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

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结束之后,各地的文化建设也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加强文化建
设对于我们建设惠及十几亿人的小康社会,意义重大,一个国家的兴盛,不仅仅只是物质
方面的富足,文化方面的匮乏,没有文化的繁荣,就没有小康社会的实现,更没有中华民
族的复兴。笔者深深感受到,作为民族之灵、兴国之魂,文化建设长期以来处于被淡忘的
状态,尤其是在农村。在当下农村,与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相反的是,农村的文化建设
趋于停滞,这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极不适应。农村基层文化是我们
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缺少这一环,新农村建设便不可能实现。加强文化建设,难点是
在农村,重点也应该放在农村,加强农村的基层文化建设,满足人民对文化的不断需求,
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繁多,概况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文化形式单一、流于形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农村的文化活动过于单调,
只有在传统的节日才会有秧歌、大鼓等活动,内容陈旧,而且受困于经费紧张以及追求利
益最大化的因素,不少业余文化团体将精力放在演出上,缺乏平常的专业训练,演员基本
功不扎实,难以向百姓传送优秀的文化内涵。

二是文化人才队伍匮乏。由于农村的基础条件比较薄弱,待遇难以落实,许多文化工
作者纷纷上调,不仅如此,就连当地民间艺人也因为生活所迫纷纷改行,人才队伍的流失
以及后备人才队伍的不足,这对于农村基层文化的建设不斥于雪上加霜。

三是资金匮乏,正常文化活动难以正常开展。目前许多地方的农村文化活动站依赖于
乡镇资金的拨款支撑,不少乡镇本来财政就比较窘迫,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化工作更是难以
为继。许多农村文化工作站也只是流于形式;有些地方的“农家书屋”虽然也普遍成立,
但是书刊、报纸仅限于上级发放,种类少,针对性和时效性差,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农
村文化建设经费没有保障,文化活动也难以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无从发挥。

加强农村的基层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上下
共同努力、齐抓共管、常抓不懈,才真正有可能把农村的文化建设落实到实处,开创农村
文化繁荣的新局面。
强化领导,将文化建设纳入考核机制。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关键在党和政府的领导,
基层党委、政府应该切实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自己的日常工作范围,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
积极性,引导他们自己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坚持建设和管理并重,逐步完备各项制度,
健全农村文化评价机制,将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同时。同时多多倾听群众的意见,将基层文
化建设植根于人民群众中,将文化建设过程当成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工作来抓,重点将“三
农”工作作为文化传播的重点方向,真正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

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发展农村文化建设,“人才资源”是最根本的资源,也是农村文
化建设能否成功的根本。首先,各地应该加强人才培养、培训的力度,特别是对农村本土
文化传承者的培养。建立农村基层文化骨干培训网络,坚持岗位培训与学历教育培训的相
结合,提高他们的文化技能、知识技能。其次,积极发展民间优秀文化队伍。每个地方都
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也都有自己的民间艺人,他们创造的文化形式与百姓日常生活最贴近
的,也是最受百姓喜闻乐见的。定期对这些草根文化队伍进行培养,鼓励他们参加各种比
赛,提高民间艺人的待遇,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而且能够保证这些传统文化能
够源源不断地流传下去。

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引导群众抵制不良文化侵袭。让先进文化、主流文化占领农村
文化阵地的同时,还应该将知识性和趣味性与农村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丰富群众
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文化精神需要。首先,抓好传统文化。利用传统的节日、庙会等形式,
向农民普及文化知识,开展农村文化活动,以农村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转变农民对文化
的态度,激发他们对主流文化的热情。其次,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以“文化下乡”、“农
家书屋”、“文化大院”等为载体,普及农民的文化知识, 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通过科
普、法律知识的传播,提高农民的法律知识水平、业务技能水平,掌握科技知识并学能学
以致用,学用结合,掌握一技之长,发展致富奔小康。第三,抓好本地特色文化。以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形式,保护当地民间传统艺术、特色文化,抓好传统文化特色村的建设,
提升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内涵。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坚持“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将文化
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强化农村文化阵地,丰富各具特色的农村群众文化生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