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谚语看中西时间观念差异
中国有句古话: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把昼夜交替,春去冬来看做时时间的周而复始,倾向生命是轮回的,“来生再见” “三生有幸”,这辈子,没有做到的事情下辈子还可以弥补,因此,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是环形的,有一种充裕感,喜好回顾历史。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过去的经验,是将来行为的借鉴,体现了中国人对于过去的历史的重视和崇尚,做事喜欢引经据典,追本溯源,循规蹈矩,类似的还有“前车之鉴”等。
西方人的时间观念是线式的,起点始于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犯下“原罪”,从而开始了人类的繁衍,时间随着创世开始了。
Not to know a man from Adam这个熟语体现了西方文明中的时间是有起点的。
这个起点就是“原罪”。
“a day of final judgement”,即“世界末日”。
根据基督教,“世界末日”是接受最后审判的日子,人类以“原罪”为起点,不断忏悔、赎罪,接受了最终的审判后,被解救者将进入七重天,获得永恒的幸福。
时间自创世始,又随末日审判而终,进入无时间状态。
英语中反映出的时间观念是一条有始有终的直线。
西方人认为,活在当下,抓住现在才能走向明天。
There is a good day coming. “好日子就要来临”,不管现在和过去如何,将来都是“a good day”,现在和过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将来。
象这样更看重将来的熟语还有“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Better the last smile than the first laughter”,“He loses indeed that loses at last”,“The end crowns all”等等。
中国人习惯把时间抽象化自然化,“只争朝夕”中“朝”指“日”,即白昼,“夕”指“日暮”,即夜晚。
“朝夕”在这里就是指“时间”。
类似的还有“多事之秋”、“一朝一夕”、“千秋大业”、“朝朝暮暮”等。
在运用时间上,比较随意。
西方人的时间很具体,只有数字,用精确的小时,分钟,秒钟来衡量。
西方人把时间和金钱视为等价交换的实体,时间可以让他们创造金钱,金钱也可以为他们赢得时间,类似的还有,“Spare time is the gold dust of life”,“He that gains time gains a ll things”,“Friends are thieves of time”,“Time’s up”等。
在这些熟语中,时间都被视为可消耗、获得的实体。
在约会时,非常准时准点,而且不能接受无故的迟到。
王小诗200921010123 07英语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