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违宪审查制度的完善【摘要】: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法治的核心和灵魂。
违宪审查制度对于保障宪法的有效实施和国家的民主法治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国违宪审查制度不健全, 主体设置不合理,相关法律不健全,缺乏法律适用性等已成为学术界、理论界的共识,笔者对违宪审查制度本身以及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状况进行初步的研究,并通过对美国、德国以及法国的违宪审查模式的比较, 提出了完善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措施,包括要以改革与发展的观点来思考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完善问题,设立宪法委员会作为专门的违宪审查机关,完善违宪审查制度的相关立法并建立宪法控诉机制,加强宪法的可诉性。
【关键词】:违宪审查制度存在问题完善措施【正文】:一、违宪审查制度概述(一)违宪审查制度的概念对于违宪审查(Judicial review of constitutionality)的概念, 在当今的法学界有着不同的表述。
广义的违宪审查的审查是指对一切行为或者法律规范是否合宪进行的审查活动,如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或活动是否符合宪法的审查,对法律、法规、规章和司法解释的合宪性审查,以及对国家机关之间的权限争议、选举争议、侵犯公民、社团和企事业组织宪法权利的案件以及政党的成立及其活动是否合宪等问题的裁决。
狭义的违宪审查仅指司法审判机关对宪法争议所涉及的法律规范是否合宪做出的专门性审查。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防范和纠正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机关在行使国家立法权力时侵犯公民的宪法权利的状况。
笔者纵观其他概念及经过归纳总结,定义如下:违宪审查是指专司违宪审查权的机构对法律、法规、各种行政行为进行合宪性进行审查,并作出是否违宪裁定的一种法律制度。
(二)违宪审查与相关概念解析1.违宪审查制度与司法审查在审查范围上,司法审查的外延要比狭义上的违宪审查的外延广。
“司法审查”(judicial review)一般是指法院或司法性质的机构对政府行为的审查,主要包括立法与行政行为的审查。
而对行政行为的审查又包括行政行为违宪的审查和行政行为违法的审查。
由于违法的行政行为一般已有行政法来规范和调整了,故一般不必再包括在违宪审查的范围内。
审查主体不同,违宪审查的主体根据各国的实际需要有可能是司法机关、立法机关、政治机关或其它机关,而司法审查的主体只能是法院或是司法性质的其它机构。
从总体上看这两个概念互有交叉,不能等同。
由于我国尚未建立违宪审查制度,不允许人民法院对立法机关的立法行为是否违宪进行审查;即便是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审查也不被允许。
所以在我国司法审查只是在行政意义上来使用的,一般指人民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审查过程中也并不直接适用宪法规范,而是在实体法上以行政法律规范为依据,在程序上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为准则。
2.违宪审查制度与宪法监督宪法监督即宪法实施的监督,从广义说指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宪性进行监督。
这里讲的宪法监督是从狭义上说的即由特定国家机关依据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对立法、执法和司法活动的合宪性进行监督。
通说认为宪法监督包括立法机关监督,司法机关监督和专门机关监督。
我国现行宪法规定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宪法的实施即是立法机关监督。
宪法监督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而广泛的概念,违宪审查是监督宪法实施的一种具体制度,宪法监督的概念包括了违宪审查。
有学者把违宪审查和宪法监督等同起来是不妥的。
3.违宪审查制度与宪法诉讼宪法诉讼是指公民个人有权就宪法所保障的基本权利受到侵害而向宪法法院提出控诉的一项制度。
联邦德国基本法规定,任何公民如果认为某项法律,法规侵犯了个人的宪法权利,就有权就这个法律或者法规向宪法法院起诉,请求宪法审查该法律或者法规的合宪性。
而不问是否有案情发生或者是否涉及到该公民本人的利益,如果审查后该项法律或者法规被裁决违宪,它就因此而失效。
可见,宪法控诉是违宪审查的一种启动方式。
(三)违宪审查制度的重要性我国现行宪法已公布实施二十多个年头之久,并随着历次的修改而日趋完善。
然而宪法不能有效实施是我国近百年来宪法史的一个痼疾。
宪法作为根本大法,最重要然而也最容易被违背,[1]因此,宪法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比制定宪法本身还要重要。
违宪审查是监督宪法实施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保证宪法规定的内容得到具体的落实。
即一方面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的职权分配、权力机关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维护公民的权利免受国家权力的侵犯。
违宪审查的特征有三个方面:一是违宪审查机关的特定性。
违宪审查是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实施的审查国家权力的行使是否合宪的制度,审查的主体一般在宪法中明文规定。
二是违宪审查结论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对违宪审查机关做出的决定,被审查主体必须服从,审查结论是权威的。
三是违宪审查的内容以规范国家公权力的运用为主旨。
正因为违宪审查具有这些特征,所以它有利于维护宪法尊严和保证宪法实施,有利于国家权力的制约平衡,也有利于公民基本权利保障功能的实现,对于建设法治国家和政治文明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许崇德老先生就在中共中央提议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出台后呼吁:“有了好宪法必须贯彻实施”。
[2]实施宪法、保障宪法的权威性,最关键的一环,在于对违反宪法的行为进行审查。
“综观各国的宪政发展史,加强违宪审查制度是普遍的趋势。
用违宪审查制度维系宪政生活的健康发展是宪政的重要经验”。
[3]“没有违宪审查,就没有法治权力秩序,就没有人民的自由,就没有宪政”。
可见,要搞宪政,就必须确立完善的违宪审查制度。
在我国,半个世纪来至今尚未建立起严格意义的正常有效的违宪审查机制。
采取一种什么样的制度来保证宪法的至高性?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
二、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中国现行的违宪审查制度我国现行法律没有明确规定违宪审查制度,但是我国《宪法》第五条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
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 我国《宪法》第六十七条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监督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有权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有权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
”除了宪法外,其他相关法律也做了规定,如《立法法》第90条规定了提出违宪审查要求的机关(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提出违宪审查建议的主体(其他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公民)以及原则性程序。
这说明我国违宪审查形成的是多个机关行使审查权的复合体制。
立法法虽然没有把人大自己制定的法律纳入到审查范围中,但是结合对宪法条文的理解可以总结出在目前这种体制下,我国以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为主体,其他国家机关相配合的违宪审查主体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审查:1、审查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地方性法规和各种决议的合宪性。
在这里我们应该注意到我国的违宪审查是一种排除了对全国人大所制定的基本法律是否违宪的审查制度。
无论宪法或立法法,都只是规定了审查的对象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而从未把全国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是否合乎宪法纳入审查的范围之内;2、审查各级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及发布的决定和命令的合宪性;3、审查国家机关主要官员的公务行为的合宪性。
(二)中国的违宪审查制度存在的问题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有关规定集中在《宪法》、《立法法》等法律中。
严格地说,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我国一直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违宪审查制度,我国的违宪审查实际上是立法合宪性审查,存有明显的缺陷。
1、违宪审查的主体设置不合理我国违宪审查的主体为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为我国最主要的立法机关。
由于违宪审查的主要客体为法律法规的合宪性,因此,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享有对自己制定的法律的审查权,这实际上是由权力的行使者来监督权力的行使,自己监督自己,很显然是不合理的。
同时,我国人大由于是会议性机构,以会议来行使职权,每年只召开一次,因此没有行使职权的经常性,况且全国人大召开期间事务众多,且会期短暂。
而全国人大常委会虽然较之全国人大更能经常的行使职权,但两个月一次的会议仍不能满足宪法监督的繁重任务。
虽然全国人大常委会设有法规审查备案室这一专门机构来进行法规备案审查,但其主要职能并不是违宪审查。
而且它只是人大法工委下面的一个工作机构,它没有撤销法律法规的权力,发现违法问题要由人大法工委提交审查意见报告,而人大常委会的惯常做法是交由地方人大常委会自行纠正,由于审查意见没有法律效力,地方人大可以考虑,也可以不考虑。
这就使得这一机构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其所起作用仍然有限。
2、违宪审查相关法律不健全我国宪法和法律对于违宪审查的规定非常不完善,也不合理。
宪法第五条规定:“一切违法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但对违宪的概念,范围等问题并没有具体的阐述,对违宪审查的主体也没有详细和具体的规定,违宪审查以及整个宪法监督问题在我国宪法和法律中极为抽象。
法律规定的不健全使我国宪法监督缺乏基本的制度保障,是我国违宪审查体制存在不足的重要原因。
3、宪法缺乏法律适用性法律适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法律适用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社会团体和公民实现法律规范的活动,这种意义上的法律适用一般被称为法的实施。
狭义的法律适用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其职权范围把法律规范应用于具体事项的活动,特指拥有司法权的机关及司法人员依照法定方式把法律规范应用于具体案件的活动。
要建立完备成熟的宪法监督或违宪审查体制,宪法的法律适用是基础。
只有这样,国家机关才能将宪法的原则或规范运用到具体的法律实践中,这也要求将宪法纳入诉讼领域。
在我国,宪法并不是一种可以用于诉讼的法律,宪法并不能像民法、刑法等法律法规一样在审判中被引用作为法律依据。
我国也并没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违宪行为可以像违反民法、刑法等法律一样承担具体的民事、刑事等责任。
我国宪法的政治属性过于浓厚,而法律属性被淡化。
总的来说,我国宪法缺乏法律适用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宪法不能成为裁决案件的具体条文和依据,以及违宪行为并不能进入诉讼。
4、违宪审查程序不完善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是违宪审查的主体,但对于其行使违宪审查权却没有相应的程序保障。
没有详细的法律法规规定违宪审查应该怎么做,采取什么手段和方法,经过什么程序来做。
同时,当发现了违宪争议,如何使之进入审查阶段或诉讼阶段,成为我国宪法监督体制的另一问题。
5、违宪审查范围狭窄我国违宪审查的对象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