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段的方法

分段的方法


1.摘录原句法。
• 把能概括全段内容的句子摘下来,作为段 落大意。比如段落的中心句、总起句、总 结句,以及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直接引用 或稍加整理作为段意。如《詹天佑》第一 段的中心句是“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 工程师。”可以直接引用它作为段意。
2.串连要点法
• 一个段落由几个自然段组成,首先找出各 自然段的意思或要点,然后把这些自然段 的要点串连起来,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出 段意。如《詹天佑》第三段讲了詹天佑主 持修筑京张铁路三个方面的具体工作,因 此段意可串连为:詹天佑主持工程技术人 员勘测线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 线路。
3.取主舍次法。
• 一段话里如果有几层意思,往往有主次之分。概 括段意时应抓住主要的意思,舍去次要的,就得 出段意。如《草船借箭》第一段,写了周瑜和诸 葛亮的对话,既有周瑜的诡计,又有诸葛亮的对 策。从全文看,事情的起因在周瑜身上,因此, 归纳段意得抓住“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归 纳成“周瑜妒忌诸葛亮,用短期内造十万支箭来 为难他。”
我不禁(jīn jìn)暗暗责备自己太粗心,尺,尺啊!考试中一定会有画几
何图形的题目,这可怎么办呀?我做好了准备,我更是急上加急,简直六神无主了。||

徐斌,什么东西丢了?”坐在我身后的申明见我这副模(mó mú)样,
关心地问。

“尺!我忘了拿尺……”我在座位上,望着文具盒发呆,额角(jiǎo
考卷发下来了,我小心翼翼地画出了符合题意的图形。此时,我觉得“断
尺”成了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了。||
1.短文已用“||”分成了四段,说说分段的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复习的方法与练习
分段的方法
1. 按事情发展阶段分段。 2.按时间推移变化分段。 3. 按地点变换分段。 4. 按事物材料性质分段。 5.按文章结构关系分段。
1.按事情发展阶段分段。 一篇记叙事情的文章,都要把事情发生的原 因、经过、结果写清楚。无论顺叙还是倒叙, 文中都有原因、经过和结果。分段时就是要 找出哪儿是起因,哪儿是经过,哪儿是结果, 把它们单独作为一个意义段。如《凡卡》是 按时间顺序写的。即全文分为“写信前,担 心(第1—2自然段)——写信时,伤心(第 3—19自然段)——写信后,希望(第20—21 自然段)”三部分。
2.按时间推移变化分段。 有的文章是按照时间推移的顺序写的。在叙述内容时, 往往用了一些表示时间推移的词语或句子,分段时找 出这些词句,将同一时间的内容归为一段。如《十六 年前的回忆》除开头外,文章是按时间的推移变化来 叙述的:那年的春天,被捕前(第2—7自然段);4 月6日,被捕时(第8—17自然段);十几天后,法庭 上(第18—28自然段);4月28日,被害后(第29— 32自然段)。这样课文的主体部分可以分成四个段落。
概括段意
• 概括段意的要求。 概括段意,一是准确,即恰如其分地概括 出全段的重点内容,而不能从思想角度去 概括;二是简洁,即言简意明,但不能写 成提纲式,如“原因、经过、结果”;三 是完整,即通顺明白,应该是完整的陈述 句,不能是词组或疑问句。
概括段意的方法
• 1.摘录原句法。 • 2.串连要点法。 • 3.取主舍次法。 • 4.归并升级法。 • 5.抓住要素法。
4.归并升级法。
• 有些段意,可采用把同类概念归并为高一 级概念的方法来归纳段意。如《卖火柴的 小女孩》第二段(第5—10自然段)写了卖 火柴的小女孩一次又一次擦然火柴后出现 的种种不同的幻景,段意可以概括为:卖 火柴的小女孩五次擦然火柴后,她看到的 美丽幻景。
5.抓住要素法。
• 记叙文的段意可以六要素(时间、地点、 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为据进 行概括。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四段 的段意可以概括为:一个北风怒号的黄昏, 伯父在大街上热情地救治和帮助受伤的黄 包车车夫。
jué)上渗出了汗。

离正式考试只有两分钟了。我如坐针毡。猛听得身后“咔嚓”一声,我
惊奇地回过头,申明将一截新塑料断尺递到我手里,我愣住了,“啊,多漂
亮的新塑料尺呀!”。我深情地望了望申明,他正拿着另一截断尺,冲
(chòng chōng)着我点头微笑。我控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一只手紧紧地握
住断尺……||
5.按文章结构关系分段。 有的文章开头总起或结尾总结,或这两者都有(即 总分总关系)。对于这样的文章,在分段时可以把 总起段和总结段各为一段,把中间分述的内容合为 一段。如《索溪峪的“野”》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 索溪峪的“野”的?开头概述索溪峪总的特点是 “野”,接着从四个方面具体描述——山是野的、 水是野的、野物“野”性十足、游人的“野”。这 样全文分为两段。
断尺

星期天,我和申明等同学代表学校去参加市里举行的数学竞赛。 ||

到了考试地点,一张布告映入眼帘,上面端端正正写着:“考生必须准
备钢笔、尺子、橡皮……”我瞥了一眼,没有在意,胸有成竹地走进了考场。
预备铃响了,离开考只有5分钟了。我打开书包,拿出文具盒、草稿纸。
咦,尺呢?我呆住了。于是我又翻了几遍书包、文具盒,仍不见尺的影子。
3.按地点变换分段。 一般游记、参观、访问类的文章多采用此种方法。阅读时只 要把文章中标明地点变换的词句找出来,然后把属于同一个 地点的内容归为一段。地点变了,就另换一段。如《草原》 按照地点变换写了:初入草原——目的地——蒙古包外—— 蒙古包内——蒙古包外。这些内容可以分成几部分呢?“初 入草原”为第一部分,“目的地”为第二部分,“蒙古包内 外”为第三部分。
4.按事物材料性质分段。 一般状物、用几件事写人的文章,大多采用 这种方法分段。阅读时只要了解了作者从几 个方面来描述人或物的,就可以一个方面归 为一段。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 作者按事物的材料性质用空行来分段:众人 悼念鲁迅——谈论《水浒传》——笑谈“碰 壁”——救护助黄包车夫——关心女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