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来西亚的多民族政治的发展摘要: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主要由马来人、华人、印度人三大种族构成,他们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47%、 34%、 9%【郭继光: 《发展过程中的利益协调———印尼与马来西亚的比较分析》 , 《东南亚研究》 , 2000年第5/6期, 第88页。
】他们在宗教信仰、经济水平、价值观念上都存在较大差距。
因此马来西亚的民族政治发展模式与一般的民族政治发展模式有所不同,经过了多年实践和富有特色的名族政治发展以后,马来西亚逐渐成为了一个多民族融合国家,本文试根据其具体实行的多民族政策,以及其民族政治发展所提供的经验和启示等方面,来浅谈马来西亚实行多民族政治的发展过程。
关键字:马来西亚,民族,民族融合,民族政治马来西亚在历史上是一个典型的种族分裂社会, 种族分工存在很大差异, 形成了非马来人经济实力远远超过马来人、而马来人在政治上却享有各种特权的现象。
由于这种政治、经济的不平衡, 种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时有发生。
因此, 马来西亚历届政府都一直致力于纠正马来人与非马来人之间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不平衡, 力求消除种族冲突的根源, 实现种族融合, 从而建立一个和谐的马来西亚。
一、马来西亚民族问题的由来马来西亚种族分裂状态的形成是从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开始的。
随着马来西亚殖民地的开发, 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中国、印度和斯里兰卡的移民迅速涌向马来西亚。
面对庞大的外来移民, 英国殖民政府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不但没有采取任何合理的管理措施, 使华人、印度人等外来移民融入当地社会, 反而从自己的殖民利益出发, 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 在移民与马来人之间不断地挑拨离间, 制造磨擦、挑起矛盾, 不给予移民应有的政治权力,只有具有各土邦国民身份的马来人才能在政府部门工作, 以此来讨好本地居民, 显示马来人特殊的政治地位。
与此同时, 英国殖民政府还制订了《马来人保留地法》 , 将马来人固定在土地上。
所以华人和印度人的经济地位较好, 尤其是华人的经济水平远远超过当地马来人, 而马来人经济状况在各种族中是最差的。
由于职业分工不同, 形成了带有种族特征的人口分布状况: 华人主要居住于城市化的西部各州, 马来人主要居住于北部和东部的农村各州。
这样, 在英国殖民政府的精心策划下, 马来亚呈现出“一个国家、三种社会” (马来人社会、华人社会、印度人社会)的现象。
马来人、华人、印度人三大种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这就使得经济与种族特征、阶级与种族特征高度同构, 使马来西亚成为一个典型的种族分裂社会, 种族间的联系和交往极少, 人为地阻碍了各民族的自然融合过程, 给马来西亚的民族政治文明建设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马来西亚民族政治发展的路径选择马来西亚历届政府都致力于消除种族冲突的根源, 力求建立一个相对和谐的多元种族社会。
经过长期的探索, 马来西亚逐步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民族融合道路。
其具体措施如下:(一)以政府主导为主, 打破原有不合理的种族分工。
要建立一个相对和谐的多元种族社会, 就必须走各种族融合之路。
在历史和现实中,民族和谐融合模式往往是民族在相互交往过程中, 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民族会放弃自己原有的生活习惯, 自觉或不自觉地向文化发展相对先进的民族学习, 逐渐形成以“先进”民族的文化为主、“滞后”民族的文化为辅的共同体文化, 这是一种落后文化向先进文化学习的自然过程, 也是民族融合的一般规律。
马来西亚的国情决定了其民族融合过程不可能按一般规律进行, 只能走一条特殊的道路。
这种特殊性表现在: 由于历史的原因, 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马来人在政治上占据主导地位, 而文化发展相对先进的华人在政治上却处于劣势地位, 政治上居于主导地位的马来人想以马来文化同化相对先进的华人文化, 这自然遭到了马来西亚华人的强烈反对。
这样, 在马来西亚, 民族的自然融合道路走不通、也不现实。
马来西亚的民族融合注定要走特殊的道路, 这种特殊道路的特色就是: 以强有力的政治引导为基本前提、以快速发展经济为主要手段、以实现国家工业化来调动各族积极性为主要途径、以打破原有不合理的种族分工为基本目标、以造就包含各种族的新生中产阶级为融合标志、以各种族相互妥协与合作为必要条件。
(二)施行新经济政策:马来西亚的新经济政策是一个典型的“原住民优先”的政策。
在实施过程中,新经济政策包括如下几方面。
首先,限制非马来人经济的发展。
1975年5月,马来西亚国会通过政府制订的“工业协调法令”,确立制造业的“申请准字制”,授予工贸部长定夺大权。
其次,为提高马来人就业率和管理水平,政府拨款建立大量国营机构。
此类机构分为两类,一类直接从事生产活动,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如联邦发展公司、联邦工农业发展局、城市发展局等。
另一类属于金融服务性质,依靠国家实力收购民间公司股权再转让给马来人,或为马来企业提供银行信贷,扶植马来资本。
如国营投资控股公司、土著银行等。
当地大部分华人私人银行陆续被置于政府银行控制之下,华人无权向负责贷款的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无权购买土地产权。
对于4万马元以上的建筑工程,华人无权承建。
【陈君周济申王岑会:《多民族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路径选择———浅析1970~ 1990年马来西亚新经济政策》】政府甚至重组华资公司股份。
再次,在政治上削弱华人地位和影响。
大学录取新生时在马来人优先的基础上再择优录取,限制非马来人子弟(主要是华人)入学率;在教学以及升学考试中均使用马来语作为媒介,并将马来语取代英语作为大学升学资格考试科目。
同时,不给予中小学华文学校财政拨款,拒绝华人开办独立大学。
综上所述, 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实施的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是:通过政府的直接经济干预,最终消除贫困,纠正民族间的经济悬殊,实现社会财富的均衡占有和分配,建立一个公正的社会。
其最重要目标是“通过两条相互交叉的战略促进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郭继光: 《发展过程中的利益协调———印尼与马来西亚的比较分析》 , 《东南亚研究》 , 2000年]。
从1970年实行新经济政策开始,马来西亚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新经济政策在发展经济、减少贫困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三)民族建构的文化政策与实践当新兴的马来西亚诞生时,它首先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寻找国民团结的基础,把分散的马来西亚社会整合在一起,通过促进三大族群的融合,让生活在这片在地理上并不紧密相连的土地上的人民产生休戚与共的一体感,这就是建国至今马来西亚民族建构面临的问题。
1 9 7 1年 8月 1 6日到 2 O日,国家文化大会在马来西亚大学召开,大会确立以下三大原则作为马来西亚的国家文化政策:1 .马来西亚的国家文化必须以本地区原住民的文化为核心。
2 .其他适合及恰当的文化元素可被接受为国家文化的元素,但是必须符合第一及第三项的概念才会被考虑。
3 .回教为塑造国家文化的重要原素。
【陈君周济申王岑会:《多民族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路径选择———浅析1970~ 1990年马来西亚新经济政策》】上述原则成为国家文化政策的主要内涵后,七八十年代马来西亚的官方文化活动都受到了马来文化的宰制。
其实“一种语文,一种文化,一种民族”这种思想早在建国时期就开始酝酿了。
马来文化民族主义者在建国前夕就曾要求选择用马来语作为教学媒介语来建立整个国家教育制度,借此来整合整个马来西亚社会。
在马来文化民族主义的影响下,联盟政府在制宪时期,也选择了由统一语文的方式来为此多元种族国家铸造共同的国家意识。
【] 杨建成.马来西亚华人的困境——西马来西亚华巫政治关系之探讨: 1 9 5 7 —1 9 7 8.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 9 8 2】1 9 5 6年的拉萨报告书最早提出了以马来语作为教学媒介语来建立整个国家教育制度。
拉萨报告书认为:“本邦教育政策之最后目标,必须集中各族儿童在一个国家教育制度下,而在此制度之下,本邦国语成为教学媒介语。
【莫顺生.马来西亚教育史: 1 4 0 0—1 9 9 9 .吉隆坡:马来西亚华校教师总会, 2 0 0 0 】到 20世纪 80年代初期,马来西亚以国语为教学媒介语的教育制度基本建立了起来。
上述的政策和实践都使马来西亚的民族建构染上了“马来人的马来西亚”的浓厚色彩,同时这些政策和实践也有助于马来文化强势地位的形成。
三、马来西亚多民族政治的成就与启示(一)强有力的政治领导是民族走向融合的基本前提。
马来西亚民族的构成特点决定了在马来西亚民族融合过程中政治领导起着重要的作用。
巫统不负重托, 起到了这样的领导作用。
巫统强有力的政治领导,使国家的各项政策能够得到全面贯彻, 强有力的政治领导为民族融合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经济快速发展是民族走向融合的关键。
政治倾斜政策不是现代民主国家之所为, 因为它与现代民主格格不入。
如果只是进行简单的社会财富的再分配, 或者进行一场古代农民革命式的“劫富济贫”运动, 非但解决不了民族矛盾, 只会使民族矛盾越来越尖锐, 造成社会动荡与分裂。
要想最终消除贫困, 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共同繁荣和民族融合, 根本出路在于发展国内经济, 加速现代化建设。
马来西亚政府从长期的实践过程中, 逐步认识到这个深刻道理。
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 连续制订出能迅速将国家导向现代化的经济政策, 这对促进马来西亚民族的团结与融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三)多元文化的共存和交流是现代国家民族走向融合的基本特征。
在马来西亚存在着多种族的文化, 因为各种族文化都有自己的优劣, 需要相互吸取对方的长处, 各种族之间的文化只能是互相交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而不应互相排斥、唯我独尊。
【徐罗卿:《马来西亚民族政治发展的经验与启示》】在世界各民族频繁交往的今天, 在国际互联网广泛建立的时代, 多元文化共同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所以, 他们能够采取开放的文化教育政策, 允许多元文化共存, 并努力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
总之,民族是组成现代国家的基础, 无论是在单一民族的国家中, 还是在多民族的国家中, 只要存在国家, 民族就是普遍的表现形式。
而且, 民族与政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深深地影响着国家和世界的政治发展。
所以, 如何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与发展是世界民族政治问题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 这已成为基本的共识。
而马来西亚政府在几十年的实践中终于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国情的促进民族团结与民族融合的成功经验, 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参考文献:1、王子昌. 政治领导与马来西亚国族“打造”世界民族, 2004 (1) : 4312、杨建成.马来西亚华人的困境——西马来西亚华巫政治关系之探讨: 1 9 5 7 —1 9 7 8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 9 8 2 .3、郭继光: 《发展过程中的利益协调———印尼与马来西亚的比较分析》 , 《东南亚研究》 , 2000年4、李一平: 《试论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的民族关系》 , 《世界历史》 , 2003年5、陈君周济申王岑会:《多民族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路径选择———浅析1970~1990年马来西亚新经济政策》来自:百度文库6、徐罗卿:《马来西亚民族政治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广西师范大学)7、何国忠.马来西亚华人:身份认同、文化与族群政治[ M].吉隆坡:华社研究中心, 2 0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