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医骨伤科基础理论-骨科基础知识
中医骨伤科基础理论-骨科基础知识
(二)气血的病理变化
伤气
–1、气滞:由损伤而导致气的运行障碍,气机壅滞不通。 气滞在伤科中多见于胸胁腰背部屏伤或挫伤 临床表现:伤处胀闷疼痛,疼痛范围较广,走窜不定,
局部无明显肿胀,无明确压痛点。
2、气闭:突然发生的外伤造成气血紊乱,气为血壅,闭 塞不通。
常见于严重损伤的患者。 –临床表现:伤后出现一时性的昏厥、窒息,或不省人事, 或昏睡困顿。
苍白、四肢厥冷、二便失禁、脉微弱等。
– 5、气逆:损伤肝胃,气机上逆。临床表现:恶心呕 吐,嗳气频繁。
伤血
1、血瘀:伤科中多由于局部损伤出血所致。 临床表现:局部肿胀或有青紫、疼痛。痛如针刺,痛
点固定不移,是血瘀最突出的症状。 或可出现反复出血不止。还可出现面色晦暗、唇舌青
紫、脉细或涩等证候。 气滞血瘀常同时出现,而肿痛并见,唯有所偏胜,或
扰血份。 – 临床表现:局部红、肿、热、痛,全身发热或高热
昏迷,心烦口苦,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脉数。
– “气为血之帅”,血的运行有赖于气的 推动; “血为气之母”,气的充盈需要血 的滋养。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临床上 常为气血损伤同时存在。表现为:
(3)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的对立统一不是静止 的,而是在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动态中维持相 对平衡。如四季气候变化,冬季—夏季,阴消阳 长,夏季—冬季,阳消阴长。
(4)阴阳的互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以互 转化,物极必反,急性病转化为慢性病,热症转 为寒症等。
2、阴阳学说在骨伤科中的应用 (1)阴阳偏盛: 阳盛 骨折脱位、严重挫伤、血瘀生热
中医骨伤科学的基本理论
.
绪论
中医骨伤科学是中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作 为一门学科,必须具有自已理论,以及在理论指 导下的实践。中医骨伤科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 历代医家在长期对骨伤科疾病的诊疗过程中,积 累了丰富的经验,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 认识,不断地探索、总结,逐步形成了独特的、 适合中医骨伤科学科特点的一系列理论,这些理 论在骨伤科的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活血化瘀,佐以清凉血) 阴盛 陈旧性损伤,风寒湿邪痹阻,肢体
酸痛,阴雨天加重(温经活血、祛风通络) (2)阴阳偏衰: 阳虚 严重筋伤、骨折后期,肾阳亏虚
(温阳补肾) 阴虚 开放性损伤、失血过多,阴虚发热
(养阴清热)
(3)阴阳互损: 阴损及阳 失血过多,气随血脱(大补元气) 阳损及阴 伤病日久,脾胃气虚,精血化生不
二、西医骨科理论
西医骨科是西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理论 来源于现代医学,包括骨科的解剖学、生理学、 病理学、生物化学、生物力学、外科手术学等。 现代中医骨伤科的发展过程中,逐渐采纳、吸收 了西医骨科学的一些先进知识和技术,“古为今 用,洋为中用”,已演化成为中西医结合较为紧 密的一门学科。
本讲座主要讨论中医伤科的基本理论。
现代中医骨伤科学的理论包含有中、西医两大 医学体系的理论
一、中医伤科理论
包括阴阳学说、气血理论、脏腑病机、筋骨病 机、经络学说等,这些理论来源于中医学的传统理 论,历代医家结合骨伤科实践进行整理、研究,发 展成为具有骨伤科特点的理论,这些理论在指导中 医中药治疗骨伤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中医 骨伤科的特色之一。
足,肝肾阴虚(补益肝肾)
二、皮肉筋骨学说
–(一)生理: • “肉为墙”,皮肉是人体的外壁,可以保护人体、 免受外邪的侵犯。 • “骨为干”,骨胳具有支撑人体、承受重量、传递 力量和保护内脏的作用; • “筋为刚”,“束骨而利关节”,筋的作用是连接 骨胳、活动关节。
–(二)病理: • 1、伤皮肉: –皮肉破损,出血感染。 • 2、伤筋: –(1)筋未断(筋急、筋挛、筋萎、)。 –(2)筋断裂。 –(3)筋出槽 • 3、伤骨: –(1)骨折。 –(2)脱位。 –(3)骨错缝
– “伤筋则动骨”,“骨折必伤筋”筋的 损伤可以影响骨的连接和功能活动。而骨 折的同时,局部的筋必然会受到损伤。
三、气血学说
(一)气血的生理功能 1、气
来源于: 肾之精气、吸入的空气、脾胃化生的 “水谷 精气” 运行方式:运脉管外,升降出入 生理功能: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 2、血 来源于: 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 运行方式:运脉管内,周流不息 生理功能:血主濡之 3、气血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伤气重,或伤血重,以及先痛后肿,或先肿后痛等。
伤后血络破损、血溢脉外、局部瘀血积滞。
2.血虚 或因瘀血不去,新血不生; 或因筋骨严重损伤,累及肝 肾,肝血肾精不充,都能导致血虚。
主要征候是:面色不华或萎黄、头晕、目眩心悸,手足 发麻、心烦失眠、爪甲色淡、唇舌淡白、脉细无力。
3、气虚:伤后全身和局部气的功能不足或衰退。 常见于:某些慢性损伤、严重损伤后期、体质虚弱和
老年患者等均可见到。 临床表现:神疲乏力,语声低弱,动则气短,肢体萎
软,脉虚无力。
4、气脱:损伤出血,气随血脱。 是气虚最严重的表现。常发生于开放性损伤失血过多、
头部外伤等严重损伤时。 临床表现:突然昏迷或醒后又昏迷,呼吸浅促、面色
伤科中还可表现为局部损伤处久延不愈,甚至血虚筋 挛、皮肤干燥、头发枯焦,或关节缺少滋养而僵硬、活动 不利。
血虚者可同时出现气虚征候。伤科中气血俱虚者表现 为损伤局部愈合缓慢,功能长期不能恢复等。
–3、血脱:损伤出血,血脱气散。 – 临床表现:面色苍白,肢体厥冷,呼吸浅促,烦躁
不安,神志昏迷,二便失禁,脉微欲绝。 –4、血热:伤后积瘀化热或肝郁化火、邪毒感染,热
中医骨伤科基本理论
阴阳学说 皮肉筋骨学说 气血学说 脏腑学说 经络学说
一、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古代哲学家 把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一些事物的对立双方概括为阴阳两种属 性,用于解释自然界各种事物变化的规律。 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对立制约 任何事物都可以分为阴阳两个方面, 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等,阴阳两方面既相互对立,但又 相互制约,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 (2)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双方各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 在的条件,一方的消失,另一方也不存在了。如人体的气与 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