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战后文学转换的代表_论日本战后文学中的_第三新人_

日本战后文学转换的代表_论日本战后文学中的_第三新人_

日 本 研 究一九九九年第二期日本战后文学转换的代表——论日本战后文学中的“第三新人”派曲阜师范大学 刘炳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社会经历了一个由战时状态向日常状态的转换。

这种转换深刻地体现在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等各个方面。

在文学领域中,这种转换表现为各种流派不断涌现,其中,“第三新人”派的创作颇具代表性。

一 “第三新人”派是日本战后文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派别。

这一文学流派的出现与日本战后政治经济发生重大转换密切相关,它标志着日本文学开始由战后的批判反思战争走向反映日常生活。

当然,体现日本文学向反映日常生活转换的流派和作家有很多,“第三新人”派的出现也是当时日本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第三新人”派出现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的日本文坛上。

“第三新人”派的名称由来与日本战后文学中的“战后派”有着密切联系。

“战后派”是日本战后文学中对军国主义发动的那场不正义战争进行深刻反思和批判的一个派别。

这个派别出现在1946年,当时的作家梅崎春生、稚名麟三、武田泰淳、埴谷雄高等被称为战后派的“第一批新人”,即第一批战后派作家。

战后派作家以其对战争的深刻批判和反思推动了战后日本文学的发展,到1948年,战后派又出现了一批新的作家,有大冈升平、安部公房、堀田善卫、三岛由纪夫等人。

这些作家被称为“第二批新人”,也就是第二批战后派作家。

1950年以后,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及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日本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文坛上,批判反思战争的创作逐渐退居次席,反映日常生活和人们战后思想转换的作品开始成为主流。

继第二批战后派作家之后,又有一批新的作家登场。

这些作家同战后派的第一、第二批作家有所不同,他们作品中的政治性不再那样强烈,而是“坚持表现不带政治色彩的真实情感的人们”(松原新一:《战后日本文学史・年表》)的生活。

当时日本评论家山本健吉在1953年11月《文学界》杂志上发表了《第三批新人》一文。

文中,他为了把第一、第二批战后派作家(即“第一批新人”和“第二批新人”)与新作家区别开来,称文坛上新出现的这些作家,如西野辰吉、井上光睛、长谷川四郎、土高英夫、武田繁太郎、伊藤桂一、泽野久雄、吉行淳之介等人为“第三批新人”。

但是,后来“第三批新人”这个词的含义发生了变化,所指的不再是战后派作家中的又一批新人,而指一个新的文学派别。

这种变化反映在日本评论家对“第三批新人”所包含的作家名单的变化上。

1954年5月,著名评论家服部达在《近代文学》杂志上发表了《新一代的作家们》一文,文中把阿川弘之、前田纯敬、岛尾敏雄、安冈章太郎、吉行淳之介、长谷川四郎、土高英夫、小山清、武田繁太郎、三浦朱门等十人称为“第三批新人”作家。

又过了一年多,1955年5月,《新潮》杂志出版了“第三批新人”小说专号,除上述作家之外,还包括了松本清张。

同年8月,《文学界》杂志发表了《战后文学的十年》特刊,其中还包括了山本雄吉的文章《文学运动的兴衰》,文中提到的“第三批新人”的名单与他在1953年列的名单有着很大的不同。

他现在是把安冈章太郎、小岛信夫、庄野润三、小沼丹、三浦朱门、吉行淳之介、武田繁太郎等人称作“第三批新人”。

同年9月,评论家服部达在《文学界》杂志的《昭和文学人物史》大特刊上,发表了《劣等生、残疾者以及市民——从第三批新人到第四批》一文,文中又出现了“第四批新人”一词。

这样,日本文坛上的“第三新人”派就逐渐形成了,其特征也越来越明显了。

从日本评论家的总结可以看出,日本文学进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出现了以安冈章太郎、吉行淳之介、小岛信夫、庄野润三等人为代表的一批新作家,即“第三新人”派。

这些作家的创作不同于以战后派为代表的战后文学,在创作内容上,他们不再一味地反思战争、批判战争;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他们也不再追求战后文学那种试验性、观念性。

他们显示了引人注目的、更能表现日常生活中的感觉和意识的独特风格。

二 “第三新人”派在日本文坛上表现出了一种转向文学的特征,其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主题意向、观念意识和生活内容带有鲜明的社会转型印记。

历史进入二十世纪50年代,随着日美和约的签定、日本政治上的独立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战后日本文学的不断繁荣,审美意识伴随着文化心理结构的开放,许多日本作家意识到日本文学必须冲破长期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所形成的文化潜结构和民族心理积淀中形成的强大惰性、僵化的心理素质及维系方式,必须面对日本现实社会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和日本民众的现实心理发展趋向,这就引起了日本文学在创作主题和表现内容等方面的巨大变化,促使日本文学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反映日本社会的各个角落。

“第三新人”派正是日本文学这种转换与变革中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派别。

首先,以新的态度表现战争体验主题是“第三新人”派创作的重要内容。

他们以一种真切的生活体验来描绘战后社会与个人的战争影响印记。

我们知道,战后派在日本文坛上是以深刻地反思、批判战争为主题特点的。

那些作家在战争年代就具有用马克思主义眼光批判国家和战争的思想,战争结束后,正是那部分作家倾吐战时被禁止表现自己的思想的时候,于是,他们便以缺少被天皇制度迷惑的内心经验毫不留情地批判那场战争的非正义性、残酷性。

战后派文学正是高举批判战争的旗帜才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并且以次推动了日本文学向前发展。

然而,日本战后的社会虽然在美国占领军的帮助下,或多或少地取消了军国主义、专制主义的一些枷锁,但社会制度仍然是资本主义制度,再加上经济的高速发展,进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日本民众的生活也已由战时状态转向了日常生活,思维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关注的不再仅局限于对国家、战争的批判与反思,而是开始更多地关注自己本身所面对的现实生活。

在这种情形下,反映战后现实生活的作品自然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当然,由于战争的影响不可能消除,文学创作自然也不可能一下子远离战争。

“第三新人”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潜心描绘战争影响后的人们的生活。

他们的作品中,有关于战争的痛苦回忆,有关于战争的残酷影响的描绘,但描写更多的是把战争影响同战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的体验与感受。

安冈章太郎的小说《坏伙伴》、《凄凉的欢乐》、《海边情景》最先表现了这样的主题。

安冈章太郎与其他“第三新人”派作家一样,也参加过那场战争,深受战争的摧残和影响。

他因患病,被从前线送回后方,直到战后伤病一直未愈。

这个战争中的疾病经历,安冈章太郎一直感到“羞耻”。

他在1953年获“芥川奖”的两篇作品《凄凉的欢乐》和《坏伙伴》就是以表现这种战后生活的“羞耻”、“屈辱”心情而引人注目的。

《凄凉的欢乐》讲述了“我”每月到市政府去领生活补贴的屈辱感受,“我每一个月到神奈川县政府所在地横滨市政府去领取生活补贴。

虽然是正当的报酬,接过钱来的一刹那,人总会感到一种屈辱吧。

”(《凄凉的欢乐》)二战结束后,日本复员军人有一种自卑感,安冈章太郎所表现的这种屈辱感正是受这种影响最深的那些军人的战后生活。

他们的这种屈辱感不仅仅是因为领取理由模糊的补贴,重要的原因在于战时受了伤,至今无法劳动,面临生活困难,心灵上的阴云始终笼罩着。

安冈章太郎的另一篇小说《遁走》也是关于战争体验的作品。

作品通过对安木加介这个对军队缺少适应能力的人而又不得不使自己设法适应经历的描绘,反映了受屈辱的弱者被庞大的军队所吞噬的事实。

在这篇作品中,作家没有用批判军国主义的态度来描绘日本的战时军队,而是以朴素的日常生活者,且是稍微缺乏生活能力的人的目光来观察日本军队的。

作者把受日本军国主义残害的弱者在战后艰难生活中苦苦挣扎的自卑、怯懦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

吉行淳之介的小说《在火焰中》虽然是一部回忆战时生活的作品,但表现出来的态度与战后派作家截然不同。

小说塑造了一个以“游戏”精神对抗所谓“诚实”的僵化了的国家战争支配力的人物形象。

作品主人公在遇到空袭、房屋焚毁的时候,从家里抢出来的东西是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唱片。

作品实际上是表现了一种冷眼对待战争的态度。

其次,“第三新人”派真实地反映了战后美国军队占领下的日本民众的思想情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军队占领了日本。

战后日本的一些老作家及“无赖派”作家也曾反映过美军占领下的社会现实及战后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情感,但是,真正在作品中强调战后是被占领的时代,并且真实地反映了美军占领下人们的思想情感的,还是“第三新人”派的创作。

在这方面,小岛信夫的创作最具代表性。

小岛信夫在“第三新人”派中,年龄较大,且参加过战争,到过中国,还曾学习过美国文学。

战时,英语对日本人来说,是敌方的语言,作为研究英美文学的小岛,在日本国民中有自卑感。

而战后美军占领了日本,后来,日美又结为同盟,英语又变得受到人们重视起来,这对小岛来讲是没有想到的,因此,他的作品充满了对这个变幻莫测的世道的不安和恐惧。

他的小说《美童学堂》讲述了一批日本英语教师参观美国占领军模范学校的故事。

作品反映了日本人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

日本官员让参观的人长时间在广场上等候,时间变了也不通知,还让参观的人服装整洁、不得吵嚷、中午饭自备等。

当然,日本人中也有极力想讨美国人赏识的家伙,作品中的山田便是这样的人。

在那群英语教师中,山田“衣着最讲究,气色也很好”。

他极力想炫耀自己的英语会话能力,以便讨得美国人的欢心,他提了一个建议:这一天,大家都不许讲日语,而是用英语会话。

除他之外,其余人的心理是灰暗自卑的。

作品中的主人公伊佐性格懦弱,他的内心有一种抵触情绪,害怕讲英语。

当机关的官员柴元和精神饱满的山田走在最前面,率领“象囚犯一般”的队伍向前走时,他忍着被临时找来穿上的黑皮鞋磨破了脚的疼痛,落在队伍的最末尾走着。

这是一幅作者精心描绘的美军占领下的日本国民生活的生动图画。

当参观队伍到了美国人的学校时,他流下了屈辱悲伤的眼泪。

当听到美国人漂亮的英语和山田完全按照外国人的调子说话时,他觉得是一种耻辱。

可以说,伊佐这个形象是美军占领下有民族自尊心的普通人的真实写照。

小岛信夫在小说《在火车上》、《星辰》、《步枪》等作品中也都形象地展示了美军占领下日本国民的那种屈辱生活和自卑心理。

第三,“第三新人”派还比较深刻地反映了五六十年代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日本人迅速跨入现代文明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和危机。

随着战后社会形态的巩固和经济的高速增长,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社会在日本人面前扑面而来。

它迅速地改变着日本人的生存方式和思维观念,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引发了新的危机。

我们知道,人类进入现代文明后,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的高速增长在带来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许多危机。

这种危机包含在人类社会的许多方面:经济危机、战争危机、信仰危机、人际关系危机、环境污染等等。

反映人类生存危机是整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日本现代文学也是如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