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语境文化对中国人时间观念的影响2

浅谈语境文化对中国人时间观念的影响2

浅谈语境文化对中国人时间观念的影响摘要不同的文化塑造了不同的时间观念,而且时间观念是反应文化的一面重要镜子。

爱德华.霍尔认为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中的时间观念明显不同。

在传统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中国逐渐形成了高语境文化,由此衍生出了延续五千多年的根深蒂固的传统时间观念。

近年来中国和在低语境文化影响下的国家的接触逐渐增多,时间观念的不同引发了很多矛盾。

但是受低语境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的时间取向和时间观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本文重点探索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对中国人时间观念的积极影响和改观。

[关键词]语境文化;时间观念;中国人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Context Culture,Low-Context Culture and Time Orientation and Their Effects on the Time Conception of Chinese Abstract: Human events occurring in daily life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ime.Time is fundamental bases on cultures and human activities. In academic fields, different cultures shape different time conception, and time conception is an important mirror to reflect culture. Edward t. Hall regarded time orientation is evidently distinct between high-context cultures and low-context cultures. Time conception consists of time orientation and the view of time. Time orientation and the view of time of Chinese have changed a lo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high and low context culture, especially low-context culture from some western countries. The paper aims to find the progress which we have achieved about the conception of time in our country.[Key Words] high-context culture; low-context culture; conception of time; Chinese高语境文化或低语境文化是我们在研究一国文化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它与各国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习惯和文化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时间取向是文化深层结构的一部分,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

高语境文化、低语境文化与不同时间取向的形成有内在的相互作用,所以可以通过分析高语境文化、低语境文化的特点来探明一种时间取向的成因;也可以通过一种时间取向的特点来说明时间是如何加强高语境文化或低语境文化的。

因此本文主要关注高、低语境文化和时间取向差异的关系,以及对中国人时间观念形成的影响。

1、高、低语境文化和时间取向差异的关系在不同的文化群体中,个体所共享的信息量不同。

文化学家霍尔根据某一文化群体中个体共享的信息量的大小把不同的文化分为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

高语境文化的特点是个体共享的信息量大,所以在交流中通过使用模糊语或概括性话语,或仅仅通过使用肢体语言便可交际成功。

高语境文化具有较高的群体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时间安排上高语境文化较为简单、宽松、易变,一切以当前需要为根本。

低语境文化则恰恰相反,文化群体内每个个体分享的信息量少,大量的信息需要通过准确、清晰、具体的语言表达才能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

低语境文化在时间安排上具有高度计划性、结构化、部分化的特点。

大块的时间会划分细致到每一分钟,且计划不轻易改变,一旦安排改变,所涉及双方便不知所措。

然而在高语境文化中,即使事先约定好的计划有变,人们仍会根据“惯例”自主行事,而且不会有太大的差错。

在此,所谓的“惯例”即高语境文化中个体所共享的信息。

下面通过例一来说明高语境文化中“惯例”所发挥的作用:(例一)在中国(典型的高语境文化国家),甲想请乙共进晚餐,他们会有如下对话。

甲:喂,老王您好,家里都好吧?乙:都很好,你也好吧?甲:都好,就是我家那小子太淘气了,不听话。

A乙:呵呵,孩子都这样。

甲:您今晚有安排吗,一起吃个饭吧?B乙:好吧,今天厂里说要加班的,我不我和别人换换班吧。

C甲:好,晚上见。

乙:晚上见。

D在这段对白中,有关时间的信息大致可分为四部分。

A部分虽然在篇幅上占用了对白的1/2,但作为寒暄语对重要信息的传递没有意义。

在高语境文化中,较高的群体归属感和认同感需要通过大量寒暄语来维系和加强,所以寒暄语是重要信息相互传递前必要的预热部分。

但是对于生活在低语境文化下的人来说,这段对话显得毫无意义、莫名其妙,让人感到一头雾水。

B 部分开始提供第一条重要信息,即甲正式向乙发出约会邀请。

句中“今晚”意味着客人仅有几个小时的时间准备赴约事宜,在低语境文化中这似乎太过于仓促,但在高语境文化中,人们已经适应较短的时间计划或安排,甚至有的安排是临时决定的,所以高语境文化的计划性较低。

C部分充分体现高语境文化中时间计划的灵活性、易变性,一切改变服从于当前需要。

但在低语境文化中,几乎所有事件都会安排到时间表中,依照时间表进行,不会轻易或临时改变计划。

D 部分所传达的信息是约会时间,在其中甲使用了一个较为模糊的时间单位“晚上”,即使如此乙仍能根据“惯例”和自身“经验”来确定约会时间,“惯例”和“经验”即高语境文化中个体从幼年时期开始慢慢积累起来的、社会群体中的共享信息。

高、低语境文化和环形时间取向和线形时间取向的差异时间既是客观存在的,又是通过感性认识存在于人脑中的一种抽象的概念,所以学者便提出环形事件趋向和线形事件取向。

高语境国家多为环形时间取向,比如:中国、韩国、日本、印度以及一些东南亚国家。

反之,低语境国家多采取线形时间取向,以美国为代表,诸如德国、法国等西方国家。

循环式时间观念认为,时间是周而复始成螺旋状不断向前推进的。

这种时间观念体现在中国古诗中便成就了唐寅的佳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高语境文化影响下的国家多为历史悠久的发展中国家或新兴工业化国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社会以农业或渔业生产为主,低效率的生产方式和起步较晚的工业文明造就了劳动人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岁岁如今日,年年有今朝”的环形时间取向。

从宗教因素的影响来讲,佛教在这些地区较为盛行。

佛教普遍认为历史是循环式的发展,大约40亿年成一“劫”,每“劫”始末只是神话传说的再现,即诸神在舞台上将历史重演一遍,其宣扬的“前世今生”、“因果报应”、“转世轮回”的教义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环形时间取向的形成。

1.2、高、低语境文化和单时制时间取向、多时制时间取向的关系单时制取向和多时制取向是根据不同的时间组织方式区别划分的,由爱德华.霍尔提出。

单时制取向是一种强调日程、阶段性和准时性的时间习惯。

多时制取向对计时、用时具有灵活性。

[9] 著名学者Victor在1992年对两种时制的时间取向特点进行了总结。

山东教育学院的贺显斌老师在其论文《中、西文化的时间取向差异》中,根据Victor的归纳对单时制和多时制的特点进行了对比性归纳,并总结七点较大的差异。

本文笔者将根据高、低语境文化的特点并结合贺显斌的总结对高、低语境文化和单时制时间取向、多时制时间取向的关系进行分析。

1.3、高、低语境文化与过去事件取向、现在时间取向和将来时间取向的关系过去时间取向、现在时间取向和将来时间取向是按照不同民族在时间的纵向心理取向上的划分。

不同时间取向的形成即和本民族的历史背景有关,又和科技文明进步的程度有关。

大部分高语境文化影响下的国家为过去时间取向,低语境文化影响下的国家多为将来时间取向,阿拉伯国家受其宗教因素的影响为现在时间取向。

在这方面英国是一个例外,按照霍尔的划分,英国是低语境文化国家,但在时间取向上则倾向于过去时间取向。

因为英国拥有几千年的历史,英国人性格相对保守,即使它的工业化程度很高,他们仍很看重历史的重要性,所以英国为过去时间取向的国家。

在表格1中,左边表格是自高语境文化到低语境文化的顺序排列,右边表格是自过去时间取向到将来时间取向的顺序排列,把两个表格相同的国家相互连接后,高、低语境文化和时间取向的对应关系一目了然。

低语境文化国家用直线的方式看待时间,即能够充分的看到过去、现在和将来,并把着眼点放在将来。

这种将来时间取向与低语境文化中的历史渊源和宗教文化有关。

基督教提倡人们相信未来,相信上帝在未来的某个时间会把人们从苦难中解救出来,因此美国人所受的教育为未来导向的教育。

从另一方面来说,西欧较早的工业革命带来先进的工业技术,现代工业生产和现代管理技术要求计划的严密性,因此它们在规章制度、时间计划和执行上要求较为苛刻。

美国著名作家库伯在其经典小说《拓荒者》中描写了主人公对未来的憧憬。

拓荒者面对一片森林绘声绘色的给他的表妹描述这将是一座繁华的城市。

低语境文化影响下,人们既能从未来的角度审视现在,又能摆脱束缚而更加亲近未来。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对美国人而言,生活总在变化,但不会停止下来”。

2、中国人传统的时间观念2.1、传统的时间计量单位看一个民族是否足够珍视时间,通过研究此民族的计时单位即可得出结论。

在封建社会时期,虽然人们发明了沙漏、日晷来计时,但时间单位的概念人很模糊,这是因为在农耕社会人们有大量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所以没有必要去精准的标记和度量时间。

中国人传统的时间观念不仅模糊,而且计时单位较大,划分不够细致、精确。

大的计时单位有“劫”(约40亿年)、“同期气运”(即六十甲子,约60年)、“旬”(十二年为一旬);小的计时单位有“年”、“季度”、“月”、“天”、“更”(每一夜分为五更,约2小时);模糊的时间单位有“一袋烟的功夫”、“一杯茶的时间”,但几乎再也找不到划分更为细致的时间单位。

2.2、中国传统的“慢”文化在历史上,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封建社会曾统治中国近两千年,占社会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

他们不需要精准的时间进行农业生产,只要掌握好节气即可,因此他们的生活节奏较慢,由此而衍生出中国传统的“慢”文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