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0月Oct.2004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TIANJIN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第6卷第4期Vol.6 No.4
阅读视野与诗词评赏叶嘉莹(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天津300071)
摘 要:西方学者伽达默尔及姚斯曾提出过文学阐释中的“阅读视野”问题,这对中国古典诗词阅读与评赏亦有启发。赏析古典诗词作品,首先要在结合个人视野和历史视野的“合成视野”下,对它有正确无误的理解;然后还需在理论的视野下,对它进行理性的研究与反思;而与此同时,一个集历代对此作品评赏之大成的历史性视野也必不可少。另外,对于每个人来说,阅读视野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自己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和进化的。关键词:阅读视野;合成视野;衍义;期待视野;历史性的阅读;潜能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4339(2004)0420289205
HorizonsofReadingandAppreciationofPoetryYEJia2yingΞ(InstituteofChineseClassicalCulturalStudies,NankaiUniversity,Tianjin300071,China)
Abstract:Westernscholars,forinstance,HansRobertJaussandHansGeorgGadamer,mentionedtheissueson“thehori2zonsofreading”inthehermeneuticsofliterature.Theconceptof“thehorizonsofreading”enlightensthestudyandappreci2ationofChineseClassicalpoetry.Toappreciateapieceofclassicpoetry,firstofall,oneneedstocombinetheindividual′s“personalunhistorical”horizonsand“thehistoricalhorizons”.By“fusingofhorizons”onemayreachanaccurateandfault2lesscomprehensionoftheparticularpieceofpoetry.Furthermore,itisnecessarytotakearationalprocesstostudyandre2flectonthepieceofpoetrywithinatheoreticalhorizon.Inthemeantime,knowledgeofthecollectedhistoricalcritiquesonthepieceofpoetryisindispensable.Besides,foreachindividual,thepersonalunhistoricalhorizonsofreadingmaynotre2mainthesame;thehorizonsmayvary,expandandbeimprovedalongwiththeindividual′sowndevelopmentandadvance2mentinknowledgeandinstudy.Keywords:horizonsofreading;fusingofhorizons;significance;horizonofexpectation;historicalreading;potentialeffect
“阅读视野”(horizonsofreading)这个词,是德国接受美学家姚斯(HansRobertJauss)在他的《关于接受美学》(TowardanAestheticofReception)一书中提出来的。不过,最早讨论“视野”问题的还不是姚斯,而是姚斯的老师、德国阐释学家伽达默尔(Hans2GeorgGadamer)。伽达默尔在他的《真理与方法》(TruthandMethods)一书中提出过“诠释环境”(hermeneuticsituation)中的“视野”问题,他用了一个词叫作“合成视野”(fusingofhorizons)。伽达默尔认为,诠释环境中最重要的就是“视野”的观念,而这个“视野”应该是包括了“个人视野”(personalunhistorical)和“历史视野”(historicalhorizons)的一个合成的视野[1]。 “个人视野”是读者自己阅读和写作的背景环境。比如,你的思想倾向、生活经验、身世经历、生长环境、文化修养、直觉感受能力,甚至你的语言文字使用习惯。在阅读一篇作品的时候,每个读者的“诠释环境”都有所不同,每个人都是带着自己的许多个人背景去阅读的,因此,每个人都可以产生与别人不同的诠释。举个例子来说,比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南唐中主的“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那是由于王国
Ξ收稿日期:2004202201.
作者简介:叶嘉莹(1924— ),女,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维熟悉屈原的《离骚》,如果没有王国维那样的阅读背景,谁会从“菡萏香消”联想到“美人迟暮”呢? “历史视野”是作者当初创作时所处的环境,理论术语叫做“语境”。读者必须对作者那个历史的“语境”有所了解,才能对作品做出比较正确的诠释。如陶渊明《饮酒诗》中的“栖栖失群鸟”那一首,从表面上看只是写一只鸟,但如果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和他所处的晋宋之间那个黑暗的时代,就会知道他不是在写鸟,而是在写他自己在人生中的选择。 正是由于一个人的“合成视野”中包含许多属于个人的东西,所以诠释者对一篇作品所做出的诠释其实往往并非作者的原意,而只是经由诠释者的解说而产生的一种“衍义”(significance)。尽管诠释者在分析和解释作品时尽一切努力想要泯灭自我而进入过去的文化时空,但他很难真正做到纯然的客观,诠释者的诠释总是在绕了一个圈子之后又回到自己本身。西方诠释学家把这种现象叫作“诠释循环”(hemeneuticcircle)①,中国传统诗学常说的所谓“诗无达诂”,其实也包含有这种意思。 然而,“诗无达诂”,并不是说阐释者对一首诗就可以毫无根据地随便去联想和发挥。一个阐释者对一篇作品阐释的准确程度,往往与他阅读视野的层次成正比。因此,有必要结合西方学者关于阅读视野的理论,对传统文化中古典诗词的阐释评赏问题做一个观照与反思。 伽达默尔的“合成视野”是从理解与诠释中普遍情况的角度来说的,而姚斯在他的《关于接受美学》一书中,则针对文本分析中一些极难区分的感受与思维的过程,进一步把阅读视野分成了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美感的感知性的阅读(aestheti2callypercepuareading);第二个层次是反思的说明性的阅读(retrospectivellyinterpretivereading);第三个层次是历史性的阅读(historicalreading)[2]。姚斯的阅读视野三层次是从个人阅读中更为具体更为深入的问题出发来立论的,他曾结合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一首诗来阐述他的这三个层次[3]。尽管由于中外文化传统不同,不宜对西方理论生搬硬套,但伽达默尔和姚斯关于阅读视野的理论对正确掌握阅读评赏古典诗词的方法也很有启发。笔者过去在自己的一篇题为《论纳兰性德词》的论文中,曾借用姚斯的阅读视野三层次的理论来说明自己对纳兰词的三个不同阶段的体认[4]。今天,打算从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及反思的角度来进一步说明阅读视野在诗词评赏中的重要性。 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桂管观察使郑亚幕府为判官时曾写过一首题为《北楼》的诗。 春物岂相干,人生只强欢。花犹曾敛夕,酒竟不知寒。异域东风湿,中华上象宽。此楼堪北望,轻命倚危栏。 李商隐的故乡在河南,现在他来到南方的桂林,
当春天来了的时候,他觉得南方的四季没有北方那么鲜明———笔者有一年到新加坡去教书,也有这种感觉:那里全年的温度都差不多,窗外的花草树木春夏秋冬四季永远不变———古人说,“悲落叶于劲秋,
喜柔条于芳春”,可是李商隐现在找不到芳春到来的那种感觉,所以是“春物岂相干,人生只强欢”。那么他怎样勉强寻找一点乐事呢?问题就出现在后边那两句,“花犹曾敛夕,酒竟不知寒”。有一位西方很有名的汉学家刘若愚(JamesLiu)先生是这样翻译“酒竟不知寒”的:“Thewineiscoldbutlhavenot
evennoticedit.”———我竟然没有注意到酒是冷的。他把这个“寒”说成是酒的寒,当然是不对的。因此,
他的书出版之后,就有一位李祁教授写了一篇评论文章指出他的这个错误。李祁教授说,“寒”不是指酒,因为中国人习惯上说“冷酒”或“酒冷”,而不说“寒酒”或“酒寒”。所以,“酒竟不知寒”的“寒”,不是酒的寒而是气候的寒,是“AlthoughIhavefin2ishedthewine,Idonotfeelcold.”———虽然我喝完了这酒,但是我没有感觉到寒冷。“酒竟”,就是“酒喝完了”。李教授对刘先生翻译的批评是对的,但他所作的这个翻译对不对呢?
笔者以为,他们两位先生的翻译都值得讨论。因为李商隐写这首诗的时候所要传达的那种感受的重点在诗的前两句已经说明了,是“春物岂相干,人生只强欢”。后边他还说,“异域东风湿,中华上象宽”———桂林是异域不是我的故乡,春天气候是很潮湿的,回想北方到了春天那真是气象万千,所以我怀念我的故乡,因此,就“此楼堪北望,轻命倚危栏”。北方春天的到来,由寒冷到解冻,由雪云到春云,一天有一天的变化,一天有一天的消息。笔者在新加坡讲学讲到中国古诗词伤春悲秋的感情,同学觉得很难理解,因为在新加坡四季都一样,有什么可怀念可悲伤的?中国南方桂林的气候也是一样。但李商隐说,我要饮酒赏花,勉强地找寻一点欢乐,我要在这不变化中找到一点变化,找到一点家乡的感觉。李商隐在桂林的诗里写过朱槿花,朱槿花是大朵的
・092・ 天 津 大 学 学 报 (社会科学版)200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