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沿海开发的条件和优势

江苏省沿海开发的条件和优势

江苏省沿海开发的条件和优势
1996年,江苏省政府曾提出“海上苏东”的发展战略,然而十多年过去后,江苏沿海经济并没有出现令人期待的崛起。

2007年,江苏沿海开发被再次提到战略高度,江苏沿海开发有哪些条件?其后发优势是否能得以体现?
在经历了改革开放2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后,江苏苏南发达地区资源、能源、环境等发展瓶颈的制约日益加剧,而沿海地带的土地、劳力、海洋、矿产、可再生能源等资源之丰富,在全省均居前列,并拥有多处可建深水海港的优良港址,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和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因此,江苏沿海不仅区位优势突出,而且已经具备了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和经济技术辐射,加快区域开发的优越条件。

江苏沿海开发的具体条件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条件:
江苏沿海经济带是中国民族产业的发源地之一,因此实行新一轮的沿海开发,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

1953年以前,江苏沿海三市曾经有辉煌的历史,尤其在明清代。

据江苏地方志记载,1O0年多前由于民族实业家张謇在此创办企业并推动城市改造,南通由此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盐城从西汉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建立盐渎县,当时这里遍地皆为煮盐亭场,到处是盐河。

唐宝应年间,境内设有海陵监、盐城监,每岁煮盐百余万石,其时盐城已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盐业生产中心。

连云港曾是漕运的重要水道,康熙初年成为题定口岸,于此设关,征收海盐税。

鸦片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掠夺,江苏沿海经济受到极大的破坏,但在客观上也加速了江苏沿海的开放。

1953年后,由于受中国工业的大转移、自然灾害以及文化大革命等因素影响,江苏沿海经济步入停滞不前的阶段。

从1953年的“一五”计划起,中央政府开始将经济将设的重点转移到京广铁路、陇海铁路沿线及东北三省的广大内陆地区,江苏沿海在这期间发展也处以停滞甚至倒退状态。

而1984年首批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中,江苏独占2席,占江苏沿海城市的2/3。

江苏在沿海城市的开发中走在全国的前列,然而,江苏沿海城市开发并未出现应有的繁荣。

二、区位条件:
江苏沿海战略地位重要,区位优势突出。

沿海、沿江和沿陇海-兰新大陆桥地带是中国国土开发的三大主轴,这三大主轴纵贯和横穿于江苏,也构成我省沿
江、沿海和沿东陇海线三大经济带。

江苏沿海处于全国和全省“π”形国土开发三大主轴的交汇部。

南部毗邻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北部拥有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是陇海—兰新地区的重要出海门户;东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占据十分重要的枢纽地位。

充分认识和利用这一重大区位优势,积极推进江苏沿海开发,有着双重的战略意义:一是可以促进江苏自身的区域共同发展;二是能够极大凸显江苏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作用。

三、港口优势:
江苏沿海资源优势比较突出,港口资源潜力很大。

在江苏近海域广阔的辐射沙洲内缘存在一些比较稳定的潮汐通道,连云港、滨海港等多处可建设深水大港,特别是南通具有优越的建港条件。

南通市沿海岸线长达203公里,具备建设2O万吨级以上大型海轮泊位条件的洋口港,纯天然大型深水航道水深均在-l5米以上.天然港池水深达-3O米,吕四港、东灶港最小水深在-lO米等深线以上,可建设l0万吨级泊位。

此外,仅南通沿海可供围垦的高滩面积就有65万亩,年均降雨量1000多毫米以上,丰富的后备土地资源和淡水资源。

很强的环境承载能力.为建设深水海港、引进大吞吐量、大用水量、大用地量项目提供了重要保障。

四、资源环境:
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后备资源得天独厚。

江苏沿海人均土地面积2.31亩,比全省平均水平多0.23亩;沿海滩涂面积1031万亩,约占全国的1/4;有近百万亩低效盐田,通过结构调整可用于其他产业发展。

沿海潮流通畅,风速大,风力资源丰富。

拥有亚洲最大的海岸滩涂湿地,具有调节气候、减缓风暴潮灾害和净化环境等功能。

临海地带人口密度低,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2,开发空间较大。

海岸类型多样,自然景观独特,拥有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和麋鹿自然保护区,多处可建深水海港。

海洋生物资源种类多、数量大,吕四渔场和海州湾渔场为全国重要渔场,海洋资源综合指数居全国第四位,是全国海洋资源富集区域之一。

五、产业基础:
江苏沿海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

农业比较发达,是江苏省重要的大宗农产品和水产品生产基地;工业初具规模,纺织、机械、汽车、化工等已成为主导产业;建筑业较为发达,旅游业特色鲜明,海洋产业在部分领
域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

沿海三市形成了有各自特色的产业体系。

连云港重点发展电力、石化、冶金、造船、造纸等重大基础工业和海洋资源加工业.盐城的汽车、纺织、食品、造纸电力、化工等骨干行业已初具规模.南通形成了电予信息、纺织服装、精细化工、船舶修造等支柱产业。

第二,产业配套能力不断增强。

通过积极推进生产力布局向沿海转移,大项目纷纷落户,集聚效应开始显现。

盐城按照“率先突破大丰港,开放开发滨海港.配套完善射阳港,火电启动陈家港”的总体思路,加快开发和建设大中型深水港口群,并以按照打造江苏沿海汽车城为目标,支撑和带动港口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连云港的田湾核电站是目前国内单机容量最大的核电站.全部四期工程建成后接近“三峡”发电量,另外还有火力,风力、潮汐和天然气发电等项目.将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基。

同国内外先进地区相比,江苏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江苏作为东部沿海大省的发展要求还不相符,与全国经济大省的战略地位也不相称。

江苏沿海地区虽然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劳动力资源和生态资源优势,但是其面临的约束也是十分明显的。

一、从开发水平看。

沿海地区资源大多仍处于待开发状态。

沿海布局缺乏统一规划,港口、城镇、产业发展互动不够;在地区之间、部门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各自为政现象,无序开发、资源利用率不高等现象普遍存在。

二、从产业基础看。

沿海地区产业层次依然较低,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不突出。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农业比重仍然较大,工业经济仍然十分薄弱,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依旧是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突出特征。

工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可是沿海地区工业产业结构仍然以资源加工型产业为主,特别是临海临港型工业尚未真正起步,产业发展规模偏小、层次偏低,竞争力不强。

三、从城市发展看.沿海地区的中心城市带动能力仍显不足。

由于江苏沿海地区总体上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效应不强。

从城镇等级看,沿海地区三市(南通、盐城、连云港)市区城镇人口刚达到中等城市门槛(50~100万人)。

在江苏所有的省级轴线(沿江、沿沪宁、沿东陇海线、沿海)中,这是一条城市等级最低的轴线。

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市由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不高,决定了其对下辖县市和周边区域的辐射和带动能力不强,难以有效发挥中心城市的职能。

四、从基础设施看,沿海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尚不能适应沿海开发的需要。


前,江苏沿海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比前几年已有所改进。

沿海高速公路和苏通大桥已建成通车.一批重大水利、公路、港口和电力项目正加快实施,给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较大便利,但总体上还不能适应开发沿海地区的需要。

此外,沿海地区与上海和苏南的快速通道尚未完全形成,阻碍了生产要素通畅流入。

更重要的是,上海、浙江和山东等周边省市已处于较高的发展平台,对外部生产要素的吸引和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强,给加快沿海地区开发造成了较大的压力。

综合江苏沿海自身的条件和优势,以及国内外的经济发展形势,江苏在新一轮的沿海开发中,机遇与挑战并存。

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党中央作出的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科学判断。

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重化工产品的需求增长相对较快,能源和原材料消费需求将继续增加,大规模利用世界资源的趋势日益明显。

江苏土地资源较为丰富,拥有建设大型深水海港的条件,为国内能源资源的区际调动和国外资源的进口提供了便利的通道,将成为我国重要的国际资源进口、储备、加工基地。

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国际和区域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将直接推动本区经济加快发展。

长江三角洲地区和连云港发展被提升到战略高度。

国家明确长江三角洲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我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

关于连云港的发展,温家宝总理指出:“连云港南连长三角,北接渤海湾,隔海东临东北亚,又通过陇海铁路西连中西部地区以至中亚,是连接东西南北的纽带,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搞好连云港港口建设任务重大、前途光明,要做好规划、加快发展”。

环渤海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为江苏沿海开发提供了契机。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我省沿海港口作为中西部地区重要的出海门户,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

与此同时,国家进一步优化沿海港口功能定位和布局,东部沿海地区整体开发开放优势得到强化,为江苏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沿海开发时机趋于成熟。

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明确了扶持苏北发展的政策和重点,苏北地区工业化显著加快;沿江开发战略深入实施,江海联动发展的态势越发明显;随着苏通大桥、沿海高速公路、新长铁路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成运营,本区与上海、苏南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

江苏沿海的后发优势将得到充分体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