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贸体制改革

外贸体制改革


具体措施: 取消汇率“双轨制”,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 的,单一的,有管理的人民币浮动汇率制度。 取消各类型的外汇留成,取消出口企业外汇上 缴和额度管理制度,实行外汇收入结汇制度, 银行售汇制度。 大幅度,大范围降低关税 大范围减少对进口商品的控制管理
取消和规范各种进口减、免规定 全面实行加工贸易进口料件银行保证金台帐制度 调整出口退税税率 建立、完善出口促进与协调体制 完善出口配额管理办法,实行出口配额招标制度 深化外贸经营体制改革:
(4)西部大开发 2000年,西部大开发拉开帷幕。国家在资金投 入、投资环境、对外对内开放、发展科教和吸 引人才等方面均为西部地区提供优惠政策。
中国西部包含甘肃、贵州、宁夏、青海、陕西、四 川、西藏、新疆、云南和重庆十个省区市,拥有全 国三分之二的国土面积和22.8%的人口。中国西部 地区矿藏丰富,能源(包括水能)、旅游、土地资 源极具优势。
(2)(时间上)分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改革起步与尝试 阶段时间跨度:1979——1987年 针对的问题:垄断经营
打破对外贸易的垄断经营体制,建立起能调动各地方、 各生产部门、各生产企业发展对外贸易的积极性,形 成多渠道、多层次的外贸经营格局。
开放外贸经营权
具体办法(措施)
(1)下放外贸经营权(打破独家垄断) (2)多形式工贸结合试点(解决国内外市场割断问
企业通过资产重组,组建贸易为龙头的大型、多元 化企业;或以生产为核心的工贸一体化企业。
背景链接:深化外贸经营体制改革
深化外贸经营体制改革,在微观层面上,主要目标是塑造外贸经营活 动的市场主体,主要方法有二: (1)培育新型所有制经营主体——建立外商投资企业和允许私营 企业进入外贸经营 (2)改革国有外贸企业
(2)沿海城市开放 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 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 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城市;
(3)沿海、沿边开放带 1985年后陆续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 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河北、广西辟为经济开放区,从而 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带。 1990年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新区,并进一步开放一批长江 沿岸城市,形成了以浦东为龙头的长江开放带; 1992年,国务院决定对内陆边境城镇实施类似沿海开放城市 的政策,以加速边境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为目的,在 5400多公里的边境线,先后开通了8个通商口岸。后逐步形 成以边境贸易为先导的沿周边国家的三大开放地带。
其本质是有限责任,即企业以其拥有的法人财 产承担有限责任。
2)推行外贸企业股份制改革试点
股份制是把全部资本分为等 额 股份,在企业内部或公 开发行股票,通过认购股份,凭借股份享有收益分享 权。它是一种基本的企业资产组织形式,是私有制为 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组织形式。
我国在外贸企业股份制改革中,主要试行内部职工持 股,以提高职工对企业资产的关切度,增强企业的凝 聚力。
一、对外贸易成为国家基本国策中的核心内容: 1,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
(1)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贸易; (2)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特别是有助于企业技
术改造的、适用的先进技术; (3)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 (4)积极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发展对外经
济技术援助和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
二、外贸体制改革的推进
(1)(内容上)分层次展开
外贸体制改革三层面:宏观、中观和微观 三个层面的改革相互配合,同时推进宏观
宏观上: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新定位
国家由封闭型的“自然经济体制”,转向开 放型的市场经济体制,外贸提升到国民经济 发展的战略地位。
中观上:一般意义上的宏观经济管理手段调整中, 均有涉及贸易政策的问题和方面
外贸处于对外开放的基础地位
发展对外贸易是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 的物质基础,在对外开放中处于基础 地位。
2,对外开放的基本步骤
“重点开放沿海城市地区,逐步开放内地”
四个层次,逐步开放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沿边经济开放带
内地
(1)设立经济特区 从1980年起,先后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和海南省五个经济特区;
对外贸易体制:(简称外贸体制)指对外贸易活 动在组织形式、机构设置、管理权限、经营分工 和利益分配等方面形成的经济制度体系。
经济体制与外贸体制的关系
外贸体制是社会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 济体制中的其它部分,如常见的计划体制、金融 体制、财政税收体制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同经济 体制的其它构成部分一样,属于国家上层建筑体 系中的一部分,当以生产力发展为核心的经济基 础发生变化时,外贸体制也会跟随国家上层建筑 的变化发生相应调整。
成果:
结束外贸活动靠“财政补贴,血本换汇”的历 史,外贸活动开始实现由“出口换汇型”向参 与国际分工的“效益型”的根本性转轨。
第三阶段:全面深化阶段
时间跨度:
1994年——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
针对问题:
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走法制化轨道
主要措施:改革从三个纬度展开 (1)宏观:强化经济调控手段在外贸管理中的作 用;加强外贸立法,强化以法治贸;改革外贸行 政管理; (2)微观:外贸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外贸企 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外贸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外 贸企业走实业化、集团化、国际化道路 (3)完善外贸市场机制:建立完善外贸协调体系
提出将东北发展为续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塘 之后,“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
3,对外开放的总体特点和对对外贸 易的影响:
总体特点:
(1)渐进式开放 (2)在独立自主、平等互利前提下的
开放
(3)以经济开放为基础的全方位开放 (4)向世界所有国家的开放
对外开放对外贸的影响
计划、外汇、税收、价格体制改革等(计划经济体制 改革的主要内容) 宏观经济管理政策的变动中,都有 针对、或者涉及对外贸易活动的改革措施,可视为中 观层面上的外贸体制改革,作用在于创新外贸企业活 动的外部(国内)市场经济环境。
微观层面
针对外贸活动的经济主体(企业)的改革措 施,构成微观层面的外贸体制改革。
题) (3)简化外贸计划内容(放松自主经营的权限) (4)试Leabharlann 承包经营责任制(建立经济核算,经济激励
机制)
第二阶段:展开阶段 时间跨度: 1988年——1994 针对的问题:强化经营自主权与经营责任,加强外贸经济核算 主要措施:
推广与完善外贸经营承包责任制; 实行汇率“双轨制”; 实行出口退税; 中央政府下放部分外贸管理权限给地方政府
(3)货币和价格只起着核算工具和交换手段作用;
(4)消费者只能在中央计划当局所决定生产的物品 中,按照自己意愿花掉其收入;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对外贸易体制特点
(1)对外贸易总政策: 奖出限入,以出养进,调剂余缺,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2)对外贸易国家统制
A,垄断经营
外贸经营权归国有外贸公司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 未经允许,不得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
国有外贸企业的改革是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经历了4个层次: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实行企业股份制改革; 3)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 4)大型外贸企业走实业化、集团化、国际化道路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外贸企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 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在这种体制下,想要谋求对外贸易的大发 展是不现实的,因此,直到改革开放开始 的1978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只有百亿美 元左右。
例子:(英文第10版《经济学》中的地图)
第二节: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外贸体制转轨)
背景1: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转移
阶级斗争
经济建设
背景2:经济建设的基本国策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这种外贸体制与当时实施的高度集中的计 划经济体制是相适应的,对冲破帝国主义 封锁禁运,保护和支持我国幼稚工业,促 进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 作用。
根本出发点是使我国经济建设在与世界隔 离的半封闭状态中,进口最少的生产资料 与短缺原料,以建立基本不参与国际分工 的自给自足的“完整”工业体系,其严重 弊端是从世界市场中游离出来,脱离世界 经济发展的主流。
3)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主要内容包括: A、从单纯追求创汇额,转向重视效益
在效益基础上多出口、多创汇,以出口效益的提高作为 衡量业绩的主要标准。
B、从商品经营转向资产经营 树立资产经营意识,建立资产经营机制,明确 资产经营责任,重点是加强财务管理,确保国 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5)严格的外汇管制
外贸公司出口创汇,尽数上缴国家,各地各部 门进口所需外汇,由中央按出口用汇计划,统 一拨付;国内严格禁止外汇流通和个人持有外 汇。
总体上看:
外贸体制呈现三大突出特点:
①高度集中,严格管制; ② 以行政管理为主,中央集权控制; ③ 国家统负盈亏,不进行经济核算;
优点:
有利于集中调度资源,扩大出口; 有利于统一安排进口,保证重点; 有利于统一对外,配合外交政治活动。
不足: 独家经营,难以调动各方面发展对外贸易的积 极性。
统得过死,不利于外贸经营单位发挥自主经营 的能力。
财政统包外贸盈亏,不利于外贸经营单位走上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 企业化经营道路。
西部与十多个国家接壤,拥有3500公里陆地边境线, 被认为是对外开放的第二个黄金地带。
(5)振兴东北战略
2004年,国务院成立振兴东北办公室,中国开始实施振 兴东北老工业区战略。
实施首先减免农业税,实行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等财政、税收、 社会福利改革特殊政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