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安全性和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通过对我院2006年8月至2009年8月期间的96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通过中医药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后ALT,GGT,TG,TC等各项指标对比,分析中医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
结果:中医药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41%,两者对降低患者的血脂、血清转氨酶均有明显的作用,但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中医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疗法;转氨酶
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增加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习惯、结构的不断变换,脂肪肝尤其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病率逐年上升,最新统计全国发病率约为15%,且其年轻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目前非酒精性脂肪肝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肝病之一,并有肝硬化、肝癌及肝功能衰竭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96例均为我院于2006年8月至2009年8月期间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采用中医药治疗45例为治疗组,其中男33例,女12例,年龄23~73岁(平均42.8岁);高血压病16例,合并糖尿病18例,高脂血症43例,肥胖27例,有慢性病毒性肝炎5例。
对照组41例,其中男31例,女10例,年龄22~75岁(平均41.7岁);高血压病14例,合并糖尿病11例,高脂血症41例,肥胖23例,有慢性病毒性肝炎5例。
1.2诊断标准
符合2003年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标准”。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注:两组有效率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注:与同组治疗前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③P<0.01。
2.3 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组服药初期有轻度便溏5例,未做任何处理自行缓解,余无不适。
3讨论
非酒精性脂肪肝主要由由于饮食不规律,食物肥甘厚腻,情志不遂等造成肝气郁结,肝郁脾虚,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湿成痰最终形成痰湿瘀阻,痹阻肝脉,同时合并血压升高、肥胖以及代谢异常导致气血亏虚,肝失调养,肾精亏耗导致肝肾阴虚。
本病虽病位在肝,但与脾肾等脏腑有紧密联系,故应从肝论治,采用滋补肝肾、健脾疏肝、化痰活血法等法治疗。
作者临床治疗中常用的中医疗法有益肝降脂方、健脾化痰祛脂汤等,药方中的主要成分茵陈能偶有效组织胆固醇在肝内沉积,降低肝内游离脂肪的沉积,改善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分泌,从而阻止脂肪肝、肝硬化的发生发展。
另一重要成分柴胡有保护肝细胞膜,提高细胞膜磷脂含量,使肝细胞内蓄积的糖原以及核糖核酸含量恢复或接近正常作用。
作者应用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45例,总有效率为88.89%,肝功能指标和血脂水平等均得到较明显的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研究表明:中医药可以有效降低血脂水平和肝功能指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肝脏B 超声像图,且无明显副作用,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姚光弼.临床肝脏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范建高.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02(22).
[3]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标准.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
[4]余心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病理[J].胃肠医学,2003(8).
[5]杨钦河,凌家生等.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药防治思路与对策[J].中医杂志,2007(8).
[6]王亚平,要全保,张志银等.益肝降脂方治疗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肝64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