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响种蛋孵化率的几个因素

影响种蛋孵化率的几个因素

影响种蛋孵化率的几个因素 摘 要 遗传因素,种禽健康状况、种蛋品质、种蛋保存,消毒和孵化条件六方面对种蛋孵化率的影响进行了综述, 并指出了提高孵化率的相应措施。 关 键 词 种蛋; 孵化率; 影响因素;遗传因素:种禽健康状况; 种蛋品质; 种蛋保存与消毒种蛋的孵化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但在孵化机性能日臻完善的情况下, 种禽健康状况、种蛋品质、种蛋保存,消毒与孵化条件则成为影响孵化率的主要因素。 1.遗传因素 不同品种或不同品系的孵化率不同,近交种蛋孵化率低,因为鸡的致死基因可导致孵化末期的胚胎死亡,杂交种蛋孵化率高。 1.1种鸡周龄 母鸡初产期的蛋孵化率低;在30周龄~42周龄产的蛋孵化率最高;以后随周龄增长而逐渐下降,约在45周龄后,孵化率降低2%~5%。 1.2母鸡产蛋量 鸡的产蛋量与孵化率呈正相关,即鸡群产蛋量高其孵化率也高;影响产蛋量的因素也同样影响孵化率。 1.3种鸡营养 日粮中营养不全如缺乏维生素A,孵化初期死胚增多;缺乏维生素D,孵化后期胚胎死亡率高;缺乏B族维生素,蛋白稀薄,孵化中期死胚增加,弱雏增多。矿物元素钙、磷、锌、锰等缺乏,孵化率降低。 1.4种鸡管理 鸡舍温度、通风及垫草的状况不良,造成舍内卫生较差,种蛋受到污染,从而影响孵化率。 种鸡感染蛔虫、鸡白痢、鸡支原体等病均影响孵化率。有些疾病如鸡白痢、鸡支原体病等,可以通过带菌母鸡经蛋传染。尤应注意. 2 种禽的健康状况 种禽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种蛋的品质, 从而影响孵化率和雏鸡的成活率。 尤其是种禽患鸡白痢、鸡伤寒、葡萄球菌病、支原体病、禽脑脊髓炎、禽白血病、传染性支气管炎等, 其病菌或病毒以侵害种禽卵巢为主传递给后代, 危害程度大。 如潘贵毅等[ 1] 选择鸡白痢阳性鸡的种蛋进行孵化试验表明, 受精率下降了11 个百分点, 孵化率下降了14. 6 个百分点。 胡勇[ 2] 试验证明, 患葡萄球菌病的种鸡不仅产蛋率显著下降, 且种蛋受精率和孵化率也分别降低5. 92 个百分点和10. 95 个百分点。 此外, 还有一些如大肠杆菌 病、副伤寒、马立克氏病、法氏囊病等通过粪便污染蛋壳传给后代, 对孵化的危害程度虽不比以上几种严重, 但对孵化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 对于种禽场, 必须加强种禽检疫和疫病监测, 淘汰阳性种禽,净化种禽, 确保其健康。同时, 制定适宜的免疫程序, 保证种禽较高的母原抗体。 3 种蛋品质 种蛋品质是影响孵化率的内在因素。 在种蛋内部质量保持相对稳定的条件下, 蛋重、蛋形指数、蛋比重和蛋壳颜色是评价种蛋品质的重要指标。 3. 1 蛋重和蛋形指数 许多学者指出, 蛋的大小和蛋形指数直接影响孵化率的高低。 但蛋重和蛋形指数因品种而异, 不同品种的种蛋要求蛋重和蛋形指数相差较大, 如蛋用鸡种蛋为50~60 g, 肉用鸡种蛋52~68 g , 合格种蛋应为卵圆型, 蛋形指数为0. 72~0. 75( 短径/ 长径) 。 刘海斌等[ 3] 认为, 新罗曼父母代种蛋的蛋重以50~65 g 为宜。 康相涛等[ 4] 孵化试验表明, 豫州褐壳种蛋为53~56 g 时, 受精蛋孵化率最高, 达86. 7% 。 陈赛青等[ 5] 报道, 三黄种鸡种蛋的适宜蛋重和蛋形指数分别为50. 1~60. 0 g 和0. 721~0. 760。 张春珍等[ 6] 报道, 海赛克斯褐种蛋的蛋形指数在1. 30~1. 35( 长径/ 短径) 范围内的孵化率较蛋形指数1. 16~ 1. 29 和1. 36~1. 49 的孵化率提高11. 3 个百分点和9. 6 个百分点, 从蛋角度, 将蛋形指数1. 30 以下和1. 36 以上的蛋作孵化用比作商品蛋食用每枚多收入0. 24 元。 2. 对江村黄羽肉鸡与迪卡蛋鸡杂交后代 种蛋的孵化表明, 蛋重为52. 1~70. 0 g , 蛋形指数为0. 74~0. 81 时孵化效果较好[ 7] 。 王世成等[ 8] 的试验进一步表明, 蛋重、蛋形指数和比重三者中, 以蛋形指数是影响罗曼褐鸡孵化率的主要因素, 蛋形指数为75. 1% ~78. 0%, 蛋重58. 0~60. 5 g , 比重为1. 080~1. 092, 是提高孵化率的最优组合。 王长康等[ 9] 对RF 系番鸭种蛋的孵化结果表明, 蛋重在75~84 g, 孵化率高达83. 5%~85. 1%, 蛋重低于75 g 或高于85 g , 孵化率明显下降, 分别为75. 8% 和72. 1% ~78. 7% 。 蛋形指数1. 34~1. 37 孵化率高达81. 00% ~ 86. 80%, 小于1. 33 或大于1. 38 时孵化率降至61. 5%~ 66. 7% 和71. 4%75. 8% 。 区伟年等[ 10] 也证实, 与大蛋( 蛋重86~90 g) 和小蛋( 蛋重70~74 g) 相比, 中等大小的黑白羽番 鸭蛋( 蛋重75~85 g) 的受精率、受精蛋孵化率和健雏率分别提高7. 01 个百分点、8. 59 个百分点; 18. 70个百分点、19. 88 个百分点; 7. 34 个百分点、8 . 48 个百分点。 彭秀丽等[ 11] 报道, 樱桃谷肉鸭蛋重在85~99 g 范围内, 孵化率最好。 不同品种鹅蛋蛋重相差较大, 如豁眼鹅蛋为120 g, 而狮头鹅蛋高达220 g。 杨光荣等[ 12] 报道, 凉山钢鹅蛋和四川白鹅蛋蛋重在130~170 g 范围内孵化效果较好, 低于130 g 或高于180 g 不易孵化。 蛋形指数为1. 36~1. 40 的孵化率为83. 3% , 小于1. 30 或大于1. 55 时孵化率为0%。 苏世广等[ 13] 报道, 45 周龄乌骨绿壳种蛋的适宜蛋重为41. 3~50. 8 g, 蛋形指数为0. 70~0. 78, 其中蛋重对孵化的影响较大。 房兴堂等[ 14] 也认为, 蛋形指数为74. 1% ~76. 0%的乌骨种蛋孵化率最高, 达90. 2% , 显著高于蛋形指数为72. 1% ~74. 0% 的孵化率( 86. 1%) 和蛋形指数为76. 1% ~78. 0%的孵化率( 87. 2% ) 。王长康等[ 15] 报道, 贵妃鸡种蛋的最佳蛋重为41~45 g, 小于30 g 的蛋不宜作为种用。 黑凤 鸡、珍珠鸡与鹧鸪的蛋重和蛋形指数分别为36. 8~46. 9 g , 0. 675~0. 789; 34. 2~46. 0 g , 0. 677~0. 789;19. 1~21 g 和1. 3~1. 4 时孵化率较高[ 16, 17, 18] 。 杨俊奎等[ 19] 从孵化率、健雏率、孵化期长短等指标综合评价, 认为蛋形指数为1. 20~1. 30 的山鸡蛋孵化率最高。 方国和[ 20] 报道, 美国王鸽蛋重为24~25 g 孵化率最高。 王文静等[ 21] 对鸵鸟种蛋的孵化试验表明, 蛋重在1 200~1 700 g 的种蛋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为80. 00% 和85. 11%, 超过2 000 g 和低于1 000 g 的种蛋很难孵化成功, 蛋形指数以0. 83 最为理想。 由此可见, 不同品种都有其最佳孵化蛋重和蛋形指数标准, 在选择种蛋时, 选择大小适中、重量中等的蛋, 剔除过大过小、过长或过圆的蛋。因为种蛋过小, 蛋内营养物质不能满足需要, 胚胎发育中途死亡或出现弱雏。 种蛋过大, 孵化前期胚胎感温和孵化后期胚胎散热不良, 胚胎发育失调, 致使早期死胚率和毛蛋率增加, 孵化率下降。 种蛋过长( 即蛋形指数过小) , 气室较小, 常在孵化后期出现空气不足而发生 窒息, 或出壳前因胚胎转胚困难而死亡。种蛋过圆( 即蛋形指数过大) , 气室较大, 水分蒸发较快, 孵化后期常因缺水而死亡。 为减少不合格种蛋对孵化率的负面影响, 在种鸡饲养过程中, 应加强后备种母鸡的饲养管理, 使其达到适宜体重时开产, 防止早熟、早产, 导致小蛋和双黄蛋增加和产蛋高峰持续低的现象。 在种鸡产蛋期也要加强营养, 避免各种应激, 以减少畸形蛋的产生。 有关报道也表明, 蛋重和蛋形指数的遗传力分别为0. 25~0. 50 和0. 27~0. 50, 均属中等以上。 因此, 在育种过程中, 对蛋重和蛋形指数加以选择, 即可改进种蛋的质量, 从而提高孵化效果。 3. 2 蛋的比重 蛋的比重与蛋的新鲜程度及蛋壳厚度有关, 同时也影响禽蛋的孵化率。俄国学者Cepr ee[ 22] 指出, 一般鸡蛋、鸭蛋、火鸡和鹅蛋比重分别为1. 076~1. 085, 1. 085~1. 095, 1. 081~1. 090, 1. 086~1. 095 g · cm3 时孵化率最高。 李昂等[ 23] 报道, 番鸭种蛋比重为1. 086~1. 095 g ·cm3 时孵化率高达83. 7% ~86. 1% , 小于1. 085 g ·cm3 时, 蛋壳过薄, 通透性增大, 蛋内水分散失过多, 导致胚胎死亡, 孵化率仅为64. 9% ; 大于1. 096 g·cm3 时则蛋壳过厚, 抑制水分蒸发, 后期胚胎不易出壳, 孵化率降为79. 6% 。 3. 3 蛋壳颜色 蛋壳颜色对孵化率也有一定影响。罗明利[ 24] 对罗曼父母代种蛋的研究表明, 孵化率以褐壳蛋最高( 86. 27%) , 其次是斑褐蛋( 77. 27%) , 较差的为粉色( 74. 83% ) 和奶黄色( 67. 27% ) 。 牛金明[ 25] 对艾维茵肉用种蛋的孵化结果表明, 深褐色种蛋的受精蛋孵化率显著高于浅褐色蛋。 蛋壳颜色受遗传制约, 壳色遗传力为0. 58~0. 76, 属高度遗传性状, 因此, 通过选育可以改变蛋壳颜色深浅, 使所产蛋保持壳色一致, 从而提高孵化率。 4 种蛋的保存 种蛋入孵前, 保持好种蛋质量也是获得高孵化率及优质雏禽的基本前提。 4. 1 种蛋贮存期 早在1950 年Funk 发现, 贮存1~2 d 的鸡蛋好于刚产下即入孵的蛋。 王文静等[ 21] 和刘量等[ 26] 也证实, 短期贮存( 1 d) 或未经贮存的新鲜蛋不能获得最大的孵化效果, 从而证明了孵化用种蛋必须经过适当贮存的说法。 一般以产后1 周内为适, 3~5 d 为最好, 超过1 周后则孵化率下降, 且雏禽体质较弱。 4. 2 种蛋贮存温度与湿度 贮存温度应依据贮存时间而有变化, 种蛋贮存0~3 d 的最适宜温度为17~18℃, 贮存7 d 以内为 15~17℃, 贮存12 d 以上则以12℃为宜。

相关主题