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安全用药指南
莓果实色泽艳丽、柔软多汁、酸甜可口、香味浓郁、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近年来,通过扩大设施栽培、推广优良品种、加强品牌营销等举措,促进草莓产业快速发展。
东港市草莓设施栽培草莓达十万余亩,产量10多万吨,产值10亿元以上。
草莓主要产区椅圈、黄土坎、龙王庙、马家店、合隆、孤山、小甸子、新农等乡镇。
草莓产业已成为高效特色主导产业之一,东港市已经把草莓产业作为农民致富和农村发展的主要依靠。
东港市草莓主要以大棚种植为主,大棚是一个封闭或半封闭的生态系统,环境相对稳定,温湿度高,易于病虫发生。
草莓病虫害主要有白粉病、灰霉病、炭疽病、枯萎病、叶斑病、病毒病、斜纹夜蛾、叶螨、蚜虫、蓟马、地老虎、软体
动物等。
其中影响草莓质量和产量的病虫害主要有灰霉病白粉病等病害和蓟马、蚜虫、叶螨等害虫。
草莓生产中使用的农药有57种:
杀菌剂33种:吡唑醚菌酯、多抗霉素、腈菌唑、醚菌酯、咪鲜胺、嘧霉胺、腐霉利、多菌灵、代森锰锌、异菌脲、百菌清、代森联、烯酰吗啉、氟硅唑、棉隆、氯化苦、甲霜灵、烯酰吗啉、啶酰菌胺、苯醚甲环唑、氟唑菌酰胺、戊唑醇、烯唑醇、嘧菌酯、粉唑醇、四氟醚唑、氟菌唑、枯草芽孢杆菌、蛇床子素、矿物油、乙嘧酚、甲基托布津、嘧菌环胺等。
杀虫剂16种:
茚虫威、哒螨灵、阿维菌素、联苯肼酯、啶虫脒、吡虫啉、毒死蜱、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敌敌畏、苦参碱、克百威、螺螨酯、噻螨酮、炔螨特、乙螨唑、烯啶虫胺等。
除草剂3种:
丁草胺、精喹禾灵、莠去津等(主要用于练苗)。
植物生长调节剂6 种:噻苯隆、赤霉素、多效唑、复硝酚钠、吲哚乙酸、芸苔素内酯等。
而目前我国登记在草莓上的农药共15个有效成分,其中防治白粉病的药剂有唑醚•氟酰胺、粉唑醇、四氟醚唑、醚菌•啶酰菌、醚菌酯、氟菌唑、枯草芽孢杆菌等9个,防治灰霉病有唑醚•氟酰胺、枯草芽孢杆菌、啶酰菌胺、克菌丹、唑醚•啶酰菌等5个,其他还有芸苔素内酯调节植株生
长,苦参碱防治蚜虫,棉隆防治线虫,氯化苦防治黄萎病,藜芦碱防治叶螨。
近年来,草莓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
如台州黄岩11家草莓种植户的草莓检出农药残留超标,被处以行政处罚。
本人在走访草莓大硼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农民所选用的农药都不是证规登记的合格农药,大部份没有标注用效成份,名子五花八门,什么“一干二净”,什么“一扫光”等诸于此类。
为解决草莓中农药乱用问题,下图是一个农业部审定标准农药包装,这是正规合格的农药产品,详见下图以规范农药合理使用,提升草莓质量安全水平,促进草莓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现就草莓用药提出自己的看法与意见,希望对农民朋友和农药经销商有所帮助。
农药选用原则:
遵循“生产必需、防治有效、安全为先、风险最小”
原则,按照以下要求筛选可允许使用品种。
1、防治效果明显
针对主要防治对象,根据田间药效试验、资料查询和实地调查情况,选择防治效果好的农药,避免因防治效果差而导致的乱用和滥用现象。
2、农药毒性低
按照GB 20813-2006《农药产品标签通则》规定,主要选择了在标签上标注为微毒或低毒的农药。
确有需要时,可包括少量中毒农药。
剧毒和高毒农药全部排除在允许使用的农药清单之外。
3、健康风险低
采用NY/T 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中农药推荐的原则与依据,根据国内人群的膳食暴露风险评估结果推荐,一般要求国家估计每日摄入量(NEDI)在每日允许摄入量(ADI)的20%以内。
由于苗期所施用的农药距离收获期有很长的间隔期,故筛选苗期病害叶斑病和炭疽病防治药剂时范围放宽到30%以内。
目前国际上认可的农药ADI值通常是基于种间差异和个体间差异各10倍的安全系数(共100倍)得到的,而美国《食品质量保护法(FQPA)》要求在此基础上再赋予最大10倍的安全系数(FQPA系数),用于保护婴幼儿,除非有可靠、充分的数据证明对婴幼儿不产生危害或危害可忽略不计。
国家估计每日摄入量(NEDI)在
ADI的20%以内意味着评估的安全系数提高了5倍。
本标准推荐的农药基本在NY/T393 《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范围内,只有个别农药没有涵盖。
4、已登记农药
优先考虑在我国登记用于草莓或相近作物上已登记的农药品种,如果没有在草莓上或者其他作物上登记,而病虫害发生需要的,选择在美国或欧盟等国家或地区登记使用,或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已根据农药残留联席会议(JMPR)评估制定了农药最高残留限量(MRL)标准的农药;少数国内自主开发,经系统评估和长期使用风险很低的农药不受此条限制。
5、具有农药残留限量值
对GB 276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有残留限量标准的农药,尤其是限量值高的农药优先选择,其次选择CAC有残留限量标准的农药,最后选择日本有残留限量标准的农药。
6、避免多残留
优先选择单剂产品进行防治,以免出现多残留现象和复配剂重复用药问题。
不同生长季节交替轮换选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品种,进一步降低病虫抗药性、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风险。
根据草莓生产上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情况,共选择土传病害、叶斑病、炭疽病、白粉病、灰霉病、蚜虫、蓟马和叶螨等8 种病虫害进行安全用药指导。
按照上述农药选用原则,选出可使用农药20个,其中我国草莓登记农药有12个。
针对尚未在我国草莓中登记的农药,经过生产调查、田间试验、残留检测、风险评估等,可以在草莓生产上试用的8个农药品种和使用方法。
见下表:
具体的可见后面的详细说明
防治病害选药及用药量:
1.98%微粒剂棉隆,用药量30-40g/m2,每生长季节最多使用次数1次,安全间隔期60天。
使用时期及方法:土壤处理。
2.叶斑病:
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用药量700倍液,每生长季节最多使用次数3次,安全间隔期7天。
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用药量为1500-1800倍液,每生长季节最多使用次数3,安全间隔期5天。
这三种药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雾使用。
3.炭疽病:
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用药量为2500-3000倍液,每生长季节最多使用次数3次,安全间隔期10天。
250 g/L嘧菌酯悬浮剂,用药量为1200 倍液,每生长季节最多使用次数3次、安全间隔期7天。
13%烯酰•米鲜胺悬浮剂,用药量为1200 倍液,每生长季节最多使用次数3次、安全间隔期7天。
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交替喷雾使用。
4.白粉病:
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用药量为3000-5000 倍液,每生长季节最多使用次数3次,安全间隔期3天。
1000 亿芽孢/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用药量为300-600 g/hm2(每生长季节最多使用次数3次、安全间隔期-天。
12.5%四氟醚唑水乳剂,用药量315-405 mL/hm2,每生长季节最多使用次数2次,安全间隔期5天。
12.5%粉唑醇悬浮剂,用药量为450-900 g/hm2,每生长季节最多使用次数4次、安全间隔期50天。
300 g/L醚菌•啶酰菌悬浮剂,用药量为375-750 mL/hm2,每生长季节最多使用次数3次,安全间隔期7天。
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用药量为150-300 mL/hm2,每生长季节最多使用次数3次,安全间隔期7天。
在草莓发病初期或开花前,喷雾使用。
5.灰霉病:
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用药量为150-300 mL/hm2,每生长季节最多使用次数3次、安全间隔期7天。
1000亿孢子/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用药量为600-900 g/hm2,每生长季节最多使用次数3次、安全间隔期-天。
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用药量为450-675 g/hm2,每生长季节最多使用次数3次,安全间隔期3天。
80%克菌丹水分散粒剂,用药量为600-1000 倍液,每生长季节最多使用次数3次,安全间隔期3天。
38%唑醚•啶酰菌水分散粒剂,用药量为600-900 g/hm2,每生长季节最多使用次数3次,安全间隔期5天。
以预防为主,用药最佳时期在草莓花序现蕾期,喷雾使用。
6.蚜虫:
1.5%苦参碱可溶液剂,用药量为600-690 g/hm2,每生长季节最多使用次数1次,安全间隔期10天。
20%啶虫脒可溶液剂,用药量为3000倍液,每生长季节最多使用次数3次,安全间隔期7天。
在蚜虫发生初期,喷雾使用。
7.叶螨:
0.5%藜芦碱可溶液剂,用药量为1800-2100 g/hm2,每生长季节最多使用次数1次、安全间隔期10天。
43%联苯肼酯悬浮剂,用药量为1800-2000倍液,每生长季节最多使用次数2次,安全间隔期5天)
5%噻螨酮水乳剂,用药量为1500-2000倍液,每生长季节最多使用次数1次,安全间隔期7天。
用藜芦碱应在低龄幼虫期或卵孵化盛期,喷雾使用。
用联苯肼酯在发生初期,喷雾使用。
用噻螨酮在盖棚前叶螨发生期使用,喷雾使用。
蓟马
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用药量为2000 倍液,每生长季节最多使用次数3次,安全间隔期5天。
在发生初期,喷雾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