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几年风险社会研究述评

近几年风险社会研究述评

工业社会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然而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风险社会悄然而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严重威胁,这一切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对社会发展目标和方式的质疑。

研究主题的确立是由时代主题决定的,由社会实践需要引起的。

21世纪,人类社会的时代主题已经由过去的“战争与和平”转变为“和平与发展”、“环境与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正在成为人类走向未来的共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正在成为人类构思的美好远景。

在这样的背景下,规避风险寻求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并将成为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

因此,风险社会理论逐渐进入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视野。

风险社会研究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兴起于理论界的。

近几年来,许多学者从理解和解决人类社会自身的问题出发,对风险社会兴起的背景、风险社会的概念和内涵、风险社会的历史成因以及如何规避风险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本文对这些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重点和方向,具体归纳如下:一、风险社会产生的背景研究随着工业文明的不断深化,全球化影响的日益扩张,生产力在不断提高,在这个意义上而言,社会进步和发展是不容置疑的。

然而,现代工业化文明在不遗余力地利用各种科技手段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处处产生和遗留了许多不可见的副作用,而且这些副作用正变得明显可见,正在逐渐将当代社会置于一种无法逃避的发展困境之中。

20世纪80年代中期,乌尔里希·贝克提出了“风险社会”概念并构建了其理论体系,揭示了现代社会已经进入风险社会。

风险社会理论和社会发展和安全的问题是相伴而生的。

自两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社会发展理论大概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由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产生了“发展=经济增长+自然生态”的发展极限论。

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始出现,对于人的关注不断得以在新的发展理念中体现出来,产生了“发展=经济+自然+社会+人”的综合发展观、“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等等新的发展思想。

社会发展理论的变革是与社会安全问题的突显及人的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分不开的。

在漫长的古代社会里,几乎是没有人担心社会安全问题,发展也从未将安全考虑在内。

但自从进人工业社会以来,人类对于诸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及具体的核泄漏、生化武器、公共卫生事件及现代高新技术的盲目发展可能带来的危害总是防不胜防,促使人类不得不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探讨。

人们从不同领域的小视角不断强化安全生产、严格安全标准、做好安全评价,研究生态安全、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等,然而各种安全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1986年,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最先用风险社会来概括现代社会的特征,将安全问题从各个领域上升到了整个社会的高度,同时开启了社会学、哲学等诸多领域对社会安全问题的研究热潮。

一是以贝克和吉登斯为代表制度之维的,强调制度性风险对社会安全的影响。

一是以玛丽·道格拉斯、威尔德韦斯和斯科特·拉什为代表的文化之维,他们的理论依存于非制度性的和反制度性的社会状态中。

一是以沃特·阿赫特贝格为代表的政治之维,他指出协商民主政治才是社会运行的适宜模式。

一是以莱恩·威尔金森和马克·海恩斯·丹尼尔为代表的心理之维,他们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设计逃避风险的新全球战略。

随着对现代社会的批判,西方的许多学者都对社会的状态做了深刻地分析,如贝尔对“后工业社会”的分析、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的分析、吉登斯对“现代性后果”的分析、贝克对“风险社会”的分析、哈耶克对“自由秩序”的分析等等。

我国学者对风险社会开始关注是与社会安全的研究联系在一起的,主要是从最近20年开始的。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风险社会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基本上沿袭西方的传统和理论范式。

而且主要集中在转型期社会安全面临的主要具体问题,如何应对和处理威胁或风险事件、如何提高组织管理能力、如何构建针对各种弱势群体的保障和救助体系,如何从法律角度探讨社会安全的立法和司法问题等方面。

目前,除了受全球风险的影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特殊发展阶段,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又逢人均GDP突破l000美元之后的危机多发期,社会安全状况十分严峻,突发事件出现了“井喷式”爆发的迹象。

早在2006年一次中国学者对贝克的访谈中,贝克认为:“当代中国社会因巨大的变迁正步入风险社会,甚至将可能进入高风险社会”[1] 。

20世纪80年代中期,乌尔里希·贝克提出了“风险社会”概念并构建了其理论体系,揭示了现代社会已经进入风险社会。

此后,吉登斯、斯科特·拉什、沃特·阿赫特贝格等著名学者也对风险社会展开了自己的研究,他们将全球风险社会看作是全球化时代的必然语境。

伴随着一系列全球性重大危机事件的发生,这一结论得到了更多世界各国学者的认同。

二、风险社会的基本认识研究(一)西方学者对风险社会的认识早在16世纪,“风险”(risco)这个词就被西方探险家们创造出来了。

Risco源于暗礁或礁石,原意是撕破,指在深海上航行的货船所具有的危险性。

这就是说,最初风险被理解为一种危险,体现为自然现象或者航海遇到的触礁、风暴等事件。

在英文中,现代意义的“风险”(risk)一词,于17世纪由意大利语“risicare”和法语“risque”转变而来。

“风险社会”这一概念最初是在《风险社会》一书中提出的,但并没有明确阐述它的含义。

1986年,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所提出的风险社会理论中进一步揭示了“风险”一词的深刻的、丰富的内涵。

他指出:“风险可以被界定为系统地处理现代化自身引致的危险和不安感的方式”[2],“风险概念表明人们创造了一种文明,以便使自己的决定将会造成的不可预见的后果具备可预见性,从而控制不可控制的事情,通过有意采取的预防性行动以及相应制度化措施战胜种种(发展带来)的副作用”[3]。

乌尔里希·贝克在2000年发表的“风险社会再思考”一文中将“风险”的含义归纳为如下八个方面:1.(风险)既不等于毁灭也不等于安全或信任,而是一种“虚拟的现实。

”2.(风险)指充满危险的未来,与事实相对,成为影响当前行为的一个参数。

3.(风险)既是对事实也是对价值的陈述,它在“数字化的道德”中结合了一起来。

4.(风险)可以看作是“人为的不确定因素”中的控制与失控。

5.(风险)是在认识(再认识)中领会到的一种独特的“知识与不知(无知)的合成。

”6.(风险)既是全球的又是本土的。

7.(风险)是指“知识”、潜在冲突和“症候”之间的差异。

8.(风险)社会是一个人为的“混合世界”,消融了自然与文化之间的明显界限[4]。

风险具有层次性。

如玛丽·道格拉斯和威尔德韦斯将“风险”划分为三个最基本的领域:(a)社会政治风险,包括社会结构方面所酝酿成的风险。

这种风险往往起源于社会内部的不正常、不安全、不遵守制度和规范的人物,还包括由于人类暴力和暴行所造成的风险。

这种暴力和暴行起源于社会内部犯罪者的犯罪行为以及与社会外部的军事仇敌所进行的战争。

(b)经济风险,包括对经济发展所构成的威胁和由于经济运作失误所酿成的风险等。

(c)自然风险,包括自然和人类社会所构成的生态威胁以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负面作用和负面效应所酿成的风险等[5]。

由于现代风险的高度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显现的时间滞后性、发作的突发性和超常规性,使人们在面临高新技术时,往往多注重其正面作用和正面效应而忽视其负面作用和负面效应,以致人们在开始使用高新技术时,就已经为风险埋下了发作的种子。

正如乌尔里希·贝克所说:“我们通过使用某些技术而不知不觉地将这个世界推向了危险的境地”,“在这个世界中,我们按照可测算风险的语言进行思考和按照可推测风险的语言采取行动这两者之间已经呈现出巨大差异;在这个世界中,我们用与技术发展相同的速度创造出无法测算的不确定性。

伴随着过去关于核能问题的决策和我们当今时代关于基因技术应用,人类基因、纳米技术、计算机科学等问题的决策,我们开始进入了一个不可预测、不可控制,不可言传的局面,这种局面将使地球上所有生命都面临着灭绝的危险”[6]。

在贝克率先拉开“风险社会”理论研究的序幕之后,随着风险景象的日益显现,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开始聚焦风险和风险社会理论,并取得了显着的成就,其中较突出的是吉登斯、拉什、道格拉斯和卢曼等人。

在吉登斯看来,随着诸多风险的显现,他认为,人类社会进入了“失控的世界”,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其中的风险与现代制度发展的早期阶段的风险不同,危险更多地来自我们,而不是来源于外界,我们正面临着全球化风险的威胁。

而拉什、道格拉斯和卢曼等人则认为,风险在当代的凸显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不是一种社会秩序,或认为当今社会中,风险并没有增多,只是人们感觉到的风险增多了。

尽管他们在理论观点上与贝克、吉登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他们并没有脱离风险社会理论的核心,即从风险的视角透视当今人类社会的深刻变迁。

贝克、吉登斯、斯科特·拉什等人站在鲜明的客观主义立场上,把全球风险社会看作是全球化时代的必然语境。

沃特·阿赫特贝格指出,我们不能选择或拒绝风险社会。

因为风险社会产生于不考虑其后果的自发性现代化的势不可挡的运动中[7]。

(二)我国学者对风险社会的认识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一般都是在研究西方风险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得到的,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有庄友刚、程光泉、杨雪冬等,还有一些青年学者都对这一领域进行了研究。

在对风险社会理论进行系统的考察后,杨雪冬认为,风险社会并不仅仅是一个认知概念,还是一种正在出现的秩序和公共空间。

因为风险社会作为一个概念并不是历史分期意义上的历史阶段,而是对目前人类社会所处时代特征的形象描绘[8]。

庄友刚教授深刻揭示了全球资本关系的扩张对风险社会形成的影响,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对风险社会的理解,并指出风险社会己成为全球化时代不可避免的境遇。

程光泉教授认为,风险社会是近代以来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现代化利弊或所谓现代性危机得到全方位展示的社会。

并从发展观的角度批判了以往盲目乐观主义的发展观。

青年学者刘岩则从现代性的角度来把握风险社会,提出了病态现代性和合理现代性的区分,从而辩证地去解释风险社会,认为风险社会是这两种现代性的对立统一的外在表现。

虽然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还较少,但多数学者对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全球风险社会的提法基本认同,认为“风险社会”与“信息社会”、“网络社会”、“知识社会”一样是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描述。

(三)风险社会的特征关于风险社会的特征,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风险社会是由人类实践所导致的全球性风险占据主导地位的发展阶段,一般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人造风险大量涌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