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明《民法》第6版课后习题
第三十二章人身权概述
1.简述人身权的概念及人身权的法律特征。
答:(1)人身权的概念
人身权,是人格权和身份权的合称,又称人身非财产权,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与其自身不可分离亦不可转让的没有直接财产内容的法定民事权利。
人身权是民事主体享有的最基本的民事权利,是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法律行为,设定、取得、变更或者放弃其他民事权利的基础,特别是民事主体取得财产权的前提。
(2)人身权的法律特征
①非财产性
人身权以民事主体的人格利益和特定的身份为客体,不具有财产性,属于非财产性权利。
人身权与财产权的联系包括:
a.人身权是某些财产权取得的前提;
b.人身权可通过其客体的商业化使用转化为财产权;
c.人身权受到损害时存在财产性补偿。
②不可转让性
a.人身权与民事主体不可分离决定了人身权的不可转让性。
b.存在例外,即某些人身权脱离民事主体本身仍具有法律意义或者经济价值。
c.人身权的不可转让性决定其行使方式的局限性。
③不可放弃性
a.禁止免除对人身伤害的侵权行为责任,是各国立法和实务的一致立场。
b.禁止当事人通过约定免除造成人身伤害的民事责任,体现了对社会公共利益和道德的保护。
④法定性
人身权的取得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而无须民事主体之间的特别约定。
⑤绝对性和支配性
人身权属于绝对权,即权利人可以向任何人主张人身权,并排斥任何人的非法干涉。
民事主体可以基于人身权直接支配其人格利益或者身份,而无须对方当事人为特定的行为,由此决定了人身权属于支配权。
2.试述民法保护人身权的意义。
答:民法保护人身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生物物种角度而言,人身权制度保护和确立民事主体的人身权不受侵犯,为人类的繁衍和延续提供了前提条件。
否则,人与人之间相互残杀或者损害健康等,人类作为生物物种之一,难以可持续地健康发展。
(2)保护基本人权的需要。
各项具体人身权是人所共享的基本人权在民法领域的体现。
如生存权是首要人权,生存权有赖于生命权和健康权的拥有并得到严格的保护。
(3)保护人格尊严的需要。
《宪法》第38条宣称“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因而需要建立人身权法律制度,特别是建立具体人格权和一般人格权制度,充分保护民事主体的人格尊严。
(4)建立和维护正常、有序的社会关系的需要。
人与人之间彼此区分和彼此尊重是正常、有序的社会关系的前提,而彼此区分有赖于姓名和名称,尊重的内容即为个人享有的自由、名誉、隐私、肖像等基本人格利益。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关系的稳定关涉
社会关系的和谐,家庭成员之间互享身份权对于稳定家庭关系必不可少。
通过人身权法律制度保护人格权和身份权,无疑会有利于社会关系的有序状态的建立、维持及受到破坏后的回复,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3.试述一般人格权与具体人格权的联系与区别。
答:具体人格权,是指民事主体依法对其特定的人格利益享有的权利,如生命权、健康权、名誉权、姓名权、肖像权等。
一般人格权,是指法律赋予民事主体享有的具有权利集合性特点的人格权,是关于人的存在价值和尊严的权利。
一般人格权,是指民事主体基于人格平等、人格独立、人格自由以及人格尊严等根本人格利益而享有的人格权。
(1)二者的区别
①主体的普遍性不同。
在具体人格权中,有些权利主体只是自然人,比如生命权、健康权、肖像权等等;而有些权利主体只能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比如名称权。
而一般人格权的主体则是所有民事主体,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均平等享有一般人格权。
②权利客体的高度概括性不同。
具体人格权的客体都具有独特性,如生命权、健康权的客体分别是生命和健康,而肖像权和名誉权的客体分别是肖像和名誉。
一般人格权的客体是民事主体高度概括的一般人格利益。
③所保护利益的根本性不同。
一般人格权所保护的人格利益是民事主体的根本利益,而具体人格权保护的是民事主体的部分利益。
④权利内容的确定性不同。
一般人格权的内容具有不确定性,而具体人格权的权利内容则具有确定性。
(2)二者的联系
①一般人格权是民事主体享有其他民事权利,包括其他具体人格权的基础。
②一般人格利益是具体人格利益之外的、无法具体化的人格利益,它涵盖了具体人格利益之外民事主体应当享有的所有其他人格利益。
③如果具体人格权能够对民事主体起到保护作用,则适用具体人格权的规定;如遇具体人格权无法起作用的情况,则适用一般人格权的规定。
4.试述人格权与身份权的区别。
答:以人身权的客体是人格利益还是身份关系为标准,人身权分为人格权和身份权。
人格权,是指民事主体依法固有为维护自身独立人格所必备的,以人格利益为客体的权利。
身份权,是指民事主体以特定身份为客体而享有的维护一定社会关系的权利。
二者区别如下:
(1)产生基础不同。
人格权是民事主体依法固有的,是法律对民事主体的社会地位和资格的一种确认,此种确认不考虑自然人的年龄、性别、智力、贫或富,也不论非自然人的经济实力强弱或者规模大小,人格权的取得无须民事主体积极的作为。
而身份权是当一定的法律事实出现民事主体才享有的权利。
如配偶权,只有当民事主体结婚,形成了婚姻关系,双方才享有配偶权。
(2)客体不同。
人格权的客体是人格利益,即民事主体就其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生命、健康、姓名或者名称、名誉、隐私、肖像等所享有的利益的总和。
而身份权的客体是身份,即民事主体在特定的家庭和亲属团体中所享有的地位或者资格。
(3)内容不同。
人格权的内容有一般人格权和具体人格权,具体人格权有生命权、健康权、名誉权、姓名权、肖像权等。
而身份权的内容有亲权、亲属权、配偶权。
(4)权利性质不同。
人格权注重的是人的独立性和尊严受社会保护。
而身份权注重的是人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值得社会保护。
(5)诉讼时效的不同。
我国《民法通则》第136条规定,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为知道或应当知道受到伤害起一年。
其他的人格权和身份权的诉讼时效通常为两年。
但两者都可以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但是要达到一定的精神损害程度。
而且传统上说,民法通则上肖像权的主张要以侵权人用于经济收入,但是已是过时说法。
5.试述身份权的种类。
答:身份权,是指民事主体以特定身份为客体而享有的维护一定社会关系的权利。
民事主体的身份权包括亲权、亲属权、配偶权。
(1)亲权
①亲权是指父母对其未成年子女所行使的权利。
②亲权的基础在于父母与未成年子女这一特定的身份关系。
③亲权的内容,包括:a.对未成年子女进行管教、保护的权利;b.作为未成年子女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未成年子女的民事法律行为;c.管理未成年子女的财产等。
④权利主体为父母双方,且由父母双方共同行使。
父母双方不能行使亲权时,则由监护人行使监护权。
(2)亲属权
①亲属权是指民事主体因血缘、收养等关系产生的特定身份而享有的民事权利。
②亲属权,包括:a.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权利;b.祖父母、外祖父母与孙子女、外孙子女之间的权利;c.兄弟姐妹之间的权利。
(3)配偶权
①配偶权是指在合法有效的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双方基于夫妻身份所互享的民事权利。
②配偶权的内容
a.同居权,即夫妻双方互享请求对方与自己同居的权利,负有与对方同居的义务;
b.忠诚权,即夫妻双方互享请求对方保持对自己忠诚的权利;
c.协助权,即夫妻双方互享请求对方在生活中给予自己帮助、照顾和配合的权利,负有帮助、照顾和配合对方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