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Q正传》解读鲁迅的教育思想
鲁迅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也是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主张
体现了当今的素质教育理念,许多论述是非常深刻的。认真学习和研究鲁迅的教
育思想,对我们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
展的优秀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鲁迅大量的文学作品中,塑造了形形色色
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无不体现着那个社会的特征,对于现代教育,也同样有着重
要的影响。下面,就《阿Q正传》一文,我们来看鲁迅的教育思想。
我向来对众口一词的所谓的“《阿Q正传》揭露了国民的劣根性”一说不敢
苟同,国民有劣根,这是勿庸质疑的,就是在现代社会,各个国家和地区也会有各种
各样的“劣根性”:朝鲜人的保守、法国人的懒散,美国人的强势,等等。如果说阿Q
这类国民有“劣根性”,那就仿佛在说,中国人天生就是这样“劣”的。我以为,鲁迅并
不是在说中国人具有天生的某种“劣根性”——如果真是那样,那鲁迅简直是在为
行为恶劣的国人开脱:他们本性即“劣”,顽固不化,就好比说:猫天生是抓老鼠的;黄
鼠狼天生是吃鸡的;猛兽天生是咬人的,这都不是他们的错。
在《阿Q正传》里,鲁迅并没有以旁观者的角度指出阿Q的行为哪里对哪里
错,他只是平直地描述阿Q的行为和内心,把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人摆在读者面前。
通过阿Q的形象,人们应当反思的,不应当是什么“劣根性”,而应当反思造成这种
扭曲人格的根源——教育。阿Q的人格,是后天形成的,而不是什么先天的“劣根
性”。若说劣根,的确存在,但“劣”的根源,在于教育,在于传统中的那些杀人于无形
的糟粕。国民因为缺乏正确的教育,而使得一个时代多了许许多多的“阿Q”。
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向读者展现了一位因循守旧、盲目自大、畏强
凌弱、自轻自贱和用精神胜利法麻醉自己的人物形象。在这个人物身上,折射出
鲁迅先生的教育思想,可归纳为质疑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自我评价这四
个方面。笔者就《阿Q正传》来探究鲁迅的教育思想。
一、质疑精神
阿Q是个受压迫的农民。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无名无姓。有个姓氏却
被赵太爷剥夺了。只能靠打短工为生活。——“别人舂米,他便舂米;别人插秧,他
便插秧。”在此看来,他是一个因循守旧的人。他的麻木和不觉悟,正是因循守旧,
长期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结果。
因此,从鲁迅塑造的因循守旧的阿Q身上,我们得知,鲁迅要国民知道,因循守
旧只能是挨打的下场。鲁迅是学医出身,而后从文。作为一个医生,如果只按照医
书上所说,为病人开方医治,一般的小病当然可以。但个体也有个体的差别,应该根
据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判断。也就是要有质疑精神。
在现代教育中,质疑精神同样重要。古人曾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
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能力,合乎学生发展
的要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
源头。前人的研究成果固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但毕竟那是别人的思
想。每个人对于每个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如果只是一味地按照别人的说法去做:
教师按照同一种模式上课,学生按照同一种方法解题,那还有什么进步可言?因此,
在教学中,要激发、引导学生会质疑,养成质疑习惯,使学生独立思考,逐步培养学生
的质疑精神,进而转化为一种能力。
二、批判精神
既然怀疑了,就要敢于批判。很多人说鲁迅多疑,鲁迅自己也并不否认,而且认
为多疑没什么不好,疑来疑去却不做结论那才糟糕。勿庸置疑,鲁迅是一个敢于批
判的人。鲁迅说中医不科学,是希望改变中国人对中医的迷信,更多接受现代医学。
鲁迅为什么反感京戏?因为他认为京剧在民间的时候还比较活泼,一旦被雅人、阔
人供养起来就变质了,文艺应该与民间大众建立血肉联系。鲁迅写作这部小说的
目的,就是要揭露“国民的劣根性”, 虽然我前面说过我向来对众口一词的所谓的
“《阿Q正传》揭露了国民的劣根性”一说不敢苟同,但鲁迅对阿Q性格的揭露,
对整个社会有了清醒的认识之后,就是在对整个旧社会进行批判,对整个旧的意识
形态的批判。
同样的,体现在教育中,鲁迅就是在教导我们:在具备质疑精神的同时要敢于
批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批判精神,对前人的教学方法要敢于批判;学生在学习过
程中有了疑问,更应该具有批判精神,主动学习,而不是人云亦云。
三、自我评价
在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身上,我们最多看到的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和“自轻
自贱”。这正说明了阿Q是一个没有真正认识自我价值的人。教育家桑德(Sand,O.)
提出要“从单纯的教师评价改变为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库克(W,Cook)则明确表示,
最有效的评价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其次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因此,在现代教
育中,自我评价尤为重要。
学生的自我评价是指学生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 对自己的学习作出分析和
判断,并对自身的学习进行自我调节的活动。学习的自我评价实质上是学习主体
对自己的学习意识和行为的反思和调控。
自我评价又可以是直接的自我评价,即指学生通过自我参照和自我反思所进
行的评价。从学生的发展过程来看,学生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是依据自己的个性特征或以往的成绩,把“故我”作为一个
重要的参照,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和反思的;同时,又将外在的评价(他人评价)和
自我评价相结合,形成自我判断,获得自我评价的结果。
也可以是间接的自我评价,是指学生通过参照他人的评价或通过与同伴的对
照与比较进行的自我评价。他人的评价是自我评价的重要参照和依据,是自我评
价的一个“支架”,也是自我评价的一个重要的方面。由于学生个体的认识和体验
尚不完善,因此,只依据学生自己的标准进行评价也是不全面和不科学的,有必要
进一步参照他人的评价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
无论是哪种自我评价,学生只有正确评价自己,才会更好地认识自己,在学习
中获取信心,不断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综上所述,从《阿Q正传》中,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当代教育的忧虑;而对于现代
教育,鲁迅先生的教育思想的意义更为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