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于民族传统工艺价值和发展的思考

对于民族传统工艺价值和发展的思考

对于民族传统工艺价值和发展的思考发布: 2007-5-18 10:28 | 作者: 韦贻春| 来源: 本站原创| 查看: 306次[摘要]随着现代化、全球化浪潮的逐步高涨,在我国,一些民族地区的传统工艺沦于濒危状态,有的已经湮没失传。

当前应对民族传统工艺作一番价值思考,从而知道其在现实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并提出民族传统工艺保护和发展的相关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价值;发展在浩如烟海的民族文化大典中,民间传统工艺可算独树一帜,它包含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和历史。

透过传统工艺的操作,不仅映射出一个民族的文化演绎过程,更反映出在今天现代化的文化变迁中一个令人忧虑的事情:现代化工业的冲击和观念的变化我们感到传统正离我们而去,延续了几千年的文化和生活正在慢慢消失。

民间传统工艺已久被忽略,日益式微。

但是民族民间传统工艺是民族文化中的另类宝藏,是千百年来民族传承文化极具特色的部分。

因此,对少数民族的民间传统工艺进行一番价值深思和发展的思考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族传统工艺的现状随着现代化、全球化浪潮的逐步高涨,民族地区丰富多彩的传统工艺正在迅速消失,这些宝贵的民族科技文化既是传统科技文化的活化石,又是民族地区走向现代化的基础,而且是发展极具特色的区域科技文化的基因,全世界有识之士都在大声疾呼,越是现代化,越是要强调多元化。

就我国的实际情况来说,由于观念和体制的原因,传统工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文化部不管,科委不管,国家文物局和中国科学院管一点,只是很少的一点。

长期没有行政主管部门的归属,导致传统工艺的生态环境较诸野生动物和中草药资源更为严峻,一些有代表性的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传统工艺沦于濒危状态,有的已经湮没失传。

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社会现实中,传统工艺存在以下三种的情况:1、被历史淘汰,自然消失。

如:号称三大锦之一的宋锦,从南宋起就盛行于江南地区。

它的纹样华丽、质地坚韧、挺括,用来装裱书画和制作高级服饰,深受民众喜爱。

可如今传统的手工制作的宋锦行业已不复存在,机具、纹样资料散失严重。

民间虽有仿造的所谓“宋锦”,却都是机织制品,其经密度和纹样都已走样。

2、技艺精湛并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日渐衰微。

如:广州刺绣、广州彩瓷、蚀花玻璃等等。

以前,它们曾经是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和装饰品,但由于未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变化和需求,被新颖、实用的现代物品所取代,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

这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地方传统工艺品如果不另寻出路,也将面临失传的危险。

3、需求的减少和市场的缩小。

由于传统工艺的产品大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即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生活需求。

当能满足同样需求的更加方便、实用、价廉、物美的工业产品出现,并通过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网络涌入广大民族地区的时候,对人们日常生产与生活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传统工艺产品原本所拥有的市场被挤占,被新的东西所替代。

现代的交通工具代替了以前的人背马驮,现代的服装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传统的民族服装。

这种情况下,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或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不仅商品极大的丰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传统工艺所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受到了极大的动摇,衰退之势不可逆转。

二、民族传统工艺的价值民族传统工艺不仅具有科技价值、人文价值,它同时还具有历史价值、文化艺术价值、经济价值等等。

1、科技价值。

传统的民间工艺不是粗鄙的代名词,我们强调“手工”也并不表明这些工艺中没有科技的成分。

以云南勐海县曼兴寨傣族中年男子岩拉用土法熬制樟脑为例,在砍伐樟树枝剥其叶子后,蒸煮时一般只装半桶樟树叶子,并在木桶上放置一铁锅,使其密封不让水汽溢漏,加水煮时待有水蒸汽后,给锅上加冷水;10分钟后锅内再换冷水,当锅内水再次微温时即换冷水,1分钟后,取下此锅,用竹片仔细将锅底的白色片状晶体刮下,即获得樟脑。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岩拉已经运用了冷却、析晶等化学方法获取樟脑。

另外,在傣族的土法造纸中,蒸煮构树皮时加入含碱性的灶灰,致使生产出的构皮纸吸水性、吸油性极强,纸质柔软均细,洁白晶莹。

而鹤庆龙珠白族竹纸的制作过程中,亦把竹捆和石灰一起放入木制的蒸煮锅中煮,使其碱化,然后在二次浸泡中保持锅中温度略高于常温(约40度)使其自然发酵,半个月后即可取出。

所以,在民间传统工艺里所包含的科学知识和科技方法,不仅折射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而且在今天,给予了现代人以科学的启示和借鉴,其科技价值是巨大的。

2、人文价值。

传统民间工艺是民族文化中的另类宝藏。

民间工艺不仅丰富了民族生活,便利了民族生活,它更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象征,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个民族的生存方式、审美意蕴、生活态度及民族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

民间工艺是艺术与生产相统一,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产品,它既有艺术性,又有实用性,既是艺术作品,又是商品。

它产生于民间,又服务于民间。

民间工艺,技艺之精湛,品类之繁多,令人赞叹不已。

如各少数民族的服饰和头饰、蜡染、大江南北的兰印花布、劳动工具,以及节庆、礼仪时的纪念品等等。

这些工艺品无不流露出淳厚、率直、诚实、乐观的感情,表现出鲜明、艳丽、圆满、夸张的特点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3、历史价值。

民间传统工艺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

它是和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体现着物质生产技能前进的步履。

民间传统工艺品正像原始艺术一样,始终在美化着人民群众的生活。

它可供我们了解不同民族的风土民情、社会制度、礼仪风俗和文化特征,它又是研究一个民族物质、精神文明和造型艺术的重要依据。

4、文化艺术价值。

中国民间手工艺本身包含着一种深度文化艺术思想,作为民生的基本经济手段,曾是民众“衣食住行用”的顺理,这种生生不息的技术传递,在日常生活中聚集着从生存到生活的韧性理念。

因此,手工艺的存在方式伴随着自身环境的成长,与区域性的文化形态息息相关,它们也就不仅仅是一件件个案,而带有普遍性。

5、经济价值。

随着经济、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人们也逐渐开始对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源加以开发利用。

经营主体有国营、集体、私营企业和小作坊、个体生产者等。

虽然经营主体形式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获取商业利润。

即在生产过程中,对传统工艺文化的开发都是从经济的角度考虑,注重其经济价值,获取商业利益。

以此为目的,在开发中,首先是选择性开发,并且主要是以经济价值为标准进行选择。

在现代社会中,有经济价值的往往也是富于民族特色,特别是艺术特色浓郁的传统工艺。

如凉山彝族漆艺、苗族服饰、藏族面具、唐卡等传统工艺文化,既有一定经济价值,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民族传统工艺的保护民族传统工艺具有科技、人文、历史、文化艺术等等诸多价值,因此对其进行保护是时下一件极具意义的事情。

民族传统工艺已久被忽略,日益式微,因此其保护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其艰难首先在于观念上,其次在于保护方法上。

1、保护观念的转变生产工艺中的落后为先进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作为对这一现实的直观反映,人们忽略传统工艺的历史价值,把它看作被淘汰的旧物而不予重视。

此外,中国历史上轻视技艺实践已久为成见。

自从“罢默百家”、“独尊儒术”的哲学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后,中国古代社会在文化思想领域奉经学礼教为唯一正果的倾向形成主流,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技艺实践被斥为末流,甚至称之“奇技淫巧”而倍遭鄙薄。

这种历史成见波及至今,与现传统工艺为自然淘汰物的习惯观念恰相拍合,更促成对传统工艺的轻视。

在学术界,传统工艺研究也没有被放到应有的位置。

长时间来,传统工艺研究被笼统看作是科技史研究。

实际上,二者是关系密切却各自独立的学科。

科技史研究注重的是古代科学技术发生、发展的过程,包括其成果及相关的间题,终结体现是理论研究与总结。

从方法范畴与学科规范看,属于史学研究。

而传统工艺实质是古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运用,传统工艺研究就不能局限于古代科学技术理论的总结,而更需注重科技理论在生产实践中运用的过程,以及由此在历史中产生的各种影响。

因此,从方法范畴与学科规范看,基本属于工艺学范畴。

对传统工艺研究学科归属上的混淆,首先导源于认识观念上的模糊与混乱,其次也反映出传统工艺研究的薄弱与空缺。

对传统工艺的忽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已经形成一种普遍的习惯性观念。

习惯性观念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同时具有很强的惰性。

因此,保护传统工艺,必须进行大量宣传,深刻揭示传统工艺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现实的和潜在的经济价值,还其作为重要文化遗产的历史地位与学术地位。

转变忽视传统工艺的习惯性观念,还需明确保护传统工艺的目的。

传统工艺在社会生产中为现代科技所取代.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保护传统工艺,当然不是愚蠢到要去阻止社会生产的进步,而是从尊重历史的态度出发,保护其中的历史文化价值,使祖先艰辛创造的珍贵文化遗产保其真实面貌,存其历史地位。

即是说,传统工艺保护归结而言,是文化与学术意义的保护。

2、动态的保护方法传统工艺的基本体现既是动态的操作过程,其保护重点亦应是动态的操作,而且是在其社会存在已自然消亡的背景下实行保护。

这就使传统工艺保护只能通过特殊方式加以实施。

这种特殊方式首先是对人的保护。

工艺需通过人的操作才得以实现,掌握某项技艺的工匠失传,即意味着该项传统工艺的消亡。

随着社会生活需要的变化,传统工艺若干门类生产势必失掉存在的意义,如何保证这些项目的工匠保持其技艺,并且能世代相传,后继有人,就成为传统工艺保护的难点与关键所在。

传统工艺保护的特殊方式,还在于需设立集中、稳定的保护场所。

传统工艺生产在社会需求中的自然淘汰,使该项工艺保持者的生产成为一种特殊性质的生产、也就使多数项目在原生产地实行保护成为不可能,必须把这些工匠集中起来,创造必要的生产条件,才能使生产得以继续。

而且,为提供参观与研究需要,也须设立这样一种集中的场所。

根据我们国家文物保护的实情与经验,最好建立传统工艺博物馆或类似博物馆的文化苑。

博物馆是文化遗产的收藏、研究机构,具有整套文物资料收藏保护的制度与措施。

同时,又是广大群众所熟悉与尊重的文化娱乐场所,能提供给观众高品味的精神生活享受。

因此,只有专门化的博物馆才能承担起传统工艺保护、研究与宣传的职能。

四、民族传统工艺开发措施的建议现代工业文明对传统工艺的冲击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在这种趋势下,传统工艺的衰退、变异是难以避免的。

对有价值的传统工艺进行发展性开发已十分紧迫。

1、保护性利用措施保护性利用是获取商业利润。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文件中,在各国的文化保护政策里,也都不同程度地提到保护性利用的问题。

事实上,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进行适度的开发,是能让一部分传统工艺文化得到持续传承的最好方式。

有一些濒危的独特的传统工艺品, 并非没有价值,而是在当地狭小的区域内已很少人需要,但如果扩大销售范围,从全国甚至国际的大范围看,即使只有很少的、特殊的人群购买,也足以维持少量艺人的生产,使这种工艺得以延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