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作者:————————————————————————————————日期: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Abstract: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cultures. Since our world is becoming smaller, those cultures are being globalized. It is widely acknowledged that a language is the reflection of a country’s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hus, cultural differences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when translating. Without understanding the culture in language, one can not translate it well. This is the so called”Learning a language is a kind of learning the culture and habit of the country where the language is spoken.This research paper mainly talks about the influence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translation. There are seven kinds of influences analyzed in the research paper. They are custom, thinking method, religion, living circumstance, social courtesy, living habit, and terms of address. All of them consider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Or else, it may cause an unpleasant even a false translation. The last part of the research paper talks about some ways to deal with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ranslation.Key words;different cultures translation globalized cultural differences influences seven kinds of influences ways to deal with cultural differences1.习俗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由于所处地域的不同,每个人都受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
尽管如此,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总的认知是一致的。
因而就出现了各民族往往用不同的比喻来表达同一种认知的现象。
比如英语中的“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如果直译的话是“一石打死二鸟”,而汉语却说成“一箭双雕”或“一举两得”。
在其他不同的国家,受不同文化的影响,这句话又有其他的说法。
俄语的说法相当于“一枪打死两只兔子”,德语说法却相当于“一个拍子打两只苍蝇”。
其他类似的例子还有“black sheep”汉语译为“害群之马”,“the apple of somebody’ eye”汉语译为“掌上明珠”。
英汉习俗的差异是多方面的。
这就使得在翻译过程中会出现对某些词汇的理解大相径庭的现象。
最典型的要数中西方对“狗”(dog)这一词语的理解上。
西方国家把看做是最忠诚的朋友,人类最忠实的伴侣,因而在西方有关狗的习语大都是褒义的。
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
)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
)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
)top dog(重要的人)而在汉语中,“狗”这一词条往往作为贬义词来用。
如:“狐朋狗友”、“狗嘴里吐不出象牙”、“走狗”等等。
总而言之,还是由于中西方习俗的差异。
西方人有爱狗的传统,而中国人只把狗当做看门的工具或是食物来看待。
近年来,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中国人对狗的看法也在逐渐改变。
2.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异。
西方的思维方式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所开创的思辨方式,主张人物分离,崇尚个人主义。
因而西方人在思维习惯上常在“同”中求“异”,重视抽象思维。
反映在语言上即重形合。
中国人受儒家“仁”、“和”等思想的影响,在思维方式上追求一种人与自然界和谐统一的状态注重“心领神会”。
在语言上重意合,讲求对称与和谐的完美性。
英汉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两个民族审美情趣的不同。
汉语中的四字成语形式整齐,意境性强;英语中的审美则在于其严密的结构和丰富的表现力。
例如:The West Lake is like a mirror, embellished all around with green hills and deep caves of enchanting beauty.这句话译为汉语后便成了“西湖如明镜,千峰凝翠,洞壑幽深,风光绮丽。
”从此也可以看出,英语着重于对事物的客观描写而汉语则强调对事物的主观描绘。
这就要求翻译者在英翻汉的过程中要注意个人情感的融入,而在汉翻英的过程中要注意客观朴实,这样才能使得译文分别符合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
3.宗教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宗教信仰是每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民族也都有不同的宗教信仰,翻译时把宗教差异因素考虑进去是很有必要的。
中西方的宗教差异在于中国人信奉佛教,而西方人信奉基督教。
这使得在汉语中涉及到宗教的词汇多与佛教有关。
比如借花献佛、菩萨、佛祖、玉帝等。
西方的宗教词汇中则多基督、洗礼、修女等词汇。
由于不同宗教之间是水火不相容的,所以在翻译含有宗教的句段时就要特别注意,以免引发错译、漏译,而使翻译失去了其文化交流的作用。
要真正处理好宗教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并不只是了解了中西方信教差异就行的,还需要对西方宗教的渊源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否则就会造成误解。
比如“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 the game.”一句,如果想当然的把它译为“约翰是可靠的,他不吃鱼,还玩游戏。
”即使单看汉语翻译,也让人觉得难以理解,不知所云。
事实上,这种译文是完全错误的。
究其原因正是对英国宗教渊源的不了解。
在英国旧教与新教的斗争中,教徒为了表示忠于新教,就拒绝吃鱼。
因此,句中的“eat no fish”就转译为“忠诚”,进一步分析,“play the game”就转译为“守规矩”。
整句话就可译为“约翰是可靠的,他既忠诚又守规矩”。
4.生存环境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不论语言有多么优美,多么精辟,始终不要忘了它的创造者就是人类自己。
语言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英国人作为早期殖民者之一,航海业十分发达,一度领先于世界。
英国作为一个岛国,四面临海,他们通过航海认识了世界,对大海有着深厚的感情,因而生活中有许多习语源自于航海业。
然而这些习语翻译成汉语之后,大部分与航海业毫不相干,所以也就很难找到与其相对等的习语。
如:to rest on one’s o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drunk as a sailor(烂醉如泥)汉族人世世代代在亚欧大陆繁衍生息,农业耕作时人们的主要生活方式,人们对土地有一种深厚的眷恋之情。
比喻花钱大手大脚用“挥金如土”,而英语却说成“spend money like water”.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中西方的地理环境是完全不同的。
这一差异也会对翻译造成影响。
最典型的要数中西方对“风”这一事物的看法。
中国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春天不论是降水还是温度都很适中。
尤其是当“东风”从海面吹来,让人心旷神怡。
因而中国人总认为“东风”是美好和希望的象征。
与此相反,“西风”报告着春的来临,所以英国人总对“西风”有好感,“东风”在他们看来是凛冽刺骨的寒风。
诗人John Mansfield 有一首《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
5.社交礼节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中国人受5000年的儒家思想的影响,重视礼节,同时中华民族又是一个比较保守的民族,不像西方人奔放,言语直率。
社交礼节对翻译的影响往往不太被人们所重视,因为社交礼节上的语言通常是口头上的,并且形式性较强,只是一种应酬性语言,基本上无需翻译,对方也能明白其含义。
比如,英国人在与人打招呼时总喜欢谈论天气,说:“Lovely weather, isn’t it?”从翻译的角度来看,如果把它译为“好天气,不是吗?”虽然准确表达了原句的含义,但是没有把原句的本质意图包涵进去。
原句其实并不是真的在谈论天气如何好,而是见面打招呼时用的客套话。
在中国见面打招呼时会说:“你好。
”既然都是打招呼,如果把上句译为“你好”也未尝不可。
相似的,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的另一种应酬话就是:“你吃饭了吗?”回答语通常是“吃了”或是“没吃”。
这些话英文可以直接说成“Hello”,“Hi”,“How do you do?”等。
如果真的把“你吃饭了吗?”译为“Have you had your meal?”的话,那么英语民族的人心理上的反应是“Yes, I have.”或“No, I haven’t.”甚至是“Do you mean to invite me to dinner?”6.生活习惯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中西方的很多生活习惯具有差异性,就拿餐点来说,西方人喜欢面包加牛奶,而东方人喜食米饭。
很多英语中带有“bread”的词组在翻译成汉语时完全失去了它原有的“面包”的意思。
如:“bread and water”译为“粗茶淡饭”,“bread and cheese”译为“家常便饭”。
再比如:“One can not make an omelet without breaking eggs”汉语并不译为“不打破鸡蛋做不成煎饼”,而说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此外,不同的民族对颜色、数字等的理解、联想和偏爱的不同也反映在语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