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小学网上课程资源的分类体系

中小学网上课程资源的分类体系

中小学网上课程资源的分类体系及开发建议The Class System and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of K-12 on-Line CurriculumResource朱亚莉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系2000研E-mail:zhuyali109@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课程资源的开发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中小学网上课程资源是中小学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开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本文首先在分析课程资源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课程资源的分类体系。

然后,结合网络学习空间的特点,将课程资源的分类体系映射到网络学习空间,得出了中小学网上课程资源的分类体系。

最后,针对每一类网上课程资源,提出了相应的开发建议。

关键词:课程资源网上课程资源分类体系开发建议1 引言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露出来。

没有丰富和适当的课程资源,再好的课程改革理念也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状态,无法转变为教育成果。

然而,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工作上,当前人们对课程资源的研究还都处于起步阶段,成熟的成果不多。

网络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为人们构造了一个崭新的虚拟空间,未来人的生活与此息息相关。

如何让网络服务于中小学的课程改革,使中小学生熟悉网络生活的规则?对中小学网上课程资源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 课程资源的定义及分类体系2.1 课程资源的定义什么是课程资源?对此人们尚未有统一的认识。

当今,关于课程资源及其相关概念的定义有:“课程资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

现在,我们应从广义的角度看待课程资源”。

(吴刚平)①“学习资源指支持学习的资源,它包括支持系统、教学材料与环境。

”(AECT)②“教学资源是指那些可以提供给学习者使用、能帮助和促进他们学习的信息、技术和环境。

”(余武)尽管上述定义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课程资源”、“学习资源”、“教学资源”的概念,但是,我认为,就201课程实施过程而言,课程资源、学习资源、教学资源是统一的,它们的实体表现形态一致。

因此,以上三种关于资源的解释均对我们认识课程资源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综合分析以上定义,笔者认为:广义的课程资源不仅包括直接作用于课程目标实现过程的各种因素,还包括间接作用于它的各种因素。

“教学材料”、“帮助和促进学习的信息”是狭义课程资源的典范;“支持系统”、“环境”则是广义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技术及其构造的教学系统在教育活动的作用日益显著,技术已成为一种举足轻重的课程资源。

教育是一项社会事业,它不但受到教育部门内部各因素的制约,而且受到社会需求、社会制度、社会意识等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社会是教育及课程实施最大也是最根本的支持系统,是课程资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技术和社会的进步要求我们用广义的资源观来看待课程资源。

2.2 课程资源的分类体系基于以上对课程资源定义的分析,我将课程资源分为直接作用性课程资源和间接作用性课程资源。

直接作用性课程资源指直接影响课程实施过程,对课程目标的实现具有直接作用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通过对课程实施过程的系统分析,直接作用性课程资源有可分为结构化课程信息资源(狭义的课程资源)、同学资源、教师资源、学习环境资源。

间接作用性课程资源指那些不直接作用于课程实施过程,但通过直接作用性课程资源间接影响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它包括非结构化的课程信息资源、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社会对课程的认同度、学校的课程管理制度等。

课程资源的分类体系如图1所示。

课程目标是整个课程的核心,直接作用性课程资源和间接作用性资源都围绕它展开。

内圈为直接作用性资源,说明它直接影响课程目标的实现;外圈为间接作用性课程资源,说明它通过直接作用性课程资源对课程目标的实现起作用。

图1 课程资源的分类体系2023 网络学习空间要开发网络课程资源,首先需要认识网络为人类构造的虚拟学习空间。

学生、教师、信息和网络是构成这个空间的四个要素(网络学习空间的结构图如图2所示)。

网络是整个空间的中枢,它将其他三个图2 网络学习空间的结构(1)资源共享性。

网络学习空间中的资源共享性表示为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人力资源的共享。

在网络中,只要是免费的信息资源,每一个网络用户都可以拥有它。

而且,这些信息资源不会由于共享人数的增加产生损失,相反,共享人数的增加还可能从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其质量的提高。

人力资源的共享表示为学生、教师的多重交往关系,特别是学生对多名教师的共享(如图4所示);而在典型的教室学习空间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对多的关系,所有学生只能共享一名教师(如图3所示)。

ÖнÌʦ¡¢Ñ§Éú½»Íù¹×ϵͼ½Ìʦ¡¢Ñ§Éú½»Íù¹×ϵͼ(2)空间无限性。

因特网是一个世界性的互连网络,凡是接入因特网的用户都可以进行实时的交互,这种交互突破了教室、学校,甚至国界的限制,因特网学习空间的交互具有空间无限性的特征。

(3)情境虚拟性。

虽然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翻版,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也力图在发挥网络优势的同时,保留原有教室学习空间的优点,但是,网络毕竟是一种模仿,它所创设的情境天生就是虚拟的,人们在其中的交互还有着不可避免的虚伪性。

因此,要在网络上逼真地再现现实空间,建立良好的人际信任关系,人类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4 中小学网上课程资源的分类体系基于对网络学习空间的认识,将上文提出的课程资源分类体系映射到网络学习空间中,中小学网上课程资源的分类体系如图5所示。

203图5 中小学网上课程资源的分类体系5 中小学网上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议5.1 结构化网上课程信息资源(狭义的网上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议结构化网上课程信息资源包括中小学网络课程、中小学网络教学资源库等。

对于它的开发,需要注意管理和技术两个层面的问题。

从管理层面上,需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中小学网络课程、中小学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开发、管理体系。

首先,国家可以组织一个由课程专家、一线的教师和计算机开发人员组成的开发小组,负责网上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工作,提出中小学网络课程及网络教学资源库开发的规范和方法论体系,设计出示范性的中小学网络课程及网络教学资源库,从而为地方和学校这方面的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其次,地方除了指导地方学校的资源开发工作、建立地方性的中小学网络课程及网络教学资源库外,还需协调各学校间的关系,实现地方各学校间的资源共享和互补,这不但可以节省资源开发时间,而且有利于各学校间取长补短,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上海市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在上海市教委的领导下,上海市各区县负责一门课程的网上课程资源开发工作,现已形成一个覆盖所有中小学课程的教学资源库,极大地方便了教师和学生。

最后,学校领导应重视网上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积极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

教师是课程的组织者,他对课程资源的需求和认识是任何人无法媲美的,从理想的状态来说,只有教师自身开发的资源对他的教学才是真正有帮助的;从现实的状态来说,教师开发的课程资源与教育系统外人士开发的资源相比,往往更能引起教师的共鸣,更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学生是网上课程资源开发的生力军,随着学生信息素养和计算机使用普及率的提高,计算机将成为学生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

学生学习过程中取得的所有数字化成果都可作为网上课程资源的直接来源。

另外,除了教师、学生、课程专家外,企业也是中小学网络课程及网络教学资源库开发204的主体之一。

对于这一点,企业家们的认识似乎更加深刻,百年树人、国之源、科利华、K12等教育软件开发商早就逐鹿于课程资源库建设的市场了。

如何利用企业的资金和技术力量为中小学网络课程及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开发注入活力,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教师、乃至学生的通力合作。

从技术的层面上,中小学网络课程及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开发需要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遵守中国远程教育技术标准所规定的“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

通过建立每项资源的元数据,为网上课程资源的共享、互操作和质量保证提供方便。

第二,注意课程资源的“颗粒度”。

为了实现共享,往往希望课程资源的颗粒较小,但为了保证课程资源的独立性,每项课程资源有必须有一定的冗余。

如何为自己的课程资源选择适当的“颗粒度”,这要求制作者具有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

5.2 人力资源的开发建议中小学网上课程资源中的人力资源包括近地、远地的同学资源和近地、远地的教师资源。

一直以来,教师都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他不仅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而且是结构化课程信息资源的载体。

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网络社会生存能力的任务刻不容缓。

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信息素养是21世纪人类继读、写、算三大技能后的又一基本生存技能。

对于网上课程资源而言,如果缺少学生信息素养的保证,它就像一场没有观众的戏,是毫无意义的。

实现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正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

另外,在网络中,远地的同学和教师资源也是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与远地教师、同学的交互,需要提供多种通讯手段(如E-mail等)或一个师生交流的空间(如BBS,聊天室等)。

如今,师生交流空间的建设正引起人们的重视,BBS、聊天室这种无明确目的性的公共空间固然可以为师生的交流提供方便,但是正由于它的无目的性,对于中小学学生而言,它的效果往往令人失望。

创设一个适合于中小学生的课外学习网站,吸引众多的教师、学生、家长参与其中,这是许多国外社区教育网站的设计宗旨,也是师生交流空间建设的发展趋势。

现在,国内的“优异研究院”、“梧桐居”等一批网站也以此为指导思想,创设了一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题的师生交流空间,得到了同学和老师的一致认可。

5.3 学习环境资源的开发建议建设网上课程资源的一个首要条件就是因特网、校园网的基础设施建设。

没有路,再好的车也没有用武之地。

2000年11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要求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