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

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

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 综述f 

魏文南’ 王华友 

(1.四川省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皮肤科四川自贡643000;2.隆昌县人民医院皮肤科四川隆昌642150) 

【摘要】特应性皮炎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引起的以反复发作为特点的湿疹性皮肤病,其发病率高,危害大。特应性皮炎的病因和发 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文试从遗传.感染,辫境、心理等方面就其可能的机制进行简要综述。 【关键词】特应性皮炎病因学 发病机制 【中图分类号】R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1)12(a)--0161一O2 

急性和慢性炎症同时存在的湿疹 性皮肤病,往往伴有明显的瘙痒,这种 

和遗传、环境、微生物、心理等因素相 关的疾病被称作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发病率高、易复发的AD 

因为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并且缺乏特效治 

疗而成为研究的前沿方向。本文就AD的 发病机制综述如下。 

1遗传因素 

AD的发病具有遗传性已经被流行 

病学者研究得证。患特应性皮炎的女性 和正常男性所生子女在3个月前AD发病 

率可高达25%,2岁前发病率更可达50%; 如果子女的父母都有AD,其发病率可达 79%…。Cookson等 检验了1 48个儿童期 患有AD的核心家系,其深入到基因水平 

的研究显示AD与染色体1q21和17q25 

相关。血清IgE总量与染色体16q—tel区 域存在相关性。连锁分析5个染色体区域 

后,AD被Soderhall等 定位在14ql1、 1lq13 ̄5q31—33,细胞受体C【链和6链的 

基因位点包含在14qllT,IgE高亲和力受 体1 0链基因位点则包含在1lql3。 

2免疫因素 目前多认为免疫异常,特别是Thl/ 

Th2失衡是AD的发病原因之一。AD患者 

皮损渗出物中众多CD4淋巴细胞被发现, 而CD4淋巴细胞分化为Thl及Th2淋巴细 胞,且转化成较多的Th2淋巴细胞,因此 

得 ̄]Th2淋巴细胞是首要的免疫病理学 异常的结论。在AD患者典型皮损中,IL- 

4、IL-10及IFN—Y也同时在一些研究中 

被观察到,并且AD的严重程度仅与原位 IFN—Y的表达而不是IL一4的表达高度相 

关。另外,通过对治愈后中止治疗1~2d就 复发的AD患者皮损的细胞因子的分析显 

示,皮损中IFN—v及IL一4的表达共同增 

加的患者才会复发,而且治疗中IFN—Y 无明显减少的患者也很难治愈。由此推 

断AD患者皮损的不同阶段由Thl及Th2 细胞因子分别介导。在损害的开始主要 

是Th2细胞产生作用,而Thl细胞亚群的 

作用在于保持炎症反应。AD急性皮损 处,IL -4 ̄nIL-13等细胞因子诱导B细胞 

产生IgE,而它们正是被激活的Th2细胞 通过释放;AD慢性皮损处,IFN—Y、IL-2 

; ̄nTNF-B等细胞因子(Thl ̄N胞产生)调 控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并抑制Th2细胞 

*lIgE产生 。 

3微生物 AD患者对细菌、真菌、病毒的感染 

率比正常人更高,是因为固有与获得性 免疫上都存在不足 。此外,AD患者会有 

更多皮肤感染的另一个原因是Thl淋巴 

细胞活性不高及皮肤功能不佳。在1 974 年,Leyden等 第一次对AD和金葡菌的 

相关性进行了报道,在他们的研究中金葡 菌可以在90%的AD皮损里被观察到。由 

此学界开始非常关注金葡菌在AD致病中 

的作用和地位。有研究发现AD皮损的级 

别与金葡菌定植量高度相关 。金葡菌含 

有可以增加T细胞和巨噬细胞活性的超抗 原毒素,使其能保持甚至加重皮肤炎症。 

在AD患者皮损里,抗原刺激T淋巴细胞更 多的向Th2细胞转化,造成IL-4、IL-5等 

细胞因子增加,而Thl ̄W胞因子IFN—Y、 

IL-2 ̄下降,从而介导经典的炎症反应。 

4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在AD的发病过程中也起着 

重要的作用。AD的皮肤屏障容易受损, 现在通过培养具有AD皮肤特点的动物模 

型,证明了气候同环境干燥可以影响AD 的发病。模型中使用基本不含基础脂肪酸 

的饲料喂养出的小鼠会出现生长缓慢,伴 

有屈侧红斑以及鳞屑脱毛、瘙痒、伤口不 良愈合,皮肤抗感染能力和保水能力下降 

等症状。在临床上,AD患者症状冬重夏轻 也可证明AD的发病受环境因素影响。此 

外,Krame等 还发现吸烟会增加患者子 

女AD发病的风险。 

5变态反应 各种变态反应原进攻人体,造成人体 

致敏,引起皮肤过敏性炎症反应,导致AD 

发病。国内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幼儿期接触 宠物后发生AD的危险性是不接触宠物的 3~6倍 】。张传玲等 检测了1 30例不 ̄f]12 

岁的AD患者的总IgE、sIgE,研究发现血 

清总IgE有65.4%的阳性率,slgE有58.5% 

的阳性率,而且患者血清中slgE呈阳性的 过敏原至少有一种。伴随患者的年龄增 

加,吸入性过敏原也跟随增加,吸入组分 别有23.5%、57.1%和60.O%的阳性率。 

6精神因素 

精神应激与AD复发和加重的高度 

相关性被大量实验和临床研究所证明。 Makela等””对801例AD患者进行了调查, 

结果其中有超过一半的患者认为病情恶 

化的首要原因是精神应激。而Kilpelainen 

等 的研究发现,在10667名大学生受调 

查者中,AD患者高达l8.2%,并且研究显 示受调研的大学生中,AD患者组比健康 

对照组有更高的病前和病程中的应激事 

件,病情也与病后的应激事件有关。 

综上所述,AD发病与遗传基因、免疫 (下转1 63页) 

中国卫生产业・第八卷・第十二期 

161 障发病的机会越大。这可能与社会经济地 位低的居民生活在穷困的居住地区、暴露 

在有毒的环境之中、易发生病毒或其它微 

生物感染有关 。 

5免疫因素 

10%的嗜酸性筋膜炎患者于再障发病 

有关系。胸腺瘤不仅引起纯红再障而且与 造血衰竭有关。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 

性关节炎也可引发再障。足量的淋巴细胞 

输入引起的医源性再障,其可能是由于移 

植物抗宿主病导致了骨髓衰竭。 

6其它因素 

少数妇女于妊娠期可因体内性激素 水平提高而发生一过性再障,妊娠期发 

生再障的患者中,多数于终止妊娠或分 

娩后死亡,终止妊娠后仅l/7的患者病情 

改善。 部分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PNH)也可转化为再障,称“AA—PNH综 

合征”。5%~10%的再障患者在恢复期发 

展成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新诊断 

的再障患者中有一定比例显示有PNH缺 陷。PNH患者发生再障确切原因仍不清 

楚,一种解释认为PNH克隆能抵抗免疫 损伤.导致这些细胞的选择优势。另一种 解释J ̄:GPI锚蛋白有广泛的免疫原性,可 

能由=F蛋白降解途径的改变,导致异常的 

免疫反应损伤了正常的造血细胞而导致 再障 …。长期未经治疗的各种贫血、慢性 

肾功能衰竭、垂体前叶及甲状腺机能减退 症、遗传因素均可引发再生性障碍性贫 

血。 

在我们的临床工作中,虽然有时非常 

困难,但是了解再障的病因十分重要。了 

解引起再障的真正病因对判断预后、制定 

正确的临床治疗计划并对预防再障的发 生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崇礼.再生障碍性贫血[M】.天津:天津 

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0:11. 

[21 Issaragrisil S,Kaufman DW,Anderson 

T,et a1.Low drug attributability of aplastic 

anemia in Thailand[J].The Aplastic 

Anemia Study Group.Blood,1997,89:4034. 

【3】Smith M.Overview of benzene. 

induced aplastic anemia[J】.Eur J Haematol,1996,57:107. 

[4]Kurtzman G,Young N.Viruses and 一【j、/ f 。 薹 综述 

L J l¨ 一 ¨ J J ¨ 

bone marrow failure[J].Baillieres Clin 

Haematol,1989,2:52. 

[5]Liang DC,Lin KH,Lin DT,et a1.Post. 

hepatitic aplastic anemia in children in 

Taiwan,a hepatitis prevalent area[J].Br H 

Haematol,1990,74:487. [6】Davis BR,Zauh G.Effect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infection 

on haematopoiesis[J].Baillieres Clin 

Haematol,1995,8:113. [7】竺晓凡.小儿血液 M】.天津:天津科学 

技术出版社,2005:4. 

[8】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 民卫生出版社,2009:9. 

[9]Issaragrisil,S.An association of aplastic 

anemia in Thailand with low socioeco— nomic status aplastic anemia in study 

Group Br【J】.Hemabl,1995,95(1):80~84. 

[10]Kinoshita T,N Inoue.Relationship be— 

tween aplastic anemia and paoxy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 ht[J].Hem— abl,2002,75(2):117~122. 

【收稿日期】2011-10-11 

(上接161页) 因素、微生物、环境因素、变态反应、精神 因素等多个方面相关,但至今学界尚不能 

确定其确切的发病机制。由于AD患者临 

床症状与皮肤中免疫反应相关,故认为免 疫发病机制占首要地位。所以学界现在认 

为,多种因素都可导致免疫反应异常,从 而造成AD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马刚,程滨珠.特应性皮炎【J】.中国社区医 师,2003,20(19):20~21. 

[2】Cookson WO,Ubhi B,Lawrence R,et a1. 

Genetic linkage of childhood atopic 

dermatitis to psoriasis susceptibility 

loci[J].Nat Genet 2001,27(4):372~373. [3]Soderhall C,Bradley M,Kockum l,et a1. 

Linkage and a s so ciation to 

candidate region s in Sw edish 

atopic dermatitis families[J].Hum 

Genet,2001,109(2):129~135. [4]Novak N,Valenta R,Bohle B,et a 1. FcepsilonR1 engagement of Langerhans cell—like dendritic cells and inflammatory 

dendritic epidermal cell—like dendritic cells 

induces chemotacfic signals and diferent 

T-cell phenotypes in vitro[J1.J Allergy Clin Immunol,2004,113(5):949~957. 

[5]Baker BS.The role of microorganisms 

in atopic dermatitis[¨Clin Exp 

lmmunol,2006,14(1):1~9. [6]Leyden JJ,Marples RR,Kligman AM,et a1. 

StaPhY1o coccu s au reu s in the 

lesions of atopic dermatitis[J].Br J 

Dermatol,1974,90(5):525~530. [7】Hung SH,Lin YT,Chu CY,et a1.Staphyloc— 

OCCUS colonization in atopic dermatitis 

treated with fluticasone or tacrolimus 

with or without antibiotics[J].Ann Allergy 

Asthma Immunol,2007,98(1):51~56. [8]Kramer U,Lemmen CH,Behrendt 

H.et a1.The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tobacco smoke on eczema and allergic 

sensitization in children【J].Br J Dermatol,2004,150(1):111~118. [9]9周文明,张学军.特应性皮炎的环境 

因素[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2003,29(2):91~93. 

[1 o]张传玲,田礼军,陈萍.特应性皮炎患儿 血清特异性IgE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检 

验医学与临床,2008,5(8):460 ̄461. [11】Makela L,Lammintausta Kaija,Kalimo 

K.Contact sensitivity and atopic dermatitis:association with prognosis,a 

follow—up study in 801 atopic patients fJ】_ Contact Dermatitis,2007,56(2):76~80. [12】Kilpelainen M,Koskenvuo M,Helenius 

H.et a1.Stressful life events promote the manifestation of asthma and atopic 

diseases[J1.Clinical Experimental A1一 

lergy,2002,32(2):256~263. 

【收稿日期】201 1—1 1-20 

中国卫生产业・第八卷・第十二期 

16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