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农业发展专题测试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农业发展专题测试题

高考一轮复习区域农业发展专题测试题福建省南安市华侨中学林志胜一、单项选择题农业水土匹配系数是反映特定区域农业生产可供的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时空适宜匹配的量比关系,全国水土资源匹配系数为1.441。

读某年东北三省水土资源匹配格局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示地区水土资源匹配的总体特点是A.东部优于西部B.耕作区优于林区C.南部优于北部D.水土资源匹配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会使图示地区水土资源不匹配程度减轻的是A.水稻的播种面积增加B.使用陈旧的大型农田水利设施C.农田灌溉面积增加D.发展节水农业【答案】1.A,2.D【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东部的水土资源匹配系数整体上要大于西部,主要是受降水量自东向西减小的影响,而且东部平原地区的耕地面积较大。

第2题,发展节水农业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小水资源的使用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该地区水土资源的不匹配程度。

中国的玉米种植主要是春播玉米和夏播玉米,其中夏播玉米一般在小麦收割之后播种。

下图为中国玉米种植优势区域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玉米种植优势区域中,主要种植夏播玉米的是()A.①B.②C.③D.④4.下列关于中国玉米种植优势区域条件的分析,正确的是()a.①地区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广,玉米种植面积大b.②地区因为有灌溉水源,便于玉米种植c.③地区海拔高,气温年较差大,玉米品质最好d.④地区秋季晴朗,利于玉米的收摘e.⑥地区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利于玉米生长A.a、b、cB.a、b、dC.b、c、dD.a、c、e【答案】3.D 4.B【解析】第3题,由材料可知,夏播玉米一般在小麦收割之后播种,而夏收小麦主要种植在华北平原。

第4题,③地区玉米主要种植在地势较低、水源相对充足的绿洲地区;⑥地区位于云贵高原上,土层较薄,土壤较贫瘠。

下图为欧洲某地区的农业生产土地利用示意图,当地农民夏季上山放牧、农田两年轮种和种植橄榄是图示地区重要的农业生产特点。

读图回答5~6题。

5.制约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是A.水源不足B.土壤贫瘠C.洪涝频繁D.气温较低6.图中居民在不同地形区采取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这显示出其适应环境的智慧。

其中,在山地地区以放牧高蛋白的山羊或绵羊为主,这是因为A.山地地势过低,造成水草不丰B.山地地表崎岖,羊攀移能力强C.山区过于寒冷,羊御寒能力较强D.山区传染病多,羊抵抗能力较好【答案】5.A 6.B【解析】第5题,由图示山脉和种植橄榄可知该地为地中海气候,夏季降水较少,水资源成为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

第6题,山地地区地表崎岖,但水草丰美,适宜牧羊。

山羊或绵羊具有较强的攀移能力,崎岖的地表利于减少体内多余脂肪,增加体内蛋白质含量。

从“南粮北运”到“北粮南运”,中国农业经历千年形成的粮食产销格局在最近的30年间彻底改变了。

下图中为中国粮食产销格局示意图,读图完成7~9题。

7.引起“南粮北运”向“北粮南运”转变的最主要原因是A.全球气候变化B.城市化地区差异C.人口分布变化D.土地生产力差异8.影响东北地区成为我国最大商品粮基地的最主要原因是A.人均耕地多B.高速铁路的建设C.全球变暖、热量条件改善D.新品种、新技术广泛应用9.当前,制约“北粮南运”的最主要因素是A.气候条件B.铁路运输C.生产水平D.市场需求【答案】7.B 8.A 9.B【解析】第7题,南方粮食主产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量耕地由种植粮食作物变为种植利润更高的花卉、蔬菜等;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耕地被占用,土地价格上升,劳动力价格上升,种植粮食生产成本上升。

东北地区相比近年来城市化发展没有南方产粮区快,人均耕地多,适宜发展种植业。

第8题,东北地区黑土肥沃,粮食生产条件和基础好,耕地面积广大,粮食总产量大;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大,人均占有粮食多;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劳动生产率高;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所以粮食的商品率高。

第9题,东北地区粮食总产量大,“北粮南运”依靠的是交通运输才能到达南方市场;铁路运量大、适合长途运输,运费较低,且铁路运输到南方不需中途中转其它交通方式,运粮适宜选择铁路运输。

制约“北粮南运”的最因素是铁路运输。

下图示意针对我国地势低洼积水区开发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读图回答10~11题。

10.该农业生产模式适宜推广的地区是()A.三江平原B.珠江三角洲C.华北平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11.该农业生产模式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A.鱼塘水质将转化为咸水B.导致严重的农药污染C.因地制宜,减轻水涝D.可降低区域整体海拔【答案】10.C11.C【解析】第10题,根据图中的农作物类型分析,小麦、玉米是北方作物,排除B、D选项;三江平原不适宜棉花生长;华北地区存在土地盐碱化问题,需要淋盐改造土壤。

第11题,该生产模式并不会使鱼塘的水变为咸水;生产过程中没有使用农药,不会导致严重的农药污染;该模式因地制宜,既解决了农业生产的土地问题,又解决了土地盐碱化和低洼地洪涝问题,减轻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该农业生产模式对当地的整体海拔没有影响。

二、综合题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原产于秘鲁南部地区(如下图),现在世界广泛种植。

它生长周期约为3-4个月,块茎含有大量的淀粉、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等,收获后要在避光、阴冷、干燥条件下贮存,避免发芽变质。

马铃薯既可作为粮食或蔬菜食用、食品加工,又可用于以淀粉为代表的造纸、纺织、化工等非食品类加工。

秘鲁年产马铃薯约300万吨,年人均消费量约为100千克。

(1)据马铃薯原产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分析推测其生长习性。

(2)简述马铃薯在世界得以广泛种植的主要原因。

(3)秘鲁是世界马铃薯主产国之一,但出口量很少,分析其原因。

(4)秘鲁政府计划利用马铃薯发展造纸、纺织、化工等加工工业,你是否赞同?并说明理由。

【答案】(1)秘鲁南部属于高山地区,海拔高,气温低,说明马铃薯喜冷凉;高山气候,降水少,说明其耐旱(或喜光照);高山地区土壤发育程度低,说明其耐土壤瘠薄。

(2)马铃薯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强;生长周期短,利于解决粮食短缺问题;营养丰富,用途广泛。

(3)马铃薯是秘鲁人的主食,国内消费量大;马铃薯在世界种植广泛,国际市场需求量小;马铃薯不易贮存,不便于长距离运输。

(4)赞同。

理由:秘鲁盛产马铃薯,原料丰富或产量在;能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或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不赞同。

理由:马铃薯是当地人的主食;发展加工工业会大量消耗马铃薯,加重粮食供应紧(影响国家的粮食安全);发展造纸、纺织、化工等加工工业,会破坏环境,产生工业污染。

【解析】第(1)题,根据马铃薯原产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可以推测马铃薯生长习性。

第(2)题,分析马铃薯在世界得以广泛种植的主要原因,可以从适应性强、生长周期短、营养丰富、用途广泛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3)题,秘鲁马铃薯出口量很少的原因,可以从需求量小、不易贮存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4)题,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选择赞同或者反对进行分析,注意观点和理由要一致。

13.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我国流传深远、脍炙人口的“东北八大怪”传统民谣是对当地自然环境和传统民俗风情的精准描述,具有深刻的地理学内涵。

其中大缸小缸腌酸菜是“东北八大怪”之一。

材料二下图为近30年来东北部分地区农业类型布局变化图。

(1)分别说明上图所示地区近30年来玉米、放牧业、副食品生产布局的变化。

(2)吉林玉米种植区号称“黄金玉米带”,其东侧的长白山、西侧的草原和湿地都是“黄金玉米带”稳定发展的天然保障,分别分析它们对图中玉米带具有的“保障作用”。

(3)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民谣中所描述的部分民俗现象目前已经消逝。

以东北“大缸小缸腌酸菜”为例,简析其过去形成和现在少见的原因。

【答案】(1)变化:玉米产区向西、向北扩展;西部放牧生产面积缩小(或草地面积缩小);副食品生产基地在各类城市周围大量涌现。

(2)长白山区:①地势高,降水丰富,形成庞大水系,为玉米种植区提供灌溉水源;②山区森林茂密,补给土壤有机质;调节径流,减轻水旱灾害,从而保障玉米带的稳定生产。

草原和湿地:使周围林草生长良好(或植被覆盖率高),能降低风速,固结土壤,抑制风沙危害农田(或保护农田)。

蓄洪防旱,涵养水源。

(3)东北冬季严寒而漫长,蔬菜不能越冬生长,蔬菜不宜储存,过去须大量腌制蔬菜以备冬荒;近年大量腌制蔬菜的现象已很少见的原因:温室栽培技术、保鲜和冷藏冷冻技术的普及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新鲜蔬菜可随时大量供应;人民收入的提高,购买力增强(经济的发展);人们食品卫生安全意识的提高(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解析】第(1)题,读图,根据图例,该地玉米产区向西、向北扩展。

西部放牧生产面积缩小,即草地面积缩小。

副食品生产基地在各类城市周围大量涌现。

第(2)题,东侧的长白山区地势高,降水丰富,形成庞大水系,为玉米种植区提供灌溉水源。

山区森林茂密,补给土壤有机质。

调节径流,减轻水旱灾害,从而保障玉米带的稳定生产。

西侧的草原和湿地,使周围林草生长良好,植被覆盖率高。

能降低风速,固结土壤,抑制风沙危害农田,保护农田。

湿地能够蓄洪防旱,涵养水源。

第(3)题,东北冬季严寒而漫长,蔬菜不能越冬生长,蔬菜不宜储存,过去须大量腌制蔬菜以备冬荒。

近年大量腌制蔬菜的现象已很少见,主要是温室栽培技术、保鲜和冷藏冷冻技术的普及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时鲜蔬菜可随时大量供应。

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的提高,购买力增强。

人们食品卫生安全意识的提高,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