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泰兴方言中的古语词例释.

江苏泰兴方言中的古语词例释.

2010年7月第29卷第7期绵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M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Jul.20lO Vol-29No.7江苏泰兴方言中的古语词例释徐小兵(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江苏泰州225300摘要:泰兴方言属于江淮方言通泰片,介于江淮方言与吴方言的交汇处,是历史较为悠久的方言a'r..--。

从历史上看,泰兴方言多与北方方言相通,又有昊方言为基础,保存了较多古代方言的特点,古语词亦比较丰富。

通过对泰兴方言古语词的考释,可以进一步理清方言的历史层次,揭示它的发展规律,以今证古或古今互证,对方言吏的研究也显得极为重要。

关键词:古代汉语;泰兴方言;古语词中图分类号:H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12x(201007—0125—04江苏泰兴位于江苏中部,属于江淮方言通泰片, 是官话区东南角中的重要方言之一,是通泰方言中向通语(今天的普通话靠拢较快的一支。

它介于江淮方言与吴方言的交汇处,是历史较为悠久的方言之一。

从历史上看,泰兴方言多与北方方言相通, 又有吴方言为基础,南北兼有。

泰兴古属海陵县地,汉至三国,这一带战乱不断,居民稀少。

至永嘉丧乱后,西晋王朝崩溃,导致南北分裂,北方战乱连年,人口大量南迁。

这一带居民大增,而且其来源绝大多数是来自山西等地。

北方移民带来的北方话在这里扎根生存,逐渐取代了之前的吴语。

鲁国尧先生认为,江淮之间和江南古为一体,吴语区本北抵淮河。

永嘉丧乱后,大量北方居民南迁,江淮问遂由吴语变为北方方言区。

南京、扬州等地作为通邑大都,举争频仍,语言变化较快; 通泰地区僻处东南边缘,战争相对较少,保存了较多古代方言的特点o[1]132其中,大量古语词的存在,亦证明了这一观点。

古语词是指那些来源于古汉语词汇系统中,至今为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少用或不用,而在方言中仍在使用的词语。

对方言古语词进行考释,不仅可以理清方言的历史层次,揭示它的发展规律,以今证古或古今互证,对方言史的研究也显得极为重要。

如今,越来越多的方言学者开始对古语词进行研究, 这对汉语史的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以下略举数例,对泰兴方言中的古语古义加以解释,揭示词语之演变规律。

一、唱喏作揖,指双手合并拜神、佛、祖宗等,作频频点头状,或伴有祈祷语言。

唐代已见“唱喏”,意为“行礼答应,口中称‘喏”’(见《唐五代语言词典》54页。

《敦煌变文集新书》中出现了多例,如“一蒙世尊呼命,四喜齐生, 便合唱喏而行”,“须达闻断,唱喏便归。

”宋时,“唱喏”指男子见人所行之礼,并出声致敬。

如叶梦得《石林燕语》:“三衙内中见宰执,皆横杖于文德殿后,立廊阶下唱喏;宰相出,立阶揖之。

” 苏辙《乞定差管军臣僚札子》:“访闻利一任定州总管日,曾入教场巡按,以不得军情,诸军并不唱喏,因此移真定总管。

”后代亦多见,意义也可指不答话, 只行礼致敬。

《宋史》志第七十二:“其契丹使副缀亲王班入。

舍人通某甲以下,唱喏,班首奏圣躬万福。

”元曲里“唱喏”一词出现的频率较高,如元杂剧《神奴儿大闹开封府》:“(李德义云哥哥,我唱喏哩。

嫂嫂,唱喏哩。

(正末云呀,兄弟来了也。

你不醉了也!(李德义云哥哥,这个妇人我与他唱收稿日期:2010-05—17作者简介:徐小兵(1978一 ,男,江苏泰兴人,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125・万方数据喏,他怎么不还我的礼?好生不贤慧那。

”郑光祖《虎牢关三战吕布》:“你那厮丁建阳身亡可也不驾车,去你那董卓跟前深唱喏。

”关汉卿《杜蕊娘智赏金线池》:“(韩辅臣云您兄弟唱喏。

(石府尹不礼科,云我也会唱喏。

(韩辅臣云我下跪。

(石府尹又不礼科,云我也会下跪。

”此三例只指见面行礼。

到明清时期,“唱喏”不仅仅可以指对人行礼,也可指对物行礼,呈现出虔诚、恭敬地意味。

如《水浒全传》:“王庆接了卦钱,对着炎炎的那轮红日,弯腰唱喏。

”《西游记》:“把他那钻在草里睡觉,被啄木虫叮醒,朝石头唱喏,编造什么石头山、石头洞、铁叶门、有妖精的话,预先说了。

”至清时,“唱喏”行礼方式已经跟磕头差不多了,如小说《续济公传》:“俺和尚最怕人向俺磕头唱喏的,立时便弄得个就同没有主意一样。

”今泰兴人对神、佛、祖宗致敬的方式有两种,即磕头和唱喏。

唱喏是宋元以来“男人见人时行的礼节”[2]13的遗留,但也有变化,古代的“唱喏”的对象是活着的人,而泰兴方言中“唱喏”的对象是神、佛、祖宗、亡人等,常伴有祈祷之语。

吴语该词也已演变为向祖宗亡人鬼神叩头跪拜∞J74,泰兴方言与之同。

二、新妇泰兴方言中,“新妇”指儿媳妇。

“新妇”一词最早见于《战国策・卫策・卫人迎新妇》:“卫人迎新妇,妇上车,问:‘骖马,谁马也?’ 御日:‘借之。

’新妇谓仆日:‘拊骖,无笞服。

”’《吕氏春秋・审应览第六・不屈》:白圭告人日:“人有新取妇者,妇至,宜安矜烟视媚行。

竖子操蕉火而钜,新妇日:‘蕉火大钜’。

入於门,门中有敛陷,新妇日:‘塞之!将伤人之足。

’……”惠子闻之,日:“……父母之教子也,岂待久哉?何事比我於新妇乎?《诗》岂日‘恺悌新妇’哉?”以上各例均为“新婚妇女”义。

后汉时期“新妇”又可指“已婚妇女”,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石贤士神》:“时亦昏冥,遂上楼,与妇人栖宿。

……楼上新妇,岂虚也哉!”王利器校注:“汉魏六朝人通称妇为新妇,故上文言妇,此又言新妇也。

”其次才见于南北朝时期。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第十九:“初允被收,举家号哭。

阮新妇自若,云:‘勿忧,寻还。

”’“新妇”指“儿媳”义最早用例盖始见于南北朝时期中土文献。

南朝宋・范哗《后汉书・窦何列传 -】26・第五十九》:“张让子妇,太后之妹也。

让向子妇叩头日:“老臣得罪,当与新妇俱归私门……”。

前为“子妇”,后为“新妇”,所指均为张让的儿媳。

北齐《魏书》:“高氏素严,详每有微罪,常加责罚,以絮裹杖。

……又杖其妃刘氏数十,云:‘新妇大家女,门户匹敌,何所畏也?而不检校夫婿。

妇人皆妒,独不妒也!”’明・胡应麟在《少室由房笔丛》中明确地指出“新妇”有“儿媳”义:“今俗以新婚时,男称新郎, 女称新妇。

考新妇之称,六朝亦然,而唐最为通行, 见诸史及稗官小说家,不胜发数,然主翁姑言!非主新嫁也。

”所谓“主翁姑言”即“公婆称儿子的妻子为新妇”,这为“新妇”为何滋生出“儿媳”义提供了较为合理可靠的解释。

清・黄生在《义府》中亦言:“汉以还,呼子妇为新妇。

盖必当时谓初来者为新妇,习之既久,此称遂不复改耳。

”“新妇”的“儿媳” 义就是在这个特定的语境中约定俗成了。

在后来语言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表示“儿媳”义的“新妇”使用频率增大,“儿媳”义反而成为了它的中心词义,到唐宋时期,这种用法极为广泛。

唐・魏徽《隋书》:“前新妇本无病痛,忽尔暴亡,遣人投药, 致此天逝。

”唐・李延寿《南史》:“其妇初亡,即以斗帐安余老妪。

新妇初亡,我深疑使马嗣明药杀。

”. 宋・普济《五灯会元・九顶清素禅师》:“僧问首山:‘如何是佛?’山日:‘新妇骑驴阿家牵。

”明清时期文献,“新妇”一词已不多见,更常见的是“媳妇”一词。

发展到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表示“儿媳”的“新妇”义已完全消失。

泰兴方言中却保留了这个义项,口语中应用很广泛,赣方言、福州方言中也常见。

三、治宰杀。

泰兴方言杀鱼说“治鱼”。

“治”作宰杀义,古代文献已见用例。

《说文・刀部》:“劁,楚人谓治鱼也。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棺,内给之祭。

晏子闻之,谏。

…… 公日:‘善。

’趣庖治狗,以会朝属。

”注云:“治,宰也。

”后代沿用。

东晋・干宝《搜神记》卷一:“帝日:‘水中有鱼乎?’(葛玄复书符掷水中,须臾,有大鱼数百头,使人治之。

”宋・俞文豹《吹剑三录》:“‘治’音‘持’,俗言治鱼、治鸡。

”《乐府诗集》卷四十六《华山畿》:“开门枕水渚,三刀治一鱼……。

” 《古小说钩沉・冥祥记》:“宋阮稚宗者,河东人也。

……有一僧曰:‘汝好渔猎,今应收报。

’便取稚宗万方数据皮,剥脔截具,如治诸牲兽之法……。

”《广韵》平声之韵直之切:“治,水名,出东莱,亦理也。

”澄母。

又去声至韵直利切:“治,理也。

”去声志韵直吏切,义同。

可见,“治”古有平声和去声,今普通话保留了去声,无平声。

而泰兴方言留平声,是因为古全浊声母在泰兴地区读为送气清音。

《汉语方言大词典》收有“治”,指宰杀义H】3671。

如福建浦城临江、永安、三明、沙县、彰平等地,广东汕头等地宰杀都说治。

杀鸡、杀牛、杀猪说成“治鸡、治牛、治猪”。

《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收有“治” 及以“治”领头的词条口m19、猢。

丹阳、黎川、济南、扬州、南昌等地都有称“杀鱼”为“治鱼”的说法。

四、早晏指时间之早晚。

《仪礼・士相见礼》:“凡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问日之早晏,以餐具告,改居,则请退可也。

”汉・班固《汉书・食货上》:“春,将出民,里胥平旦坐于右塾,邻长坐于左塾。

”颜师古注:“门侧之堂日塾。

坐于门侧者,督促劝之,知其早晏,防怠惰也。

”中古以降,文献用之颇多。

《黄帝内经》:“皆回天符,而变行有多少,病形有微甚,生死有早晏耳。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榆》:“随节早晏,勿失其适。

”唐・韦应物《野居》:“栖止且偏僻,嬉游无早晏。

”唐・许浑《早行》:“闻鸡凭早晏, 占斗认西东。

”又,《元史》卷五十二《历一・授时历议上・昼夜刻条》:“盖地有南北,极有高下,日出入有早晏,所以不同耳。

”清・徐宗亮《归庐谭往录》:“日巡视诸营,或马或步,不拘早晏,至则将弁勇夫杂坐同餐,有如家人。

”清小说《九尾龟》:“闲话倒直头来得稀奇,勿知说到仔啥格地方去哉,倪既然嫁拨仔耐,早晏点总要转去,阿有啥一直勿转去格道理?”“晏”本具有“晚、迟”的意义,由来久远。

《论语・子路》:“冉子退朝。

子日:‘何晏也?”皇侃疏:“晏,晚也。

”《吕氏春秋・季冬纪第十二》:“人心之不同,岂不甚哉?今世之逐利者,早朝晏退,焦唇干嗌,日夜思之,犹未之能得;今得之而务疾逃之,介子推之离俗远矣。

”唐・韩愈《崔十六少府摄伊阳以诗及书见投因酬三十韵》:“有晴束朝餐,得米日已晏。

”泰兴话说“来晚了”或“来迟了”,都说成是“来晏了”。

《汉语大词典》∞1失收“早晏”一词。

泰兴今仍沿袭这一古老说法,犹言时间早晚为“早晏”。

如: “你不要急,他早晏会来的”,“你回家耐心等消息, 这件事早晏都会解决的”。

五、簟泰兴方言为“竹席”义,如晒簟,是农户用于晾晒农产品的竹席。

“簟”本谓“竹席”。

《说文・竹部》:“簟,竹席也。

”《诗・齐风-载驱》:“载驱薄薄,簟茆朱郸。

” 毛传:“簟,方丈席也。

车之蔽日第。

”孔颖达疏:“簟字从竹,用竹为席,其文必方,故云方丈席也。

车之蔽日第,谓车之后户也。

”亦指以芦苇编织的席。

《礼记・丧大纪》:“君以簟席,大夫以蒲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