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德国表现主义建筑
(常飞M11055108019)
一、何为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既不是时尚也不是运动,而是一种世界观。是艺术家通过作品着重
表现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导致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乃至怪诞处理的一种
思潮,用以发泄内心的苦闷,他们认为主观是唯一真实,否定现实世界的客观性,
反对艺术的目的性。同时它是20世纪初社会文化危机和精神混乱的反映,在社
会动荡的时代表现尤为突出和强烈。主要流行于德国、法国、奥地利、北欧和俄
罗斯的文学艺术流派,后来发展到音乐、电影、建筑、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
二、德国表现主义:
由于社会背景的不同,德国的表现主义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20世纪上半
叶是一个动乱的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几年对德国来说是非常异样的一
段时间。在短命的魏玛共和国初期,他们被凡尔赛合约强加的负债压得喘不过气
来,同时又得保持国内的稳定平衡,这种物质条件的恶劣自然令社会价值观普遍
堕落,国家内部弥漫着忧虑与不安,从而使得德国艺术家狂热地投身表现主义运
动中,较之与法国等国家的表现主义对题材倾注了更强烈的感情。
这一时期的德国表现主义主要有两个集团组成:德累斯顿的“桥”社(北德)
和慕尼黑的“青骑士”俱乐部(南德)。
“桥”社成立于1905
年,它的创始人是凯尔希
纳、黑克尔,尔后参加的
有诺尔德、佩希斯泰因等。
他们描绘自然和城市中变
化多端的世态万相,总带
有一股愁闷的、空虚的、木偶般的神态。“桥”社在风格上的探索,带有强烈的
感情色彩。在形式上起先多采用流畅、松弛、自由、柔和的线条,尔后就逐渐倾
向于紧张、曲折、斜向,最后又变得短促、坚硬。
另外一个表现主义集团“青骑士”,成员有马尔凯、克利等。青骑士集团的
宗旨与“桥”社一致,但表现语言多采用抒情的抽象语言。他们对不可见的内在
精神比对任何可见的外部世界更感兴趣,希望给这种内在精神以一种可见的形和
色,从而把艺术和深刻的精神内容融为一体。主要表现在康定斯基的艺术中。
三、关于建筑的思考
表现主义艺术开始于绘画, 之后,德国建筑界也开始了表现主义风潮。表现
主义不像构成主义和新造型主义那样与建筑关系紧密,但它也同样影响了德国以
及意大利、荷兰、俄国和法国建筑的发展。表现主义建筑是二十世纪初德国表现
主义艺术思潮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同绘画、戏剧等方面一样,也融入了强烈的
思想情感。鉴于社会背景建筑师希望寻找一种新的建筑解决人们不安的心理状态
并提升社会的文化,通过对建筑形式、材质等进行深入思考。例如布鲁诺·陶特
说到:“今天我们有建筑吗?今天我们有建筑师吗?难道我们不是寄生在一个不
懂建筑也不需要建筑师的时代吗?我们不能把对构造物进行润饰就称作建筑学。
在我们的职业中,我们今天不能很有创造性,而仅仅是作为探索者和宣传者,但
是我们不能停止寻找某天它自己会变得明朗起来的东西。怀着谦虚之情,我们知
道我们今日所做的一切只是升起的太阳的第一道光线,准备着新的时代的开
始„„有一天我们会有一个新的世界(Weltanschaung)(如下图),它是符号
化的,而透明的建筑在这个新世界形成,它将区分神圣和世俗,赋予这个世界光
辉。”
鉴于这段时期的迷茫和探索的状态,我们可以从几位建筑师及其作品中体会
其中的建筑特点:
凡·德·费尔德:对德国的表现主义有
很大影响。1898年他移居德国,有两条
原则知道这它的设计和教学活动,第一
条原则是线条的重要性,他主张线条应
反映出它作为部分的那个整体的内部结
构与“气势”,必须由它单独构成建筑
物的装饰风格;第二条原则是艺术家必须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设计出完全创新的艺
术品。这两条原则表明了把费尔德与德国表现主义联系在一起的理由。1914年费
尔德设计科隆的制造联盟展览剧院被门德尔松松视为典范,它体现了费尔德对形
式的绝对控制。
布鲁诺·陶特: 他是当时柏林最主要的建筑师和建筑组织的创建
者之一。最大的特点是选取“玻璃”与“晶体”作为建筑的主题。
陶特在表现主义的活动中, 所作的努力似乎是想把艺术变成一
种新的宗教,在玻璃链中, 他就把这种思想表达得很露骨——改
变宗教本身。陶特坚持他的计划是实践性的因此是能够被实现的,
在1918年年出版的“建筑计划”一文中他说道“建筑是所有塑性艺术天然的领导
者, 并且由此可知在新建筑的引导下, 可以达到艺术的和社会的重生”。他受薛
尔巴特的影响十分明显,薛尔巴特认为,如果建筑用玻璃建造,新的时代就会到
来。他写了一本关于玻璃建筑的书, 在书中, 他写到:“地球的表面将大大改观,
如果建筑全部由玻璃代替砖,那么世界将被珠宝覆盖,它将比一千零一夜中的花
园还更珍贵。在这样的人间天堂人们将不再需要幻想天上的天堂。”他的这些浪
漫想法刺激了陶特发展他的“高山建筑”设想(如下图1)。在他的草图中,满是
建筑的山谷中包括有高高在上的柱廊,以及在瀑布之间的方块形建筑,柱子和屋
顶全是由彩色玻璃制成的, 在夜里像珠宝一样闪着光, 到处是阳台、露台和柱廊
大厅, 甚至在山顶上也如此。根据陶特的信念,“易碎的、反光的、闪闪发光的,
以及各种各样的玻璃会像钢一样坚固、灵活, 又像混凝土一样坚硬„我们自己要
有这种信念, 我们自己就要成为石头、玻璃和钢。”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1914
年在科隆的制造联盟展览会上陶特设计的引人目的玻璃顶建筑以及那一面美丽
的玻璃墙(如图2)。但是由于一发迫于停止。
图1 图2
波埃齐希:他进行设计实践研究时的特点是在
三维方向做主要草图, 然后在软的塑性材料如
粘土和可塑的蜡中脱离出方案, 这样设计的结
果往往是平面紧凑、卷曲, 形成蔓延的变形虫
似的造型印象, 墙的厚度也在变化„他的目的
是进行一种纯粹的创造, 从各种限制中解放出
来, 进行一种自由的形式游戏。, 例如波埃齐希的萨尔茨堡剧院设计,它位于一
个低矮起伏的山上, 地形特点本身给了方案灵感,室内也具有梦幻般的效果。
门德尔松:门德尔松的建筑是内心潜在创造力量的图像表
达。受到康定斯基绘画的影响, 1910年年门德尔松宣布新
的文化时代来临了, 并且补充说这种新时代与通神论所
说的新时代相似,他的代表作主要是爱因斯坦天文台(如
图)。在这座建筑中, 混凝土更像一种塑性材料而不是结
构材料, 创造出了富有纪念性的形式——它更像是一座
雕塑而不是建筑。
从以上三个建筑师及其作品可以大致总结出德国表现主义建筑主要有如下
两个特点:
1.强烈的激情。除了少数“为艺术而艺术”的鼓吹者外,多数表现主义者都
把创作当作表达他们个人的反抗情绪的手段,或者说当作倾泻内心情感的突破
口。
2.再造“世界图像”,抽象的概括,进行更自觉的、更广泛的追求,来表现
某些思想情绪、象征某种时代精神。
至此, 我们大致了解了德国的表现主义建筑师和建筑, 他们的作品散布在
各个地方, 展示着表现主义者的痛苦狂乱和花里胡哨, 但要对此进行与之相称
的评价是十分困难的, 他们的长处正是他们的短处。他们在建筑作品中反映出的
唯心与神秘使他们既被批判又充满了魅力, 他们的作品过了很久又重新被认识
而得到新的发展,我们可以认为这都是对现代主义建筑发展所作的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