同济大学教务处教改项目《德语项目教学探索》的负责人,该项目以专业德语本科、德语职教班、大学德语强化班为研究者,结题后在学校组织的本科教学评估中受到专家组的普遍好评,专家组同时还希望象类似这种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的项目能继续开展。

基于这个前提,本人于2003年申请了教务处教改项目《专业德语基础阶段主干课教学改革实践》项目获得批准,该项目于2003年立项,2003年10月开始实施。

指导教师均为一、二年级主干课任课教师。

在上一学年度中,项目研究的重点主要放在学生实践和学生成果方面,即在本科一年级学生中成立了多个学习小组,首先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然后分小组进行两个子项目。

其中一个班的学生把《从英德语言对比的角度探索德语学习方法》作为他们研究的对象,分三个小组从德语和英语的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比较研究,学生们非常认真地写出了研究结果并在班上开展讨论,经过教师的修改后,该研究成果已整理成册。

另一个班的学生主要从事《德国文化一览》的研究。

由学生自行拟定小专题,围绕德国国情展开研究,该子项目已完成并整理成册。

本科二年级31位学生分两个班每人在班上做了一个论文小报告,过程是:自行选题-收集资料-论文撰写-公开报告-学生评价-教师讲评-师生评分。

经过这几个环节后,最后将论文成绩计入学期考试成绩总分。

同时由学生自己修改和编辑的论文报告集已完成。

这种教学方法受到学生的欢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得到很好的调动,主动学习的意识明显增强,承担编辑任务的学生积极性也很高。

值得一提的是:在11月20日“全国专业德语指导委员会年会即基础阶段的教与学研讨会”上,本人就这一专题作了报告并展示了我校学生的成果,受到与会者的好评,不少学校还主动取经,索要我校学生的成果,该项目成果在国内同行中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影响,也为同济大学的教学改革争得了荣誉。

第二学年的研究主要定位在教师对学生实施项目这一过程的研究上。

针对二年级学生所作的论文报告,赵劲老师已完成1篇论文,本人在国内学术会议上作了一个专题报告,并撰写论文1篇,邓白桦老师完成论文1篇,张克芸老师完成项目总结报告1篇。

目前4篇论文已分别送往《德国研究》和《同济教育研究》,将于近期发表。

通过两年的研究,我们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

从中得出结论: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德语基础学习阶段开展多种形式的项目教学和课题研究,给教学对象恰当的科研课题,以课外“项目”带动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亦是值得我们推荐的一种外语学习方法。

“以教助学”和以“学”为中心:从外语教学理念的演变来研究德语教学方法赵劲摘要: 现代外语教学要求以“学”为中心,使学生掌握学习和科学工作的方法、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文通过介绍德语教学理念的演变来探讨教学法的发展变化,并研究了“以教助学”这一具体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实践和理论探索中认为,这种教学方法符合现代外语教学理论的要求,并能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增强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学习能力以及综合素质。

关键词:德语教学;教学方法;主动学习1.外语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演变1在外语教学发展史上,由于对外语的功能和外语教学的目的等看法的不同,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

在欧洲,“新外语”(指法语、英语、德语等)的中学教学始于十九世纪,但那时沿袭的仍然是“老外语”(指拉丁语和希腊语)的教授方法,即通过详尽细致的语法讲解以及母语与外语之间的交互翻译等方法来达到掌握外语语言知识的目的。

教学的具体形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板书、学生记笔记(Frontalunterricht)。

这种教学方法被称为“语法翻译法”(Grammatik-Übersetzungsmethode)。

在当时,外语教学并没有普及、其对象仅仅是少数社会精英分子,而外语教学也只是培养精神品质和完善品性人格的一种工具。

因而,学生只是学习语言的内在逻辑和结构以训练思维、阅读外语文学作品以陶冶情操。

这种学习“死语言“(tote Sprache)的方法在十九世纪末就遭到了激烈的批评。

而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掀起的外语教学的改革运动(Reformbewegung)则促使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直接教学法”(die direkte Methode)逐步替代了“语法翻译法”,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视听教学法”(die audiolinguale und die audiovisuelle Methode)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作好了教学理念上的准备。

这三种方法把教学的重点从僵硬的语法教学转移到了生动的语言教学、从书面语言到了口头语言、从双语互译到了单语(外语)思考,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培训学生的语言技能。

“视听教学法”则进一步在结构主义语言学(die strukturelle Linguistik)和行为主义学习心理学(die behavioristische Lernpsychologie)的理论基础上、利用语言实验室(Sprachlabor)的视听设备(如录、放音设备和放像设施等)帮助学生掌握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句型结构(pattern1本节内容主要参考Gerhard Neuner 和Hans Hunfeld 1993年编写的Methoden des fremdsprachlichen Deutschunterrichts.drill)。

由此,外语教学逐步脱离了形式性的教学目的而确立了其实用性的宗旨(pragmatische Ziele)。

到了七十年代初,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工作流动性的增加和新的交际工具(如电话、收音机、电视机等)在德国的普及,外语教学的对象不再仅仅是学生,而是普及到社会的各个层次。

他们对外语学习的实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作为“视听教学法”理论基础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仍以描述语言的形式为己任,因而“视听教学法”中用以语言教学的日常生活对话(Dialoge)通常是为练习某些语法现象而特意编写的,语言机械而不自然。

这一实用性教学目的和其理论指导的偏离终于通过应用产生于六十年代的语言交际行为理论(Sprechakttheorie)而得以克服,使“交际教学法”(die kommunikative Didaktik)的全面实施成为可能。

语言交际行为理论不再把语言看作一种符号形式的系统,而是一种人类的行为方式、是人类交际的工具。

因而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即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面对一定的交际对象、运用一定的语言形式而实现一定的交际意向。

整个“交际教学法”的发展经历了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的“实用功能”阶段和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的“跨文化交际”阶段,前者要求课堂上所学的外语能尽快和有效地应用到日常生活的交际中去,而后者讨论的是如何针对外语学习者的自身文化特点和生活环境教授外语、培养其跨文化的语言交际能力。

在“交际教学法”的框架下,产生了多种外语教学方法和形式,如“游戏教学”(Spiele)、“角色扮演”(Rollenspiel)等等。

其目的都是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环境中多讲、多听、多读和多写。

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外语教学在交际语用的前提下更重视的是对“教”和“学”过程的研究(Sprachlehr- und –lernforschung),其理念逐渐从“指令主义”(Instruktismus)转变为“建构主义”(Konstruktismus),即从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变为学生的“学”为中心,认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在欧洲德语界,也先后提出了如“学习自主”(Lernautonomie)、“学生中心”(Lernerzentrierung)、“学习学习的方法”(Lernen lernen)、“发现学习”(entdeckendes Lernen)等口号。

究其竟,无外乎两点:一是要求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做学习的主人,二是要求学生学习“学习的方法”和“获得知识的方法”。

然而,如何把这一先进的教学观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目前尚缺乏方法学上的研究与实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