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跨文化视角下的电影片名的翻译摘要:电影片名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影片的内容和主题。
通过对大量中外电影片名翻译的例证分析,我们发现有些影片因过于追求商业价值而忽视了文化差异,出现了文化失语的现象。
为了解决文化失语现象,本文研究了文化差异对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认为影片名中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人文文化和宗教文化两个方面。
最后,从跨文化视角出发探讨了片名翻译宜采用的三种不同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电影片名;文化失语;文化差异;翻译策略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也日益深入。
作为民族文化产物的影视作品不断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据统计,2012年中国进口商业影片税收突破两亿元人民币,2010年中国电影在海外的票房也高达35亿美元。
因此,在国外大片纷至沓来,国产影片走向国际的今天,影片的翻译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而影片名的翻译则更是成为了我国翻译领域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因为片名翻译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原片名语言艺术、文化内涵的正确传递,还关系到影片的票房和人气。
作为叩击观众心扉的第一声敲门声,片名有时直接决定着观众是否有走进电影院的欲望。
例如,如果将美国爱情片《Ghost》直译为《鬼》的话,很容易使观众误以为它是一部惊悚片或恐怖片,而意译为《人鬼情未了》则诗意化地描述了跨越生死的爱恋这一影片主题,并且这一凄美的片名更能引发观众对这段未了情缘一探究竟的好奇心。
然而要译好片名绝非易事,这不仅需要准确深刻地理解影片主题,更需要有驾驭两种文字的高超语言功底并深谙不同民族的文化。
因此,研究跨文化视角下的电影片名翻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电影片名翻译中的文化失语现象片名的翻译犹如雕琢一件艺术品,不仅要考虑影片内容和文化典故,还要尽力使其兼具文化性和商业性。
但有些影片因过于追求商业价值,一味考虑眼球的冲击力而忽视了文化差异,出现了不少文化失语现象。
1. 忽视诗词的文化内涵中华诗词是民族文化的瑰宝,短短数十字间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或婉约,或豪迈,或忧民生疾苦,或抒自身豪情。
当我们翻译借用古诗词为题的影片时,要充分考虑到诗词言简义丰的特点,译名不仅要展现原片名意境之美更要体现诗词中所浓缩的历史人文。
但令人遗憾的是,不少此类影片名在进行翻译时往往只追求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却忽视了诗词本身的文化内涵。
例如,影片《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是一个极具文化内涵的电影片名。
它出自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的诗作《不第后赋菊》中的最后两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此处的“黄金甲”一语双关,不仅指金黄色的菊花还指起义军队。
但其英文译名仅从影片中反复出现,极力渲染的金色菊花这一意象出发,将其译为“Curse of the Golden Flower”。
这一译名无疑成功地为影片营造了一种苍凉的意境也极易使观众浮想联翩,纷纷猜测Golden Flower里究竟蕴藏着怎样的爱恨情仇和不可逾越的诅咒(curse),不由得产生一睹电影而后快的冲动和欲望。
因此,这一译名有助于实现影片的商业价值但中文影片名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却消失殆尽。
单薄的Golden Flower承载不了那段厚重的历史,Curse一词也无法描绘诗人所抒的傲世独立、冲天凌云之志。
2. 忽视同一事物在中西方不同的象征义世界上各个民族的文化不尽相同,都有其自身鲜明的特色。
因此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民族的象征义往往不同。
在我们国家,龙是“神物”更是“圣物”。
在中国传说中,它呼风唤雨,无所不能。
古代帝王常常以“真龙天子”自居,龙也是帝王的专有饰物,普通百姓对龙顶礼膜拜,即使今天,海内外华人也自认为是“龙的传人”。
但在西方,龙是一种体型庞大、凶残可怖的怪物。
它让人联想到残暴和邪恶,因此龙是不受人喜爱之物。
在西方的古战场上,盾牌上经常以龙为雕饰物,目的是吓阻敌人。
由于忽视“龙”在中西方的不同象征义,电影《卧虎藏龙》被译为了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成语“卧虎藏龙”出自北周庾信《同会河阳公新造山地聊得寓目》诗:“暗石疑藏虎,盘根似卧龙。
”,意指“隐藏着的未被发现的人才”。
但无论是Tiger 还是Dragon都很难传达原作品的文化内涵,甚至还会引起误解。
3. 忽视典故的文化内涵典故是文学殿堂里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语言简洁洗练,语义含蓄深邃,回味隽永悠长。
我们在翻译以典故作为电影名的作品时,一定要了解典故的来源和文化内涵,否则就会产生文化失语现象。
例如,影片《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这一典故出自楚汉相争的垓下之战,指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人。
以这个典故作为电影片名不仅符合这部武侠电影中反复呈现的一步一伏的场景,也切合“人心即是江湖”的电影主题[1]。
但这一文化内涵颇丰的片名在欧美上映时被翻译为House of Flying Daggers,在日本、韩国则被译为Lover。
这些都是对《十面埋伏》一种可笑的颠覆,是对中国文化的抛弃。
我们应该采取恰当的策略,准确而传神地翻译电影片名。
而要避免这种文化失语现象,关键是要洞悉中西文化差异现象的具体表现。
二文化差异现象的表现文化失语现象是由于文化差异对电影片名的翻译影响而造成的。
影片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是传播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最好媒介。
作为高度浓缩影片主题的片名必然会被打上民族文化的烙印。
因此片名的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不同文化的交融。
唯有精准地表达影片名所要传达的深层内涵,方能构成合理、有效的翻译行为。
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着眼影片内容,也要关注片名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
否则译出来的片名将会在文化内涵上与源语相去甚远,失去原片名的风采。
影片名中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人文文化和宗教文化两个方面。
1.人文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语言优美雅致,讲究意境,尤喜用四字表达法,因此很多英语影片名汉译时都采用了四字短语,以顺应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如:Top Gun译为《壮志凌云》,Matrix 译为《骇客帝国》,Speed 译为《生死时速》,Shakespeare in love 译为《莎翁情史》,Charlie’s Angels译为《霹雳娇娃》。
有些影片名中包含了俗语、习语或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表达,这就要求译者除了要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外还要深谙他国文化。
例如,2000年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American Beauty,它流传较广的中文译名是《美国丽人》或《美国美人》,但这两个译名均与影片的内容相差甚远。
究其原因,是因为在美国American beauty指的是一种在一年四季都开花的蔷薇科植物,蔷薇美丽却短暂,它在影片中反复出现,代指美国没落的中产阶级。
因此该片被译为《美国蔷薇》更能将原片名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文化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再如,充满了浓烈的反体制,提倡个人自由意味的影片“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也许很多人会将其直译为《飞越杜鹃巢》。
殊不知the Cuckoo’s Nest是一个习语,为“疯人院”之意。
影片叙述的也是发生在疯人院的故事。
着力刻画了为追求个性解放而孤军奋战的迈克·墨菲的悲剧人生。
尽管迈克·墨菲没有成功,但他对自由的追求点燃了身边朋友的生命热情,他最好的朋友“酋长”在他的感召下,最后终于砸开铁窗,逃离了这所“吃人”的疯人院…… 因此《飞越疯人院》这一译名,不仅忠实于源语并且传神地体现了原片名和影片本身的真谛。
2.宗教文化中西方在宗教信仰上有许多的差异,而不同的宗教信仰会形成不同的宗教文化。
中国人对《圣经》不甚了解就如同西方人对中国的佛教知之不深一样。
翻译蕴含宗教文化的电影片名时,我们通常需要充分考虑观众对宗教文化的理解程度,必要时应添加一些解释性信息以便更准确地反映影片的主题。
例如,Friday the 13th被译为《黑色星期五》。
黑色星期五源于西方的宗教信仰与迷信:耶稣基督死于星期五,而他的最后的晚餐是与他的12位门徒共进的,因此“13”,这一代表最后晚餐中的就餐人数的数字被西方人视为不吉利的数字。
不管哪个月的十三日又恰逢星期五都会被认为是超级不幸的一天,故被称为“黑色星期五”。
另一部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影片是Seven。
它讲述的是一个高智商的杀人恶魔以上帝的名义,围绕天主教七大死罪逐条实施杀人阴谋。
如果影片名Seven只是简单地直译为《七》的话,不仅很难让中国观众产生相应的宗教文化信息联想,还会因片名过于抽象而使观众觉得索然无味。
所以译者根据影片内容及其文化内涵把该片名译为了《七宗罪》。
再如影片Salt of the Earth。
The Salt of the Earth 一词出自《圣经》。
据《新约·马太福音》(Matthew)第5章记载:耶稣对他的门徒说:”Ye are the salt of the earth: but if the salt have lost his savor, wherewith shall it be salted? “耶稣把他的门徒比喻为“世上的盐”(salt of the earth),其中earth 指人类,salt指人类社会的精华。
因而salt of the earth指“社会精华,最优秀的人,最高尚的人。
” 正是出于对西方宗教文化的尊重,Salt of the Earth被译为《社会中坚》。
我国具有宗教文化含义的影片名不是很多,《无间道》是其中的一部。
“无间道”是《法华经》等佛经里“avicinar aka”的新译,旧译为“阿鼻地狱”,是佛经故事中八大地狱中最苦的一个,也是所谓的十八层地狱中最下面的那一层。
电影在国外上映时被译为了Infernal Affairs,意为“恶魔的事情”,体现了“无间道”的佛教内涵。
三英语片名的翻译策略奈达认为,翻译就是在译语中用最为贴切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就意义而言,其次是就风格而言[2]。
同时他也认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3]。
Susan Bassnett也赞成“翻译就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
[4]由于中西方在生存环境、语言习惯、风俗信仰、人生价值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为了改变文化失语现象,片名在跨语言和跨文化的转换过程中要考虑人文文化和宗教文化两方面的文化差异,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笔者对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经过分类研究,总结出电影片名翻译宜采用以下翻译方式:1. 直译直译是指译文套用原文的表现手法,保持源语中的句式结构和语序。
即,译文形式和内容都与原文一致的翻译方法。
通常当影片名中所蕴含的语言现象在两国的表现形式相似或相同时,抑或是译制片名的文化含义对于本国观众来说非常容易理解时可采用直译的翻译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