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轨道交通地铁通信系统设计技术要求规范---(通信系统)

轨道交通地铁通信系统设计技术要求规范---(通信系统)

通信通信系统是轨道交通运营指挥、运营管理、公共安全治理、服务乘 客的网络平台, 它是轨道交通正常运转的神经系统, 为列车运行的快捷、 安全、准点提供了基本通信保障。

通信系统在正常情况下应保证列车安 全高效运营、为乘客出行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保证;在异常情况下能迅速 转变为供防灾救援和事故处理的指挥通信系统。

主要设计规范及标准《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 ( GB50490-2009)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 (建标 104-2008) 《铁路通信设计规范》 (TB10006-99)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 (GB50174-2008)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 JGJ16-2008) 《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198-94) 《本地通信线路工程设计规范》《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规范》《数字同步网工程设计暂行规范》 哈尔滨市有关地方法规、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相关标准 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EC )相关标准 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 IEEE 有关协议 国际电信联盟ITU-T 、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 CCIR 的有关建议 欧洲邮政及电信联盟CEPC 最新文件及其附件 电子工业协会(EIA )的有关标准 一般要求1. 通信系统是指挥列车运行,进行运营管理、公务联络、提高乘 客服务水平和传递各种信息的重要手段,应能传递语音、文字、数据、图像等,并具有网络监控、管理功能。

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可靠、易扩 充、组网灵活、各种信息的综合数字通信网。

YD5137-2005) YD5007-2003) YD/T5089-2000)2.当出现紧急情况时,本系统应能迅速及时地为防灾救援和事故的指挥提供通信联络。

3.通信设备的选型,应在满足系统功能的基础上优先选择国产设备,对于国内尚不能满足功能的设备,应进行充分比选后选择引进。

4. 设计范围哈尔滨轨道交通1号线四期工程线路全长2.3km,全部为地下线,全线设2座车站,控制中心利用清滨公园控制中心(已建成)。

通信系统设计范围为上述工点及线路所有通信线缆、系统设备及相关设施,系统由专用通信系统、公用通信系统、公安通信系统三部分组成。

专用通信系统由传输系统、公务电话系统、专用电话系统、无线通信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广播系统、乘客信息系统、时钟系统、办公数据网络及综合布线系统、集中告警系统、电源系统组成。

公安通信系统由公安无线系统、消防无线系统、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公安专网系统组成。

公用通信系统由传输系统、公用无线引入系统、电源系统及集中监测告警系统组成。

基本技术要求1.本系统及设备应是技术先进、价格合理、安全可靠、组网灵活,并代表当前通信发展要求的成熟技术。

2.通信系统主要设备和模块应具有自检功能,并采取必要的冗余,避免单点故障引起全网故障。

3.本系统中各子系统发生故障时,应具有降级使用功能和对重要通道的备用手段,以保证系统基本功能。

4.通信系统主要设备应采用模块化结构,易于扩展和平滑升级。

5.通信系统应采用支持符合国际标准和工业界标准的相关接口,能与其它相关系统或业务部门实现可靠的互联,并应选择广泛应用的标准协议。

6.本系统应选用体积小、重量轻、耗能少、防尘、防锈、防震、防潮、防晒的设备和材料。

7.本系统设计应充分考虑电下铁道的特性,应采用抗电气干扰强的设备和电缆,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8.光缆、电缆应采用阻燃、低烟、低毒、防蚀的产品,并应考虑防鼠害和防迷流腐蚀。

9.本线作为1 号线一、二、三期工程的延伸段,因此,在整体上应与既有的1 号线通信系统组成统一的通信网,充分考虑对控制中心级设备系统的改造、衔接。

该网络与既有1 号线一、二、三期工程的通信网络应组成功能完整统一、便于维护管理的网络,以实现控制中心对全线的协调统一管理。

10.本系统应满足下列工作环境条件:(1)(2)(3)(4)(5)(6)0C ~50C(室内);-40C ~65C(室外)25C 时30%~75%(室内);35C 时10%~95%(室外)。

IP50 (室内);IP65 (室外及区间)。

室内W 2200mm,区间内不超过设备限界。

环境温度:相对湿度:防护等级:设备限高:冷却方法:负载承荷:<600kg/m2。

(通信设备);<1000kg/m2。

(通信电源)耐机械冲击:10g耐机械振动:5~20Hz时,5mm (振幅);专用通信系统13..1 传输系统传输系统应满足1 号线四期工程对于传递语音、数据、文字、图像等业务信息的需要,具有多功能、大容量、高可靠并能进行集中维护管理的数字传输网,与既有 1 号线一、二、三期工程传输子系统构成一个 完整统一的传输网络。

1. 系统功能(1) 传输系统应具备在沿线各车站自由上下话路、使用灵活及易于 扩展的功能。

(2) 传输系统应具备设于不同光缆路径的主备光通道,同时系统应 具备通道保护或复用段保护功能。

在出现故障时能自动倒换,且倒换时 间小于 50ms 。

(3) 系统应有功能完善的网络管理功能及硬件设施,所有站的配置 及其它调整均应能在控制中心的操作终端上遥控完成。

(4) 传输系统的设计容量除应满足本线路的各专业需求外,还应充 分考虑满足远期发展的需求,并宜预留 30%的余量。

2. (1) (2) (3) 的语音、 防灾报警(FAS )系统、自动售检票(AFC )及的办公自动化(OA )等 系统等所需的各种数据信息。

3. 系统结构本工程应结合既有 1 号线一、二、三期工程系统组网情况,从通信 系统的各种业务功能出发,推荐最为适用的传输方案,线路传输速率不 宜低于2.5Gb/s 。

传输系统须采用环状网络结构,各节点宜隔站连接以保证系统的可 靠性和安全性。

传输系统的自愈功能设置主备光通道,并分设与区间两 侧的光缆中,具备手 /自动切换,切换时,不影响传输质量。

在各车站分别设置传输节点设备,控制中心设备及网管宜采用扩容 方案,网管设备具备对所有节点进行远程在线管理。

传输的信息内容 各车站各种调度电话及自动电话用户的语音信息。

无线基站和主交换机的话音及控制信息。

控制中心至各车站的电视监视、广播、乘客信息、时钟等系统 数据、图像、视频信息及其控制信号。

各种自动化系统,包括信号系统(ATS )、电力监控系统(SCADA )、(4)4. 系统统接口配置类型传输系统配置的接口种类根据相关各系统的使用要求,经过协调后 确定。

为了降低系统的运行代价,简化维护过程,减少维修困难,提高 系统的适应能理,应尽量使用较少的接口种类。

系统配置的各类用户接口应具有足够的容量来满足近远期对系统的 扩展要求,以及与其它轨道交通线路接入和可能的扩充。

系统配置的主 要的接口种类如下:光纤传输线路接口标准的G703 2M (基群)接口以太网接口,接口速率为 10M/100M/1000M低速数据接口 RS-232,RS-422, RS-485,2.4~19.2kbps 网络管理接口时钟输入 /输出接口其它经系统设计后确认所需的接口传输线路从控制中心至各车站之间,分别在区间两侧弱电桥架上各敷设 1条 48 芯单模光缆及一条 20P 市话电缆。

光缆宜采用符合 ITU-T 建议的 G.652b 双窗口单模光纤。

无特殊分歧需求时,除长大区间外,光缆在区 间内不得接续。

干线电缆为光传输系统故障等情况下提供必要的备用调 度通信。

干线通信光电缆必须采用无卤、阻燃、低烟、低毒、防蚀、耐 老化、防鼠害和抗电气干扰的铠装缆。

在区间内全线设置通信电缆托架 放置通信光电缆。

所有光、电缆在接入设备前,应经过光纤、音频配线架,电缆接入 时应设置适当的保安和接地措施,并考虑足够的容量。

13.. 2 公务电话系统公务电话系统采用在原有控制中心交换机扩容方式。

在控制中心利 用既有程控电话交换机扩容,在各车站设置小交换机,各车站小交换机 通过光传输设备与控制中心交换机组网,控制中心交换机与车站小交换 机之间采用 2M 通道组网。

1. 采用单局制构成,对控制中心数字程控交换机扩容,用于控制 中心、(1) (2) (3) (4) (5) (6) (7) 5.各车站间的内部通话及与市话网的连接。

2.主要部件应采用双机热备份工作模式,话务处理能力满足远期容量需求。

3. 中继方式交机与市话局采用2Mb/s 数字中继,全自动呼出,呼入采用部分全自动直拨DID ,部分采用半自动接续BID 的混合进网中继方式。

(1)各种业务忙时话务量按下列要求设计:电话用户0.16Erl/线;传真0.17 Erl/线;每条数字中继话路0.7 Erl/线;低速数据、2B+ D、30B + D及其它符合ISDN用户网络基本条件的各类用户1 Erl/线。

(2)传输衰耗应满足下列要求:①四线链路地区呼叫:3.5dB 长途呼叫:7dB②用户线衰耗用户至市话端局间的衰耗不大于7dB。

(3)编号方案本线的公务电话用户应按照哈尔滨市轨道交通1 号线的号码分配原则进行统一编号。

13.. 3 专用电话系统专用通信系统由它调度电话、站内电话、站间行车电话、区间电话、直通录音电话等组成。

1. 调度电话调度电话设列车调度电话、电力调度电话、环控、防灾及维修调度电话,各调度区段划分应与行车指挥或控制管界划分一致。

总机和分机间话路经数字传输通道按辐射方式连接。

2.站内电话供车站值班员与本站其他有关部门进行通话联络。

3.站间电话能及时、迅速沟通相邻两车站的通话,且不允许其它电话插入。

4.在区间每隔150〜200m设一台区间电话机,用于列车司机或维修人员与有关单位进行紧急联系和一般通话。

1〜3台电话机并联使用一个用户号码。

5.直通录音电话供电力部门使用,与市供电局直通通话,并能实时录音,直通录音电话设于控制中心。

13.. 4 无线通信系统1.采用与1 号线一、二、三期一致的800MHz 频段TETRA 数字集群无线通信系统。

2.采用全基站方式实现无线信号覆盖。

3.区间(包括地下站台)应采用漏泄电缆完成无线信号的覆盖,车站站厅(含公共区域、重要用房等)宜采用天线完成信号覆盖。

在初步设计阶段应根据运营和运营部门的需求,明确无线信号的具体覆盖范围。

4.为减少不同小区的频率干扰,采用800MHz 频段的三组频率(6 对频点)轮流在本线上使用。

具体频点待向哈尔滨市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申请并得到批准后确定。

5.在满足信纳比20dB 的条件下,本系统可靠通信的时间、场强覆盖地点的概率在线路运营区间范围内应大于95%,其它地点不小于90%。

6.系统设置专用无线系统包含列车调度、事故及防灾、设备维修及停车场管理四个子系统,系统在既有1 号线工程800MHz 频段TETRA 数字集群无线通信系统基础上进行扩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