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哲学思想

中国哲学思想



(3)即体即用 即用即体 ‚当知体用可分,而实不可分。可分 者,体无差别(譬如大海水,是浑然的), 用乃万殊(譬如众沤,现作各别的)。实不 可分者,即体即用(譬如大海水全成为众 沤),即用即体(譬如众沤之外,无有大海 水)。用以体成(喻如无量众沤相却是大海 水所成),体待用存(喻如大海水,非超越 无量沤相而独在)。王阳明有言‘即体而言 用在体,即用而言体在用’,此乃证真之 谈。‛(《体用论》,第53页。)
本心(智):既是道德主体,也是认知主体。是
即体即用 即用即体


(1)实体是大用的自身 ‚实体是大用的自身,譬如大海水是众沤的自 身。‛(《体用论》,第149页。) (2)实体变成功用 ‚余玩空宗经论,空宗可以说真如即是万法之实 性,而绝不许说真如变成万法。此二种语势不同, 其关系极重大。‛(《体用论》,第45页。)‚惟 大《易》创明体用不二,所以肯定功用,而不许于 功用之外求实体,实体已变成功用故。肯定现象, 而不许现象之外寻根,根源已变成现象故。‛ (《乾坤衍》下分,第4页。)

(3)实体不在功用之外。 佛教以‚不生不灭、无为,是一重世界; 生灭、有为,是另一重世界。‛(《体用论》, 第43页。) ‚西哲以现象是变异,本体是真实,其失与佛法 等。‛(《体用论》第169页。) ‚余笃信现象界定有根源,但根源不是超现 象而独在,别为不可知之物,根源不是别一世 界。‛(《体用论》,第12页。)
圆融观(2) 马一浮的理气合一论

马一浮(1883-1967)
幼名福田,更名浮,字一浮,又字 一佛,号湛翁、被褐,晚号蠲叟、 蠲戏老人,绍兴长塘(今属上虞) 人,现代著名国学大师。所著后人辑为 《马一浮集》。 贺麟40年代曾推称他“可谓代 表中国文化仅存的硕果”,台湾新儒家代表之一 徐复观以马一浮与熊十力、梁漱溟、张君劢并称 为“当代四大儒者”。


仅有事物的规定性并不能导致事物的实际 存在。事物的实际存在者除了要有所以为该 类事物的“理”以外,还需要有“所以能存 在者”,这个“所以能存在者”近于希腊哲 学的质料,新理学称之为“气”。


宇宙可以一分为二,一个是形而上的理世 界,又称“真际”,一个是形而下的器世界, 又称“实际”,器世界中的事物都是依照理 世界中的理才成其为实际某类中事。

认识论——以智主识: 本心,物质追求与研究的主体

知识形成过程的基本条件。 知见习染:储存在意识结构中的经验,是进一步 认识的基础。 反己、虚静、去私:体证本心、克治不善习染、 修炼高度直觉能力,从而使本心能够不受不良习染 的干扰,以充分发挥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作用。 用物:使本心作用于外界事物,研究事物的规律 与本质,从而利用事物和进行发明创造。 继承宋明理学肯定德性价值的主导性的传统,又从 传统的心物论中开出肯定物质知识的科学性方向。
摄用归体
‚用理气道器字要分晓,有时随文不别, 少体会便成笼侗。今举最浅显易知者示一例, 如耳目口体是器也,其能视听言动者则气也, 所以为视听言动之则者理也,视听言动皆应 于理则道也。‛(《复性书院讲录》卷六, 《观象卮言》八,第222页。)
全体是用 全用是体
‚其(指孟子)言知能,实本孔子易传,在易 传谓之易简,在孟子谓之良。就其理之本然则谓之 良,就其理气合一则谓之简易,故孟子之言是直指, 孔子之言是全提。何谓全提?即体用本末隐显内外, 举一全该,圆满周遍,更无渗漏也。盖单提直指, 不由思学,不善会者便成执性废修。全提云者,乃 明性修不二,全性起修,全修是性,方是简易之教。 性修不二是佛氏言,以其与理气合一之旨可以相发, 故引之。性以理言,修以气言,知本乎性,能主乎 修,性唯是理,修即行事,故知行合一即性修不二, 亦即理事双融,亦即全理是气、全气是理也。‛ (《泰和会语》,第47页。)
第二节 穷究人生的本貌: 心物论的追寻

心物论
:精神生活的开展(返心)与 对物质世界的追求和研究(逐物)之间的 关系。
西方哲学传统上的心物问题:认识论意义 上的主体客体关系,或本体论意义上的精 神与物质的关系。

熊十力的明心论
保住本心、转化习染、以智主识




本心:人的先验知觉能力与道德理性。其根 源就是宇宙实体的精神性方面,即宇宙生命 力。 习染:以往种种经验形成的意识。分为两类: “知见方面的习染”,以及“情意方面的习 染”。 智:本心的作用。即认知与道德活动的主体。 识:知识。
人性论——转化习染: 本心,精神生活的归依

本心与习心。本心:道心。习心:人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善来自于本心。 恶来自于习染中的“情意方面”。情意习染指“世
间所谓个人主义之名利权威等私欲”,由此种习染 所显现的习心,造成的影响最为恶劣,故对此类习 染“必克去务尽”。 与佛教的心二元论以及理学的性二元论有直接联系。

新理学之为“新”——
(1)接着讲:接着传统理学的理气理事来讲。 (2)开新处:理气理事,即是西方哲学所讲 共相殊相的问题,只是没有用西方人用的 范畴,说得不够明确,新理学就是以西方 近代逻辑分析和新实在论的学说为基础, 把传统理学没有讲明确的地方明确起来。


一类事物所以为一类的规定性即是“理”。
比较



继承了柏拉图、朱熹哲学关于共相、殊相与理、气 的看法。 传统理学的“气”是指实际存在的物质实体,而新 理学的“气”只是一个逻辑概念。 在内容上是新实在论,而在形式上则是近代逻辑分 析的,使形而上学命题象逻辑命题那样对实际事物 无所肯定。这种对于实际无所肯定的形而上学,冯 友兰认为,在中国哲学史上,存在于从先秦的道家 到唐代的禅宗。因而,新理学不仅接着理学讲,亦 接着道家讲。
程颐(1033~1107) 字正叔,人称伊川先生,北宋洛阳 人。为程颢之胞弟。历官汝州团练 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元佑元年(1086) 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与其胞兄 程颢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 其著作被后人辑录为《河南二程全 书》、《程颐文集》、《易传》和《经 说》。
圆融观(1) 熊十力的体用不二论

熊氏学术,大抵以出入华梵为主,欲治儒佛于一炉,并受到西方近 代哲学的某些影响。熊十力思想,本“从大乘空有二宗入手”,其 投契佛法,而归宗孔《易》,得力处惟在“体用不二”之论。
体用皆实


(1)体用皆为实有。 ‚般若家观宇宙,空空寂寂,脱然离系。吾儒观宇 宙,生生跃跃、 充然大有,无滞无尽。‛(《体用论》,第19页。) (2)实体不是万有始因。 ‚孔子直接肯定万物为主,不说实体为万物之第一 因,……假若说实体为万 物之第一因,便是向万物头上安头,即使万物丧失自己, 并令人对现实世界发 生很坏的观想。‛(《乾坤衍》下分,第26页。)

熊十力(1885-1968),原名继智,号子真,晚年号漆园老
人,黄冈(今团风)县上巴河张家 湾人。著名哲学家,新儒家开山祖师。著有 《新唯识论》、《原儒》、《体用论》、 心篇》、《佛家名相通释》、《乾坤衍》等 其学说影响深远,在哲学界自成一体,“熊
《明
书。 学”研
究者也遍及全国和海外,《大英百科全书》 称“熊十力与冯友兰为中国当代哲学之杰出人物”。
比较


与西方本体论的二元论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建 构方式和理解。在这种理解中,理与气是本 体与现象的圆融无间、互不相离的“互全性” 的存在。 与熊十力的“实体自身变成大用”的体用论 (实体论)有距离,马一浮仍然坚持以理气 为论说和把握世界的要素,他的理解仍然是 理学的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分别观: 冯友兰的新理学
比较


与理学传统比较,“体用一源”的传统称体用之间 是“体藏于用中”的关系,而“体用不二”则强调 “实体变成功用”的体用相即关系。 与西方形而上学传统比较,旧形而上学认为,一切 万有有一个绝对实体作为终极的根源和基础。万有 只是实体或本体的表现形态,实体并不是感性的直 接存在。而照熊十力的理解,这种本体或实体不在 万有之外,也不是隐藏于万有之中,而是实体自身 变成万有,正如水变成冰,实体是心物万象的基体 或基质。

第一节 拷问世界的实相:形上学的探讨 第二节 穷究人生的本貌:心物论的追寻
第一节 拷问世界的实相: 形上学的探讨


形上学 圆融观:熊十力的体用不二论 马一浮的理气合一论 分别观:冯友兰的新理学
形上学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中“形而上 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 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 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 和意义本体论。 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形而上学,主要是关于世界实 相之探究的宇宙本体论。对宇宙论、本体论进行 系统的哲学建构,是以宋明理学为代表的。其中, 理-气、体-用是理学建构宇宙论与本体论的核 心范畴。 程颐以来,理学强调“体用一源”。
从体起用
‚理气皆源于孔子‘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 器’,道即言乎理之常在者,器即言乎气之凝成者也。 《乾凿度》曰‘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素 者质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此言有形必有质,有之 必有气,有气必有理。‘未见气’即是理,犹程子所谓 ‘冲漠无朕’。理气未分,可说是纯乎理,然非无是气, 只是未见,故程子曰‘万象森然已具’。理本是寂然的, 及动而后始见气,故曰‘气之始’。气何以始,始于动, 动而后能见也。动由细而渐粗,从微而至著,故由气而质, 由质而形。形而上者即从粗以推至细,从可见者推至不可 见者,逐节推上去,即知气未见时纯是理,气见而理行乎 其中,故曰‘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不是元初有此两个 物事相对出来也。‛(《泰和会语》,第44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