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宏观经济学第14章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学第14章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14.2固定汇率制下 宏观经济政策的调节机制及其效果
•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一国的国际收支如果发生 了顺差或者逆差,从而出现汇率趋于上升或者 下降的压力时,为维持汇率的固定水平,政府 必须通过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这就 会使本国的货币供给发生变动,从而影响已经 使用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
14.2.1固定汇率制度下 资本完全流动时的政策效应
14.3浮动汇率制下宏观 经济政策的调节机制及其效果
• 在完全浮动汇率制下,汇率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决定,政府不需要 为维持汇率的稳定而采取干预政策。这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的政策效果将与前面的情况有所不同。 • 14.3.1浮动汇率制下资本完全流动时的政策效果
• 1.货币政策的效果
• IS、LM和BP三条曲线的最初均衡点为A。当政府采取扩张性货 币政策时,LM曲线向右移动到LM',国民收入暂时提高到y1,利 率暂时下降到r1。由于资本具有完全的流动性,所以,利率的下 降使得资本流出增加。与此同时,收入的增加也会使进口增加、 净出口减少。这两方面都会使经济产生国际收支逆差。在浮动汇 率制下,本国货币趋于贬值。本币贬值使IS曲线移动到IS '位置, 和LM、BP两条曲线共同相交于C点,达到新的均衡。
• 同样的机制也可以说明,中央银行实行任何紧缩 货币的政策都将导致大规模的国际收支盈余。这倾 向于引起货币升值,并迫使中央银行进行干预以维 持汇率稳定。中央银行的干预会引起本国货币量增 加。结果,最初实行的货币紧缩政策的效应就被抵 消了。 • 由此可见,在固定汇率制下,当资本完全流动 时,采用货币政策调节国民收入,最终被证明是无 效的。同样的道理也可以说明,在资本流动性较强 的情况下,在固定汇率制条件下,货币政策仍然是 无效的。
• 从整个过程来看,我们可以看出,在固定汇率制和资本完全不流 动条件下,货币政策从最条件下,货币政策仍然是效果 不大或者是无效的。
•2.财政政策的效应
• 假如政策当局认为当前的国民收入水平或者就业水平太 低,而试图在固定汇率制和资本完全不流动的条件下,采用扩 张性财政政策来达到这一目标的时候,其作用机制和效果如图 14-4所示。
• 经济中,原均衡点A为IS、LM和BP三条曲线的共同交点。中央银行
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而增加货币供给的时候,LM曲线就向右移动到 LM'位置,使国民收入暂时提高到y1,利率暂时降低到r1。代表新的收 入和利率组合点的B点并未处在IS、LM和BP三条曲线的共同交点上, 所以,这不可能是经济的最终均衡点。由于r1<r0 ,y1>y0 ,尽管在资本 完全不流动时,r1<r0 不会使资本流出,但y1>y0却会使商品和劳务进口 增加,从而形成国际收支逆差(y1与r1的交点处于BP曲线的右方)。国际 收支逆差的情况表示本国外汇市场上对外汇的需求增大,外汇汇率趋于 上升,本币趋于贬值。中央银行为维持固定汇率(即本币币值稳定),必 须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抛售外币,购回本币。这样,就会减少货币供 给量,从而使图14-4中的LM'曲线再回到原来的LM的位置,达到IS、 LM和BP三条曲线的共同交点上为止。这时,经济就处于稳定的均衡状 态上。
第十四章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14.1 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原则
• 在开放经济中,一国经济一旦发生国际收支的顺差或者逆差的失 衡,就需要进行调整。一般说来,任何能够影响IS、LM、BP曲 线变动的因素,都可能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国际收支的变动。如果 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来影响或者改变那些因素,则既能够调节国内 经济均衡和经济增长,同时也可以对已经出现的国际收支的失衡 进行调节。 •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除原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外,还有汇 率政策可以对国际收支的失衡加以调节。但是,一国政府采取汇 率政策来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条件是实行浮动汇率制或管理浮动 汇率制。在固定汇率制度下,由于不能经常变动汇率,所以,谈 不上使用汇率政策。因此,讨论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的调节作用时,必须区分不同的汇率制度。此外,也需要在资本 流动性不同的条件下加以讨论。
•3.汇率政策的效应
• 假如一国政府试图采取汇率政策对固定汇率制和资本完全 流动条件下的国民收入进行调节,希望使国民收入增加时, 其作用机制和政策效果如下。 • 经济中,原均衡点A为IS、LM和BP三条曲线的共同交点。 假如政府试图以本币贬值的汇率政策在短期内推动出口,从 而推动国民收入的增长,则IS曲线将向右移动到IS'的位置, 收入将暂时增加到y1,利率暂时上升到r1。由于资本完全流动, 利率的上升将引起资本的较快流入,使国际收支出现顺差。 B点位于BP线上方。国际收支的顺差将引起本币升值。结果, 曲线IS'向左移动,回到原先的位置,最终与LM和BP曲线共 同相交于A点,恢复均衡状态。这时,一切情况都回到采用汇 率政策之前。 • 可见,在实行浮动汇率制并且资本完全流动的条件下, 政府的汇率政策最终将不具有实际效果。
• 14.3.2浮动汇率制度下资本完全不流动时的政策效应 1.货币政策的效果
•
图14-7中,IS、LM和BP三条曲线的最初均衡点为A。当政府采取 扩张性财政政策时,IS曲线向右移动到IS',国民收入暂时提高到y1, 利率暂时上升到r1收入增加虽然会使进口增加,但是由于资本具有完 全的流动性,所以,利率上升会使资本大幅度流人,超过进口的增加。 所以,B点位于BP曲线的上方,表示国际收支发生顺差,使本币升值, 出口减少,进口增加,IS'又会向左移动,回到IS的位置。最终,重新 在A点上恢复均衡。 • 所以,在浮动汇率制和资本完全流动条件下,财政政策完全无效。 因为,在资本完全流动时,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的利率上升,可以吸 引大量资本流人,国际收支会发生顺差,本币升值,出口减少,进口 增加,完全抵消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以至财政政策完全无效。 • 不过,在资本流动性较强时,由于BP曲线是正斜率的而不是水 平的,而且BP曲线可以随着汇率的变化而移动,所以,依据同样的机 制可以知道,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当资本流动性较强时,财政政策也 会有一定的效果,而不是完全无效。
• 可见,在浮动汇率制和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下, 货币政策将具有增加国民收入的效果,也就是说, 货市政策有较好的效果。 • 其实,依据同样的道理可以知道,在浮动汇率制 度下,当资本流动性较强时,货币政策同样是比较 有效的。
•2.财政政策的效果
• 假定其他情况如前,政府想在实行浮动汇率制、 同时资本完全流动条件下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来增 加国民收入的话,该财政政策的作用机制和效果将 如图14-7所示。
• 同样的道理也可以说明,在资本流动性较强时, 在固定汇率条件下,财政政策也将比较有效。
14.2.2固定汇率制度下资本完全不流动时的政策效应
1.货币政策的效果 如果货币当局认为国民收入的水平太低,并试图在固定 汇率而且资本完全不流动的条件下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来达到 这一目标的时候,其作用机制和效果如图14-3所示。
•
经济中,原均衡点A为IS、LM和BP三条曲线的共同 交点。当政策当局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试图达到增加国民 收入或者就业水平时,下图中的IS曲线将向右移动到IS‘的 位置,收入水平将暂时提高到y1的水平,利率暂时上升到r1 的水平。由于B点不处在IS、LM和BP三条曲线的共同交点 上,所以,这不可能是经济的最终均衡点。由于资本完全 不能流动,所以,利率的暂时提高并不能带来资本的流入。 但是,收入的暂时增加却会引起进口增加,从而造成国际 收支逆差。可以看出,IS、LM曲线的交点暂时处于BP曲 线的右方。
•
图14-5中,资本流动性相对较弱,所以,BP线的斜率高于LM曲 线的斜率。假定原均衡点A是图中IS,LM和BP三条曲线的共同交点所 决定的r0和y0,扩张性财政政策将向右上方移动IS曲线到IS'的位置, 使收入暂时提高到y1,利率暂时提高到r1。不过,由于B点并不处在IS、 LM和BP三条曲线的共同交点上,所以,B并非最终均衡点。收入提高 会使进口增加,利率提高会使资本流入增加。 B点位于BP曲线下方, 表示国际收支逆差。因为资本的流动性较弱,所以,资本流入小于进 口增加,导致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本国货币趋于贬值。在固定汇率下, 中央银行必须干预外汇市场,抛售外汇,收回本币,这会导致货币供 给减少,引起LM曲线向左移动到LM'的位置,最终在IS、LM和BP三 条线的共同交点C点,恢复均衡。在最终的均衡点C上,收入和利率水 平都上升了。这表明政府以扩张性财政政策来推动经济增长、增加就 业和调节经济达到新水平的内外均衡方面是比较有效率的。 • 可见,在资本流动性较弱和实行固定汇率制条件下,财政政策将 会有一定的效果。
• 由此可见,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而且资本具有完 全流动性时,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和作用很大。因为在资本完全流动时,财政政策所 导致的利率上升,可以吸引大量的资本流入,国际 收支因而出现顺差,货币趋于升值,中央银行为维 持汇率固定,必须购入外汇,这样一来,货币供给 不但不减,反而增加,使利率维持在原来的国际利 率水平。由此形成的货币供给的增加,更增强了扩 张性的财政政策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外汇不但 没有损耗,而且会因为中央银行购入外汇而增加。
• 1.货币政策的效应 • 在资本完全流动条件下,极小的利率差异也会引 起巨大的资本流动。在固定汇率情况下,IS-LM-BP模 型所得出的一个结论是,一国无法实行独立的货币政 策,即货币政策不会发生积极的作用。这种情况可以 参加图14-1。
• 图l4-1中,由于资本的完全流动,BP曲线为一条水平线, 这意味着,只有在利率水平等于国外利率,即r=rw 时,该国 才能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在任何其他利率水平上,资本都会 发生流动,以至该国的国际收支无法实现均衡。国际收支的 失衡所导致的本国货币升值或贬值的压力又迫使该国中央银 行不得不采取某种政策进行干预,以维持原有的汇率水平。 这种干预在理论上会使LM曲线发生移动。 • 图14-1从最初的均衡点A点开始的扩张性货币政策,表示 该国为推动经济增长而采取了货币政策。这使得LM曲线向右 移动到LM'的位置。这时表示经济内部均衡的点移动到B点。 但在B点上,由于利率降低引起的资本外流会导致国际收支赤 字的出现,因而发生使汇率贬值的压力。为了稳定汇率,中 央银行必须进行干预,在本国外汇市场上抛售外国货币,同 时购回本国货币。这样,本国货币供给就会减少,结果使LM 曲线向左移动。这一过程会一直持续到最初在A点的均衡得到 恢复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