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X刑命运的思考
关于 __命运的思考
内容摘要:死刑又称为生命刑,是以剥夺犯罪人生命为基本内容的刑罚。
正因为死刑的严厉性和巨大的威慑作用,历史上各国 __无不重视死刑的使用,把死刑作为对付危害其统治最严重的犯罪的重要手段。
但是由于死刑剥夺的是人之最宝贵的权利——生命权。
因此人类在适用死刑的过程中,随着对死刑认识的不断深化,死刑是否正当受到了怀疑,在200多年前终于受到了西方有识之士的反对和讨伐,从而引发了一场延续了数百年的死刑存废之争。
至今死刑到底是应该存置还是应当废除仍无最终定论。
我国历来是一个死刑大国,在97年修改后的刑法典中依旧保持了68个死刑罪名。
死刑在司法实践方面也常常得到司法者的青睐。
但是随着世界人权观念的普及和各国对于死刑制度的持续声讨,我国学者对死刑制度也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很多学者提出了许多值得深思的观点,国内要求减少死刑甚至 __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本文将从西方死刑存废之争开始来探讨我国死刑制度的命运,同时提出笔者对于死刑制度将来走势的个人见解,认为在我国现阶段,死刑不应废除。
关键词:死刑废除存置
目录
一、死刑制度概述 (3)
1、死刑的历史演进 (3)
2、关于死刑存废问题的理论观点 (5)
(1)、死刑废除论 (5)
(2)、死刑存置论 (6)
二、中国刑法应保留死刑 (7)
1、中国《刑法》关于死刑的立法介绍 (7)
2、中国不应 __的理由 (8)
(1)从物质条件看我国死刑制度 (8)
(2)从人文背景看我国死刑制度 (9)
(3)从现阶段国情看保留死刑的理由 (10)
__ (12)
关于 __命运的思考
一、死刑制度概述
1、死刑的历史演进
死刑是剥夺罪犯生命的刑罚。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实行酷刑制度,死刑被广泛应用。
在所有刑罚中,死刑是最早出现的,历史上古老的刑罚。
在古罗马,死刑的适用范围十分广泛,而且十分残酷。
《汉谟拉比法典》共有282条,其中死刑就有36条。
而在中国,从法律出现初起便有了死刑。
“大刑用甲兵”、“中刑用斧钺”、株边、夷三族(父、母、妻族)到夷五族同与以上亲,五福以内。
夏刑有三千,大群(死刑)有五百条,商承袭了夏的传统,:炮烙、醢、脯、剖心、族诛。
而到了中世纪, __不会任意判处死刑,每次的判决,都要依据法律,但这并非绝对,就当时来说,死刑仍是一种经常适用的刑罚,种类很多,程度残酷,在英国:对于背叛国王的犯罪处以死刑,方式有绞刑、肢解、四裂(类似于中国的五马分尸,此刑对男子而言;而对女子而言则是梦刑)。
亨利二世时期,有几种罪化分为特殊罪:暗
杀、军队的劫掠、放火、伪造货币者均处以死刑,到英国政治革命时,应处以死刑的罪名有240种,即使在“光荣革命”之后,应以死刑的仍有140种之多,而实际上被处以死刑的人更多。
在德国:以习惯法为主的日尔曼国家都有自己的法典,当时的死刑有四种:绞、斩、梦、车裂。
在《加洛林纳法典》中体现了轻罪重刑,如:对于夜间的偷窃,男子处以绞刑,女子处以溺刑,就查理五世在位来说,处以死刑的人就达十万人。
而法国:在大革命前,死刑的犯罪有115种,还存在法外的执行,如1610年,有一人刺杀皇帝,身体被傲在断头台上,在俄国:17世纪,死刑包括两大类:普通死刑和特种死刑。
普通死刑有:斩、绞、溺,特种死刑有焚刑、治理用熔化的金属灌入咽喉、车裂、在之后,刑罚则越来越残酷。
而在历史悠久的中国,秦朝有五种死刑:车裂、腰斩、枭首、石桀、弃市。
在历史记载的还有更多,如,《汉书刑法志》援引《左昭公六年》:“固有乱放,而作九刑”。
韦照注:“谓正刑五及流、赎、鞭、朴也”。
杜佑《通典》称九刑以墨一、劓二、三、宫四、大辟五、又流六、赎七、鞭八、朴九。
然而自唐宋以后,死刑变得轻微化,在律里,还存在律处之刑,一般为“斩”、“绞”第三种为凌迟一此为法外之刑,用于惩治十恶不赦的人。
【1】
__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共同趋势。
截止到20xx年10月,全世界__ __的国家达78个,事实上 __的国家达37个,仅对普通犯罪 __的国家也有10个。
与之相比,目前仅71个国家仍保留死刑【2】。
但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 __的道路也充满了曲折和坎坷:前苏联
三次 __又三次恢复,菲律宾、意大利、瑞士等均出现了死刑反复存废的问题。
死刑存废的反复暗示着“死刑保留论”顽强的生命力。
2、关于死刑存废问题的理论观点
(1)、死刑废除论
__的观点最早可源于16世纪英国学者托马斯·莫尔,但是莫尔对死刑的质疑并未得到人们的关注,而与此同时,基于原始教义而由 __提出的死刑废除观点亦未引起多大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