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物:能影响机体功能及细胞代谢过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及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科学。

药效学:药物效应多力学。

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

新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药物不良反应:凡是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的反应。

药源性疾病: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如预防、诊断或治疗中,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诱发的生理生化过程紊乱、结构变化等异常反应或疾病,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后果。

量-效关系: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药物效应强弱与血药浓度高低成正比,这种剂量与效应关系称量效关系。

受体:存在于细胞膜上细胞浆或细胞核中的大分子物质,能识别特异性与神经递质激素,自身活性物质及药物结合产生特定的生物效应。

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机体产生药理效应,然后由机体排除期间经历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基本过程。

首关消除:口服药物在胃肠粘膜吸收后,首先经静脉进入肝脏,当经过肠粘膜及肝脏时部分药物发生转化、使进入体循环的有效成分减少。

半衰期:血浆半衰期、即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生物利用度:指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和程度。

个体差异:在人体中即使条件都相同,也有少数人对药物的反应程度不同。

药物相互作用: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或先后使用时,由于药动学或药效学原因改变了原有的药理效应或毒性反应。

局麻药:一类能在用药部位可逆性阻断神经冲动的发生和传导的药物。

镇静催眠药:一类能够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安静和近似生理性睡眠的药物。

惊厥: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全身骨骼肌不自主强烈收缩,是中枢神经过度兴奋所致。

精神失常: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精神活动障碍为主的一类疾病。

疼痛: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而产生的一种主观感觉,是集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性反应,常有不愉快情绪。

中枢兴奋药:一类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药物。

抗高血压药:凡能降低血压而用于高血压治疗的药物。

心绞痛:是缺血性心脏病的常见症状,是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急急剧、暂时性的缺血缺氧综合症。

血脂:血浆中所含脂类的总称。

利尿药:一类作用于肾脏,促进电解质和水的排出、增加尿量的药物。

心律失常:指心脏兴奋功能或电生理活动的异常。

镇痛药:一类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选择性消除或减轻疼痛以及疼痛引起的精神紧张和烦躁不安等情绪反应的作用,但不影响意识和其他感觉的药物。

贫血:指单位体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值的一种病现象。

反跳现象:指长期应用某药物时突然停药,引起原病情加重的现象。

避孕药:一类阻止受孕或防止妊娠的药物。

糖尿病: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主要症状群的代谢性疾病。

胰岛素抵抗:是指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下降,即正常剂量的胰岛素产生低于正常生物学效应的一种状态。

化疗:即用化学合成药物治疗疾病的方法。

是目前治疗肿瘤及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抗生素:指某些微生物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作用和其他火星的一类物质。

抗菌谱:泛指一种或一类抗生素或抗菌药物所能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类、属、种范围。

抗菌活性:是指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MIC:即最小抑菌浓度,是测定抗菌药物抗菌活性大小的一个指标,指在体外培养细菌18~24小时后能抑制培养基内病原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MBC:即最低杀菌浓度,指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即杀死99.9%供试微生物)的最低浓度。

化疗指数:评价化疗药物安全性的指标。

化疗指数愈大,表明药物毒性愈小,相对较安全。

抗生素后效应:是指细菌在接触抗生素后虽然抗生素血清浓度降至最低抑菌浓度以下或已消失后,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依然维持一段时间的效应。

耐药性:般是指病原体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致使药物对该病原体的疗效降低或无效。

解毒药:指能排除或中和毒物,对抗毒性作用,减弱毒性反应,解除或减轻中毒症状,降低中毒死亡,以治疗中毒为目的的药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