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版地铁设计规范学习

2013版地铁设计规范学习

《地铁设计规范》新老版本主要差异——地下结构部分
一、总则
1、地铁的主体结构工程,以及因结构损坏或大修对地铁运营安全有严重影响的
其他结构工程,设计使用年限不应低于100年。

(老规范:地铁的主体结构工程,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


2、地铁工程设计应采取防火灾、水淹、地震、风暴、冰雪、雷击等灾害的措施。

二、地下结构
1、一般规定
1)强调地下结构设计应以“结构为功能服务”的原则。

2)新规范对耐久性设计规定更加详细。

老规范:
地下结构应根据环境类别,按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的要求进行耐久性设计。

新规范:
(1)主体结构和使用期间不可更换的结构构件,应根据使用环境类别,按设计使用年限为100的要求进行耐久性设计;
(2)使用期间可以更换且不影响运营的次要结构构件,可按设计使用年限50年的要求进行耐久性设计;
(3)临时结构宜根据其使用性质和结构特点确定其使用年限。

(4)地下结构的耐久性设计宜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 50476的有关规定执行。

3)对盾构法和矿山法隧道作出如下规定:
(1)盾构法施工的区间隧道覆土厚度不宜小于隧道外轮廓直径;
(2)盾构法施工的并行隧道间的净距,不宜小于隧道外轮廓直径;
(3)矿山法区间隧道最小覆土厚度不宜小于隧道开挖宽度的1倍;
(4)矿山法车站隧道的最小覆土厚度不宜小于6m~8m。

2、荷载
1)荷载分类中偶然荷载列增加了人防荷载。

2)荷载计算规定更加详细。

(1)车站站台、楼板和楼梯等部位的人群均布荷载的标准值应采用4.0kPa,并应计及消防荷载的作用。

(2)设备区荷载可按标准值8.0 kPa(注:老规范不小于4.0kPa)进行设计,重型设备尚应依据设备的实际重量、动力影响、安装运输途径等确定其荷载大小与范围。

(3)施工机具荷载不宜超过10 kPa;
(4)地面堆载,宜采用20 kPa,盾构井处不应小于30 kPa。

(5)混凝土收缩可按降低温度模拟。

3、工程材料
1)混凝土强度等级普遍提高一级。

老规范:
新规范:
2)钢筋强度等级规定中已不再提HRB335级钢筋。

4、施工方法的确定(新规范补充内容)
5、结构形式及衬砌
新规范补充内容:作为侧墙一部分利用的桩、墙,应计及在使用期内围护结构的材料劣化,内力向内衬转移的影响(条文说明:围护结构刚度折减至60%~70%)。

6、结构设计
1)新规范补充:地下结构设计应严格控制基坑开挖和隧道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量,对由于土体位移可能引起的周围建、构筑物和地下管线产生的危害应进行预测,依据不同建筑物按有关规范、规程的要求或通过计算确定其允许产生的沉降量和次应力,并提出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技术措施。

地面变形允许值应根据现状评估结果,对照类似工程的实践经验确定。

2)最大裂缝宽度计算允许值
与老规范差别:增加注2:厚度不小于300mm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可不计干湿交替作用。

(是否可理解为地下车站外侧就按水中环境、土中缺氧环境来考虑?裂缝控制值0.3mm?)
3)抗浮稳定性验算
新规范:
条文说明:
老规范:
新规范:
新老规范差别:老规范正文中抗浮安全系数未明确,新规范正文中有明确要求;条文说明中,老规范未提及广州、南京、深圳、北京地铁抗浮计算中摩阻力采用标准值(极限值)。

7、构造要求
1)在车站结构与出入口通道、风道等附属结构的结合部宜设置变形缝。

(注:
老规范为应设置变形缝)
2)保护层厚度
(1)老规范: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mm )
10.6.4 明挖法施工的地下结构周边构件和中楼板每侧暴露面上分布钢筋的配筋率,当分布钢筋采用Ⅰ级钢筋时不宜低于0.3%,当为Ⅱ级钢筋时不宜低于0.2%,同时分布钢筋的间距也不宜大于150mm 。

当受拉主筋的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大于或等于40mm 时,分布钢筋宜配置在受力筋的外侧。

(2)新规范:混凝土结构构件钢筋净保护层最小厚度(mm )
疑问:混凝土结构构件钢筋净保护层厚度是否含拉筋等弯钩?? 3)新老规范主要差别:
(1)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由“主筋”调整为“结构构件钢筋”;
(2)分布钢筋规定统一调整为“明挖法施工的地下结构周边构件和中楼板每侧暴露面上分布钢筋的配筋率不宜低于0.2%,同时分布钢筋的间距也不宜大于150mm。

”(分布钢筋的配筋率无Ⅰ、Ⅱ级钢筋的区别)
(3)新规范中取消了“当受拉主筋的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大于或等于40mm 时,分布钢筋宜配置在受力筋的外侧。


(4)保护层厚度取值发生变化,其中连续墙、灌注桩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增加明显。

(5)若钢筋净保护层厚度不考虑拉筋等弯钩,则顶、底板主受力筋保护层厚度减少了5mm,迎土侧均为45mm,背土侧均为35mm,据此,顶、底板主受力筋均放在外侧的钢筋保护层厚度与《混规》8.2.3及新版地铁规范相吻合。

8、地下结构抗震设计(新规范补充)
9、地下结构设计的安全风险控制(新规范补充)
三、工程防水
1、一般规定
新规范:
老规范:
区间隧道及连接通道等附属的隧道结构防水等级应为二级。

顶部不允许滴漏,其他不允许漏水,结构表面可有少量湿渍,总湿渍面积不应大于总防水面积的6/1000;任意100m2防水面积上的湿渍不超过4处,单个湿渍的最大面积不大于0.2m2。

2、混凝土结构自防水
该节内容补充了《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2008版)中的相关规定。

3、防水层
1)防水层的设置方式有了较多改动。

老规范:
11.3.2 卷材防水层应根据施工环境条件、结构构造形式、工程防水等级要求选择材料品种和设置方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卷材防水层宜为1~2层。

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单层使用时,厚度不宜小于4mm,双层使用时,总厚度不应小于6mm;高聚物改性沥青自粘卷材和台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单层使用时,厚度不宜小于1.5mm,双层使用时,总厚度不宜小于2.4ram;塑料树脂类防水卷材厚度宜为1.2~2mm。

卷材及其胶牯剂应具有良好的耐水性、耐久性、耐刺穿性、耐腐蚀性和耐菌性。

2、卷材防水层主要物理性能除应满足设计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3、阴阳角应做成圆弧或45°折角,其尺寸依据卷材品种和厚度确定;在转角处、阴阳角和特殊部位,应增贴1~2层相同的卷材,宽度宜不小于500mm。

新规范:
2)涂料防水层的规定
老规范:无机防水涂料厚度宜为0.8~3mm,有机防水涂料厚度宜为1~2mm,其中反应型涂料宜不小于1.5mm。

新规范:无机防水涂料厚度宜为2~4mm,有机防水涂料厚度宜为1.2~2.5mm。

4、明挖法施工的地下结构防水
1)防水措施
老规范:
工程
部位
主体施工缝后浇带变形缝
防水措施防















































































































防水等级一



应选一至
两种
应选两种


应选两种


应选两种二



应选一种应选一至两种


应选一至
两种


应选一至两种新规范:
5、细部构造防水(新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