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底泥疏浚开全国先河“滇池草海底泥疏浚开创了中国内陆湖泊疏浚的先河”..昨日..昆明滇池草海底泥疏浚工程指挥部张凤保指挥长欣喜地说..滇池淤泥将要变废为宝。
昨日..记者来到滇池沿岸堆放滇池底泥的东风坝北、运粮河东及运粮河西堆场和王家堆堆场..乌黑的滇池底泥污水正通过特殊管道直接从滇池底部排到堆场..经过吹填、沉降、余水处理等工艺后..呈浆糊状甚至凝固状的底泥安稳地存放于堆场内。
然而..4个堆场的1965亩的底泥面积着实令人担忧这些乌黑的泥浆是否会成为滇池的累赘?“这些底泥上将要种上花草、绿化带..建盖亭台楼阁..成为将来草海生态公园的组成部分。
”在张凤保指挥长眼中..这些乌黑的滇池污染物富含丰富的有机物质..不再是人们嗤之以鼻的“毒瘤”..而是为滇池旅游创造价值的“宝贝”。
据了解..目前正在紧急实施的滇池草海污染底泥继续疏浚工程是滇池污染综合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滇池草海污染底泥疏浚一期工程的后续工程..疏浚水域为滇池草海中部..疏浚面积1.91平方公里..占草海总面积25%..疏浚工程量191万立方米..总投资1.41亿元。
工程采用环保型绞吸式水下疏浚方式..由疏浚工程和底泥堆场围埝建造工程组成。
继续疏浚工程预计今年年底竣工。
在全国内陆湖泊中..如此大规模的底泥疏浚属全国第一。
(王媛范春庆)(春城晚报)2001.9.29太湖底泥污染及污泥疏浚、疏浚物处置研究”通过验收2004年6月26日..江苏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对江苏省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太湖底泥污染及污泥疏浚、疏浚物处置研究”(BK1999204-2)进行了验收。
该项目1999年7月年开始启动实施..负责人是我所范成新研究员。
项目针对一些湖泊底泥疏浚后出现污染回复现象..设计了用控制条件下过程培养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对不同模拟疏浚深度的大直径底泥新生表层界面活化现象进行跟踪;通过实验室模拟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得到了各湖区不同季节下底泥N、P、COD释放速率..估算了太湖营养盐释放量;根据大型湖泊泥区、岩性、粘土和有机质含量差异大的特点来对湖区进行划分..结合湖区底泥界面交换结果定量估算结复杂湖泊的内源负荷..基本弄清了底泥内源污染在太湖污染物总量中的贡献率;通过模拟污染湖区不同疏浚深度下的污染负荷控制效果研究..提出了太湖底泥疏浚的建设性方案及污染底泥处置和预防二次污染的对策。
该项目提出了按泥区、岩性、粘土和有机质含量等划分湖区的原则..对生态环境类型复杂的大型湖泊进行内源负荷定量研究的新方法;在底泥疏浚效果研究中..引入了新生表层(newborn surface)界面活化和营养物再生的概念..建立了底泥活化过程的界面生物地球化学系统研究思路;揭示了有机磷在微生物作用下的形态转化是底泥疏浚后新生表层底泥和间隙水中磷含量增加..以及上覆水磷含量回复的主要原因。
为污染湖泊底泥疏浚的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理论依据。
项目的主要创新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创建了按泥区、岩性、粘土和有机质含量等划分湖区的原则..对生态环境类型复杂的大型湖泊进行内源负荷定量研究的新方法;2.在底泥疏浚效果研究中..引入了新生表层(newborn surface)界面活化和营养物再生的概念..建立了底泥活化过程的界面生物地球化学系统研究思路和初步方法..在国内外尚未见报道;3. 揭示了有机磷在微生物作用下的形态转化是底泥疏浚后新生表层底泥和间隙水中磷含量增加..以及上覆水磷含量回复的主要原因。
由河海大学崔广柏教授、南京大学王晓蓉教授、东南大学吕锡武教授、中科院南京土壤所蔡祖聪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周立祥教授组成的专家组认真听取了课题组成果汇报..审阅了相关的技术文件..对照项目的合同要求..一致认为该项目完成了规定的研究任务..达到了预期目标..提交的技术文件齐全。
专家组一致同意项目通过验收..并建议该项目进一步总结成果..进行成果鉴定..申报省自然科学奖。
2004.6.30国家863计划:"太湖水源地水质改善技术"太湖水源地水质改善技术的实施将在太湖梅梁湾包含无锡市充山水厂取水口和小湾里取水口的20平方公里水域建立工程示范区。
通过改善水源地的风浪、底质、透明度等环境条件..恢复湖泊水生植被和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的净化能力和稳定性..最终达到持续改善水源地水质的目的。
同时形成系统、规范、标准的..并可根据取水要求、水源地理化和生物环境条件进行调整和改装的技术集成..适于在其他各种类型的湖泊水源地水质保护与净化。
由于我国东部地区天然湖泊中..绝大部分已经富营养化或正在富营养化中..而湖泊又是许多城市和乡村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因此可以预期其巨大的市场需求与广阔的应用前景。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十·五"重大专项"太湖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近日启动..其中第一子课题"太湖水源地水质改善技术"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主持..秦伯强研究员为首席科学家..经费四千五百万..研究期限为三年。
太湖水源地水质改善技术是以保护和改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为目的..以改造水源地基础环境、恢复与创建水生植被和稳定生态系统为核心的综合生态工程技术。
研究内容包括安全高效的消浪技术及其生态效应;梅梁湾水源地藻类水华控制技术;梅梁湾水源地基础环境改善的成套技术;梅梁湾水源地微量有机物污染物去除技术;梅梁湾水源地水生植被恢复、生态系统构建与管理技术;湖滨带生态系统构建、稳定与保护技术;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的长效、可持续管理技术等。
我所在五里湖底泥疏浚与生态重建技术研究中取得突出进展在无锡市五里湖开展的“重污染水体底泥疏浚与生态重建技术研究”为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863计划)“太湖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中子课题。
我所为子子课题五“太湖重污染水体环保疏浚与生态重建方案”主持单位和子子课题四“重污染水体底泥环保疏浚与生态重建技术”的副组长单位..在五里湖的研究被认为是该所在太湖梅梁湾水源地研究“主战场”外开辟的以生态重建为主的“第二战场”。
“太湖重污染水体环保疏浚与生态重建方案研究”是整个子课题研究的出口..在组长范成新和副组长孔繁翔两位研究员领导下..以在五里湖实施的各类示范工程为平台..围绕底泥环保疏浚的深度确定、疏浚底泥内源变化、疏浚后生态风险和污泥堆场污染等问题开展工作..对疏浚施工(2003年11月27日)前后的疏浚示范区..研究人员逐月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底泥及其孔隙水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跟踪调查..原位投放孔隙水采样器和放置了生态毒理学实验的生物材料,完成了污染底泥层、过渡层、正常底泥层的确定技术..为疏浚作业船在西五里湖实施的环保疏浚提供了技术指导;获得了底泥疏浚前后底泥孔隙水中物理、化学变化特性和用于生态风险评价的底栖动物样品(螺蛳)等GSH等抗氧化系统的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结果..初步建立了疏浚风险的评价思路..在底泥疏浚效果评价领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该子子课题五内由薛滨博士领导的研究组..在全球定位系统GPS定位下..对梅梁湾南部、苕溪河口、宜溧河、竺山湖等重污染区域底泥分布进行1000m×1000m中精度测量..获取了目标泥区泥深分布的具体深度;并用柱状采样器垂直采集不同疏浚区底泥..获得了198个短柱岩心..量测了底泥深度..样品分层采用了工程研究中极为少见的2cm和5cm密度间隔..所获成果为污染湖区底泥疏浚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数据。
对太湖内源污染负荷和疏浚堆场影响的研究也进展顺利..范成新研究员领导的课题组在室内对不同疏浚深度(10cm和20cm)的底泥进行了长期培养..首次观察到疏浚表层底泥的物性和营养物形态随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现象;他们应用底泥分区的研究方法..首次取得了太湖全湖底泥氮磷内源负荷定量化数据..为太湖底泥疏浚的决策提供理论和基础数据支撑。
截止2004年8月31日..在该项研究中我所已获授权和申请国家专利5项..显示出良好的成果发展态势。
由子子课题四副组长陈开宁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是西五里湖开展漂浮植物和沉水植被重建招标最早、启动最快的课题组。
他们于2003年6月24日就率先在透明度仅有25cm的宝界桥北岸退渔还湖C区(160亩)..应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指导工程小组在五里湖种下了整个水生态修复工程中的第一批水草..引种睡莲5000株..移植的植株均高42cm..平均每株叶片为11个..睡莲成活率就达40%左右;紧接着2003年6月26日-8月3日..示范工程沉水植物的种植开始..共种植了沉水植物种苗203吨..品种有金鱼藻、苦草、马来眼子菜、轮叶黑藻、微齿眼子菜等..成活率达50%..其中金鱼藻、苦草和轮叶黑藻形成了一定的群落规模。
至2003年10月份..五里湖北岸C区水域已经有近50%的水生植物覆盖..水面上有红、黄、白三种颜色的睡莲花朵争奇夺艳..水体透明度被提高一倍以上..水质也上升了一个等级。
今年大年初五..科技人员为能赶上植物生长季节..又赶往五里湖南岸的另一块示范工程Y区(150亩)施工现场..组织人员进行湖滨带基底修复、落实植物种苗、实施提高水体透明度措施..为生态修复赢得宝贵时间。
在克服了直立岸、乱石底、透明度低、湖水深(约3m)等重重困难后..截至7月底..已经在Y 区湖滨带成功建立了芦苇+荷花型、狭叶香蒲+荷花+沉水植物型、荷花型、鸢尾+浮叶植物型四片连片植被湿地..在距岸带70米范围内还种植了4800株各种颜色的睡莲、并植活了大量黄花荇菜和若干片菱。
科技部邓楠副部长、中国环科院刘鸿亮院士和江苏省及无锡市领导分别在我们工程实施期间来到我们实验区视察..表扬和肯定了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在五里湖所做的工作..还要求及时总结和推广。
目前..研究组对于生态重建试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深水区的沉水植物成活率还不高..种植后的施工人员技术管理问题等..科研人员正努力进行技术攻关和研究对策..对于覆盖度下降的区域将于今年秋季至明年春季进行水草补种。
中国首次对退田还湖成效进行大规模民间调查新华社长沙2004-2月19日电(记者谭剑张敏)由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项目和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组织..对中国政府实施的“退田还湖”政策成效进行的首次大规模民间调查活动正式启动。
这是记者19日从正在湖南举行的“退田还湖”政策回顾与前瞻研讨会上了解到的。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项目长沙办负责人梁海棠介绍..中国政府自1998年洪灾后实施的“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政策..已经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